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君子”是孔子用来培养学生和律人律己的标准人格。孔子对君子人格的塑造,以修德为基础,以立志为核心,以笃行为目的。孔子的君子人格理论,对于新时期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修德是君子人格塑造的基础 孔子论君子,多指居家处国和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高尚德行的人。他认为“德”是评价一个人的主要标准。修德的具体内容就是“仁”。“仁”,一是指“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雍也、卫灵公》)这是从人际关系和行为方法上论仁,因爱亲人而爱人,因己之立达而使人立达,因不欲施暴于己而不施暴于人,因维护本族本国安宁而不侵犯他族他国。仁的另一层含义是指“克己复礼为仁”,即不断克服自己日益增长  相似文献   

2.
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对孔子思想进行科学地分析和批判地继承,更好地发挥传统文化遗产的积极作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孔子关注的重心是人的伦理道德完善。孔子说:“君子道者三,我无一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孔子所提出的“仁”、“智”、“勇”成为儒家君子思想的三要素,《中庸》谓之“智、仁、勇三达德”。而“仁”、“智”、“勇”三者乃是常人可行的,并不玄远。在《论语》中,孔子曾反复地讲到“仁”。“仁”的含义是复杂的,多层次的,但都有一个特定的基本内涵,即“仁者,爱人”。在孔子看来,“修己”与“爱人”可谓一个金币的两面:在己言修,推人及爱;修己方知爱人,爱人先须修己。修己应做到忠、信、义、诚、刚、木、讷,待人应做到恭(庄矜)、宽(宽厚)、信(诚实),敏(勤敏)、惠(慈惠)。可见孔子的君子理想,在当时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准则和理想人格追求。  相似文献   

3.
孔子是我国第一个全面论述道德问题的奠基人。孔子的仁爱道德思想对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在当前,我们应该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有分析地继承孔子的仁爱道德遗产,这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孔子把“仁”视为人类的美德。孔子在《论语》中把“仁”作为道德标准使用的地方,就有一百多处。孔子对“仁”作过多种解释,但其基本思想就是:仁者爱人。中国传统道德中,“仁”具有深厚之内涵。它自殷周时期  相似文献   

4.
彭彦华 《理论学刊》2006,1(3):92-94
孔子在批判当时学风时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1](《宪问》)孔子主张,学不应是为了见知于人,而应是“为己”,是为了成就自己、完善自己。孔子眼中的“学”是“为己之学”。对于“为己之学”,徐复观先生解释说:“所谓为己之学,是追求知识的目的,乃在自我的发现、开辟、升进,以求自我的完成。[”2](P294)杜维明先生也认为,为己之学“就是学做人”,“学习成为一个完善的人”[3](P49)。其实,孔子之“学”是“下学而上达”,“为己之学”还是人生精神境界的提升。“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句话揭示了孔学的基本精神。在中国…  相似文献   

5.
早在战国秦汉时期 ,以来就有学者得出结论 :孔子重仁 ,孟子贵义。其实 ,“仁”在孟子思想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本文谨就此略作阐述。孟子认为 ,“仁”是从人的“恻隐之心”发展而来的。他说 :“恻隐之心 ,仁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下引该书 ,只注篇名 )恻隐之心是“仁”的开端。所谓恻隐之心 ,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同情心。孟子说 ,同情心是任何人都有的。他举例说 ,比如看到一个天真活泼的儿童突然掉到井里去了 ,只要不是泯灭人性者 ,谁都会产生一种对落井儿童的同情心 ,而且这种同情心并不是“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  相似文献   

6.
杂感二则     
钱逊君子求诸己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求诸己、求诸人的“诸”字,是“之于”二字的合音。求诸己,就是凡事求之于己,首先从自己方面来要求。这是中国古代提倡的待人处事的基本原则。人们工作不如意,往往怨天尤人,埋怨环境条件不好,别人不了解自己,总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大材小用,牢骚满腹,情绪低落。凡事不从自己方面寻找原因,只是埋怨别人,这就是“求诸人”。针对这种情形,孔子提出要“求诸己”。在《论语》中有多处讲到这一思想,孔子反复说明:“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  相似文献   

7.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及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古代儒家、道家等学派都有丰富的和谐思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对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作一番梳理和审视,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1.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和谐思想老子提出押“人法地熏地法天,天法道熏道法自然。”穴《老子》第25章雪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依归。庄子也强调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穴《庄子·齐物论》雪。孔子主张以“仁”待人,以“仁”待物,即所谓“推己及人”,“成物成己”。《中庸》说押“致…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孔子的伦理思想影响了中国社会两千多年。对孔子的伦理思想究竟怎么看?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事情。笔者在这里谈一点不够成熟的看法以就教于方家。 一、伦理指归——仁 孔子学说以“仁”为核心。“仁”也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宗旨、指针和目标。 孔子说:“仁者,人也。”(《礼记·中庸》)一部《论语》,“仁”字凡109现,孔子对“仁”的论述超过其他任何一个概念,足见其在孔子学说中的地位。郭沫若在《十批判书·孔墨的批判》中认为仁的“含义是克  相似文献   

9.
马拉 《红岩春秋》2014,(10):50-52
正92岁的朱明材老人坐在位于沙坪坝重庆一中附近家里的客厅窗前,下午3点多钟的阳光照在他满头华发和墙上那幅名叫《八德图》的挂轴上,暖洋洋的。《八德图》看上去像一桌摆满菜盘子的桌面,色彩丰富,造型各异。盘里分别装着"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传统的"八德"大菜,旁边还加了两道配菜"仁""爱"。他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这是孟子说的。我看  相似文献   

10.
《论语》中孔子评价管仲以“仁”,与孔子对管仲的其他评价相左,这是一种理解之惑,涉及儒家关于价值评价与道德实践的冲突。明清学者阐释《论语》时,在遵从程朱立场的基础上,围绕着孝悌、忠君、道义、生死、功业等观念,提出兄弟伦理、王位继承、君臣之义、建功立业、民族大义、理念时代变迁等多维的解读。明清学者多以推究孔子的原本意图为目的,把孔子言论视为圣人规范,以准确理解儒家“仁”的体系和内涵,以期为当下儒者的价值选择提供指导和借鉴,走出道德困境。  相似文献   

11.
《先锋队》2015,(9):9-11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典出:《尚书·五子之歌》原文: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释义:祖先早就传下训诫,对人民要亲近而不能轻视或低看;人民是国家的根基,根基牢固,国家才能安定。善为国者,爱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习近平《摆脱贫困·给宁德地直机关领导干部的临别赠言》典出:汉·刘向《说苑·政理》原文:故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释义:善于治国的人对待民众,就像父母爱护自己的孩子、兄长爱护自己的兄弟一样,听到他们遭受饥寒,为之感到哀伤;见到他们劳苦的状态,为之感到伤悲。  相似文献   

12.
孔子的仁学与以人为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成波 《理论学刊》2005,3(8):104-106
孔子的仁学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所具有的影响是深远的。孔子把“爱人”作为仁的基本规定,并从仁者爱人的口号出发,要求当政者首先解决民众的温饱问题,尔后富之,教之。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仅符合中国具体国情和全球发展趋势,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孔子仁学思想中以人为本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3.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的教育家、思想家,他一生都在用他的思想和学说教化人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而其思想首位是孝,核心是仁,"以仁统摄诸德",由孝生仁,以仁为做人的根本。《孝经》是记录孔子孝思想,孝文化的重要典籍。孔子在《孝经》中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春秋时期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把“信”归结为人们的五大美德之一。所谓五大美德,即“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孔子还把“信”作为做人的准则,他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为也。” 大到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国家的管理,小至社会生活,人与人之间的往来,“信用”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字眼,都是人们相当重视的可贵品质。1972年日  相似文献   

15.
论儒家精神     
周桂钿 《理论学刊》2002,(6):109-112
孔子的思想与后儒有所不同 ,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 ,因此可以谈儒家精神。儒家精神最主要的就是“仁义中和”四个字。“仁者爱人” ,仁有两条原则 :一是“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二是“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义者宜也” ,该取则取、不该取不取是义 ,该取不取、不该取也取是不义 ;“中”即中庸 ,它是重要的思想方法 ,是从实际出发的最正确的法则 ;“和”是多种成分的有机组合 ,是优势互补 ,是和谐 ,处于其对立面的是“同” ,“君子和而不同”。儒家精神对现代社会还是有较大借鉴作用的。  相似文献   

16.
“知止”观念和“忠恕”行仁之道,表现了儒家对自我认同、道德原则的普遍性及个体人格教养的独特理解。“回到你自己”是“知止”的根本义。知止展开为三重意义:回归自然、回向历史与成德知本。忠恕之道就是从最切己的欲望、要求和意愿出发,通过推己及人的践履工夫,达到于内外、人己、物我的一体相通,即“仁”的境界。忠恕之道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统一、限制性与沟通性的统一,是不可以做“己之所欲,施之于人”的积极表述的。儒家论人格教养,特重“独”、“诚”的观念,“独”表征人格的独立性和独特性,同时又是向着他人和世界的一个完全的敞开性;“诚”则标志人性的完成,表现为一个转化实存和“形善于外”的工夫历程。  相似文献   

17.
论“儒商”     
随着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经商的人越来 越多,出现了各种 各样的商人,其中 的“儒商”最引人注 目。儒商由来已久, 最早、最杰出的儒 商是孔子的弟子子 贡,他用儒家的道 德观念经商,重视 道德操守,而且经 商有术,曾致“家富 累千金”,被历代儒 商奉为楷模。在中 国,儒商历来是受 人尊崇的。儒商的 良好形象,也影响 着东亚和东南亚一 些国家和地区的商人,“日本企业之父”涩泽荣一就是以“《论语》加算盘”经商的著名儒商。现代意义的“儒商”应精通儒家的伦理道德哲学,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经商才干,他们的素养应远远超出一般的商人。在商德滑坡的今天,广大人民需要更多的儒商出现。 “儒商”的关键是个“儒”字,具体地说就是要信守儒家所倡导的“仁”、“义”、“诚”、“和”。  相似文献   

18.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两立性及其核心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自己所特有的传统文化。这种独特的文化既展现了瑰丽多姿的珍宝,又背负着沉重的、有时又使人难以承受的历史负荷,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两重性。从早期儒家伦理道德的著名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苟子等人的思想倾向看,其核心是一个“仁”字。孔子创立的“仁学”,可以说是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孔子的“仁者爱人”体现了注重人的价值观念,并以此作为社会实践的出发点。当他的弟子伸弓问什么是“仁”时,他回答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既强调了人的群…  相似文献   

19.
至圣先师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孔子学说的全部目的和要求。心是人善之源,也是万恶之源,一个人做人如何,首先在心。养心先从孝心起。孔子说,百善孝为先。孝就是首先看你对父母有无孝心,有孝心就会有爱心,就会有感恩之心。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敬不爱,那他就不可能去爱别人。  相似文献   

20.
“百善孝为先”。孝经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的观念最早形成在殷代,是作为祭祖的形式出现。周代以后,“孝”的观念弥漫日甚,“孝”的精神普遍反映到先秦诸子的学说中。《老子》说:“绝仁弃义,民复孝慈。”可见孝是老子所追求的最高伦理目标。最重视孝而又有完整系统的孝道理论的,当是儒家。《论语》中直接论孝共10处,另有多处虽无孝字,却是论孝名言,如“事父母,能竭其力”。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而“孝悌也者,是为仁之本欤”,足见“孝”在孔学体系中的根本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