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询问证人、讯问犯罪嫌疑人,是通过"提问-回答"的方式来进行的。提问,主要使用问句。不管什么具体内容的问句,其形式都包括两部分,一是已知部分,称为问句暗含判断。它是对话双方都认可的信息或提问者认为被提问者也会认可的信息;另一是未知部分,称为问句疑点焦点。它要求被提问者按疑问焦点指定的范围作出回答。即:问句=暗含判断 疑问焦点恰当的提问,是获取如实回答的必要条件。而问句暗含判断是否恰当,又是提问是否恰当的前提。在一般人的问答对话中,发问者一方总是以真实的暗含判断为基础去提出问题的。因为正确地提出问题是正确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先导。除童话之外,谁也不会问"太阳有两只脚还是四只脚?"因为"太阳有脚"这一暗含判断是虚假的。所以,被问者无法在疑问焦点"两只脚还是四只脚"的范围内作出回答。但是,侦查对话则不同。由于犯罪过程的稳秘性和不可逆性,警方与作案者之间尖锐的对抗性,以及人们(警方与证人也不例外)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滞后性和检测手段的局限性等等,构成侦查认识活动的特殊性。因此,在侦查提问中,不得不使用多种形  相似文献   

2.
反问句新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0.1.反问句是问句的一种,不过这种问句是“无疑而问”,答案就包含在问句之中。句子字面上是肯定的,答案就是否定的;字面上是否定的,答案就是肯定的。这种句子,许多人已作过深入的研究。本文打算在时贤论述的基础上,把“无疑而问”的反问句和一般的疑问句进行对比,试图探求两者在结构形式和深层语义上的重要区别,揭示反问句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3.
前些日子,在一次全国性学术讨论会议的间隙期间,我听到两位同志的对话。问:“某大学的某教授怎么没有来?他的议论很精采,如果来会上发言,会给会议增色不少!”答:“哎,他在系里日子不好过呀!”问:“为什么?”答:“学术观点与大家不一致嘛!”又一位同志发问:“另一所大学的某教授持相反观点,境况  相似文献   

4.
“请问桐城市发改委,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虽然已经制定,但迟迟没有落地。当前有没有实质性推进措施?”2020年12月15日,桐城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召开规范物流市场工作专题询问会,商晶华委员首先发问,拉开了问与答的帷幕。  相似文献   

5.
实践中,在出席一审法庭时,辩护人往往出示一些新的物证书证,或提供新的证人证言,或对被告人、被害人进行诱导性发问,来与公诉人分庭抗礼,以达到减轻或免除被告人应负罪责的目的。因此,公诉人为确保公诉质量,完成法律赋予的职责,就有必要对辩护人当庭提供新证据之对策加以探究。 一、辩护人对被告人、被害人、证人进行诱导性发问的 在辩护人向被告人发问时,公诉人应认真倾  相似文献   

6.
最近,在审理一起贪污上诉案时,见到这样一段口供: 问:你贪污了多少客伙粮票? 答:我贪污了362斤。问:你采取什么手段贪污的? 答:收客伙不记帐。两年多时间零零星星贪污的。问:你贪污的数字是怎么来的? 答:是我估计的。  相似文献   

7.
提问是公诉人当庭揭露犯罪、证实犯罪的重要手段,在庭审过程中,被告人、被害人、证人以及鉴定人要对公诉人、辩护人等所提出的问题作出回答,也就是说,证人当庭出证,被告人供述与辩解,被害人陈述以及鉴定人向法庭所作的口头陈述等都是通过回答公诉人和辩护人的提问的形式向法庭展示的c所以,提出什么问题以及发问的方式、技巧直接影响这些言词证据的形成,并进而影响法庭对案件事实的判断。因此,公诉人必须重视发问的方式和技巧,以免因发问不受而导致举证失败。具体说在庭审操作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注意围绕证据相关性进行发问,…  相似文献   

8.
企业如何掌握和运用专利信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问:什么是专利信息,在市场竞争中,企业如何才能掌握、利用专利信息? 答:一、专利文献 专利信息和专利文献是密不可分的,专利信息是指以专利文献作为主要内容或以专利文献为依据,经分解、加工、标引、统计、分析、整合和转化等信息化手段处理,并通过各种信息化方式传播而形成的与专利有关的各种信息的总和。 那什么是专利文献呢?世界知识产权组织1988年编写的《知识产权教程》阐述了现代专利文献的概念:“专利文献是包含已经申请或被确认为发现、发明、实用新型和工业品外观设计的研究、设计、开发和试验成果的有关资料,以及保护发明人、专利所有人及工业品外  相似文献   

9.
视听资料是采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将可以重视案件的原始声响、形象的录音资料、录像资料和贮存在电脑里的同本案有关的资料,以及其他科技设备提供的信息,用来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种证据。主要包括:录音资料、录像资料、传真资料。电影胶片、微型胶卷、电话录音以及电脑贮存数据和资料等。作为一种新的刑事诉讼证据,它具有如下突出的优点:()视听资料的形式、储存和再现,具有高度的准确性和遍真性。任何证据都是有关案件情况的各种信息与一定的信息物质载体的结合,而视听资料的信息物质载体能够准确地记录、储存和反映有关案件的各…  相似文献   

10.
挪用公款案件是司法实践中一种常见多发的职务犯罪案件。在当前的司法实践中,有相当一部分涉嫌挪用公款犯罪的案件是以“借贷”的形式出现的。挪用人与使用人之间往往签定了“合同”、“协议”或“借  相似文献   

11.
问:请介绍一下《解释》的主要内容。答:《解释》共有十一条,主要规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明确了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罪,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工具罪,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等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二是规定了对明知是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犯罪所获取的数据、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犯罪  相似文献   

12.
微博     
《法律与生活》2012,(17):23
@王石V:采访问:那么忙,哪有空读书?答:读书成为一种习惯,就像吃饭、睡觉,你就会有时间。问:正在读什么?答:有关日本江户时代史,有20本吧,像贝拉的《德川宗教》、艾森斯塔特的《日本文明》、汉德森的《德川时代法律的演变》……问:推荐一本书的话?答:最近几年推荐盐野七生的《罗马人的故事》,一套15本。  相似文献   

13.
公诉人在庭审中的指控,主要通过三种手段得以实现,一是“问”,二是“举”,三是“辩”。“问”是对被告人、被害人、证人以及专家证人等诉讼参与人的讯(询)问。“举”即是对全案证据的出示、分析与论证。“辩”则是对案件定性、量刑的辩论。“问、举、辩”都是指控的重要手段,不可偏废。三者之间互有联系,但又各有侧重。整个公诉指控中问是前提,举是基础,辩是焦点。刑事诉讼法和相关司法解释对庭审过程已作出了详尽的规定。因此“问、举、辩”三者在庭审中具有明确的法律地位,不能轻易缩小或放弃。但是在诉讼实践中,不少公诉人往往偏重于“举”和“辩”,而轻“问”,甚至错误地认为对讯(询)问无须加强,进而将讯(询)问当成“重证据不轻信口供”的当然表现。所以对庭审讯(询)问或者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或者信马由缰走走过场。这种讯(询)问形式势必难以达到充分揭示犯罪的公诉目的,往往使法庭调查难以深入,旁听群众如坠云雾,难辨是非。即使在此后公诉人能够通过严密的举证体系用证据证实其犯罪事实也难以消除讯(询)问时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取得良好的庭审效果。  相似文献   

14.
广告作为一种提供商品和劳务信息的媒介,在商品经济和社会生活中起到了促进生产、活跃流通、鼓励竞争、指导消费的作用。但目前出现不少制作或刊发不真实广告的现象。经归纳,大致有以下几种表现; 〈一〉主体资格欠缺的广告。我国《广告管理暂行条例》规定,商业广告的广告刊户必须是取得营业执照的企业或经政府批准设立的单位和个人。也就是说,发广告单位或个人没有取得营业执照或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登记而擅发商业广告是违法行为,没有取得法人资格而以法人名义刊登广告或者盗借他人名义发表广告,也属广告不真实的违法行为。同时,广告人具有上述资格而不具有付货能力而刊发广告的,也应视作广告不真实。  相似文献   

15.
证据开示制度的法理与构建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证据开示 ,是指诉讼的一方当事人向另一方当事人提供和透露与案件有关的证据和信息的作法和程序。证据开示制度是实现审前信息交流的重要装置之一。在具有职权主义传统的国家 ,如法、德、意 ,证据信息的透露和提供往往是通过被告人或辩护人行使阅卷权的形式实现的。虽然在表现形式、透露范围和方向以及侧重点上各有不同 ,但阅卷权与证据开示制度构成了审前证据信息交换的两种典型形式。与职权主义主导的诉讼形式相比 ,在对抗式和存在对抗式因素的诉讼形式下 ,证据开示制度有着更为突出的意义。一、国外证据开示的法理及演变与其他古老的法律…  相似文献   

16.
张晔 《科技与法律》2007,(2):I0010-I0012
问:什么是“网站搜索引擎排名”、“搜索排名”与“搜索结果操纵”的关系是什么? 答:当前,通过网络查找需要的资料,已经成为一种很普通的行为。通过“搜索引擎”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找到所需,已经成了一种“习惯”、一种“网络生活方式”,对于一个“网民”来说,没有“搜索引擎”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相似文献   

17.
司莉 《中国司法》2008,(4):46-48
1996年《刑事诉讼法》修改的重大成果之一就是实现了纠问式庭审方式向控辩式庭审方式的转变。按照《刑事诉讼法》第156条的规定,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经审判长许可,可以对证人、鉴定人发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34条、第145条又对发问的顺序进行了规定,即向证人、鉴定人发问,应当由提请传唤的一方进行;发问完毕后,对方经审判长准许,也可以发问。  相似文献   

18.
幽默大王     
50年代初,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参加政治学习,例行考试。试题:“我国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什么?”有人答:“是灯塔。”因为歌词有“总路线是灯塔”一句。”60年代初期,仍进行考试。报载非洲刚果领袖卢蒙巴被推翻,故有试题问:“卢蒙巴是谁?”有人答:“一种代食品。”盖误“巴”为“粑”也。当时大家正在挨饿,于是有此误。  相似文献   

19.
行为人通过信息网络有偿提供删除信息服务,或者明知是虚假信息而有偿提供发布信息等服务,是伴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此类行为违反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和《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的规定,以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于法有据。利用信息网络实施非法经营活动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信息网络有偿提供删除信息服务,即将在信息网络上的"删帖"行为作为非法牟利手段;一种是明知是虚假信息,通过信息网络有偿提供发布信息等服务,它要求行为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所发布的信息为虚假信息。在司法实务中,应准确认定非法经营数额或者违法所得数额。  相似文献   

20.
模糊语言是人们为了克服语言表达的局限性而采用的一种语言手段,在一些特定的场合,模糊观念要比清晰观念更富有表现力相传乾隆皇帝同刘墉等大臣登上城楼观景,恰巧有一人家出殡,乾隆就问刘墉:“刘爱卿.都说你聪明过人,现在我问问你,你说全国一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刘墉答:“生一人,死十二人.”乾隆疑惑不解,刘墉就解释说:“国家再大,一年内生的也只有一种属相,死的是十二种属相。”乾隆的问题是无法用确切的数字回答的,刘墉却用模糊语言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