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日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共同发布了《关于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劳动争议预防调解工作的意见》,着力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劳动争议处理工作。《意见》要求,按照"预防为主、基层为主、调解为主"的工作方针,在大中型企业普遍依法建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在小型微型民营企业设立劳动争议调解员,在商会(协会)建立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立健  相似文献   

2.
《人事天地》2011,(6):4-4
近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山东省青岛市召开全国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座谈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杨志明出席会议并讲话。杨志明指出,要充分认识“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战略性调整、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新发展等新形势给调解仲裁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在“十二五”时期围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中心工作,以贯彻落实《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为主线,以完善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机制为核心,以加强基层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和仲裁院基本建设为重点,努力提升调解仲裁服务社会的能力,逐步建立起预防功能健全、调解方式有效、仲裁公正权威、队伍充实专业的统一的劳动人事争议处理体制。  相似文献   

3.
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必然引起劳动关系企业化和利益关系的多元化,工会作为劳动者利益的代表,如何来协调劳动关系呢?就此谈点粗浅看法: 第一,建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企业行政和职工处在两个不同的利益角度,这就必然导致劳动争议的发生,作为工会要积极参加劳动争议处理工作,认真承担起调解委员会主任的职责。工会在处理劳动争议中,要从稳定劳动关系的大  相似文献   

4.
调解是解决劳动争议的最基础的方式,具有快捷、便利和低成本的优势,有利于劳动争议及时有效的处理和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我国现行的劳动争议调解制度在解决劳动争议、平息劳动纠纷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其存在的立法定位偏低、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缺乏独立性、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劳动争议调解能力欠缺、区域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还缺乏有力的制度保障等缺陷和问题日渐突出。进一步完善劳动争议调解制度的思路是:加强区域性劳动争议调解制度建设,强化政府在其中的主导作用;取消劳动争议的企业内部调解和仲裁调解;提升劳动争议调解的专业化水平;赋予调解协议以法律效力等等。  相似文献   

5.
正本刊讯(通讯员贺飞跃钟桂英)近日,柳州市鱼峰区举办劳动争议调解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培训班。辖区各街道办事处、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成员、鱼峰区劳动保障监察大队的工作人员共60多人参加培训。培训邀请柳州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有关负责人授课,授课人结合实际案例和新修订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讲授了劳动争议调解的程序、步骤、应注意的法律问题和技巧,介绍了建立信任、分析弊端、案  相似文献   

6.
检察机关开展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工作取得显著的成绩的同时也面临了诸多问题,包括衡量标准不统一、检察调解协议有待保障落实、检察调解制度构建存疑等困境。在总结最高人民检察院12个典型案例经验的基础上,对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的检察调解实践提出了加大制度约束与裁量基准公布、保障检察调解后续程序公开透明、构建多元检察调解路径等建议,以促进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的统一,避免“程序空转”,推进案结事了。  相似文献   

7.
2012年至2014年,来宾市象州县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共受理案件89件(涉及农民工案件67件),其中裁决19件,调解70件。据悉,该县在处理劳动争议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调解的作用,采取案前组织协商、案中积极干预、案后跟踪服务“三步工作法”,整合工会、法制、经贸等部门力量共同参与办案,引导双方当事人达成共识、依法签订调解协议解决争议,有效维护了双方当事人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8.
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在结构上具有解决方式的多元性、协商和调解的任意性、仲裁的强制性、诉讼的终局性等特点。该制度仍然存在功能不足的问题:一是劳动争议协商和调解乏力;二是劳动争议仲裁缺乏应有的权威性;三是劳动争议诉讼解决的专业性不足。应当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以充分发挥其在协调劳动关系中的“稳定器”和“减震器”的作用:一是要切实发挥工会组织的职能、整合劳动争议调解组织,以解决劳动争议协商和调解的乏力问题;二是通过严格落实三方原则、扎实推进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加强合理衔接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从而加强劳动争议仲裁的权威性;三是从设立劳动法庭、完善举证责任分配制度以及审级和审限制度等方面,实现劳动争议诉讼的专业化。  相似文献   

9.
和谐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其有赖于劳动争议处理模式的积极有为和高效运转。新《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强化了调解作用,强调要建立企业内部劳动争议调解、基层人民调解组织调解以及在乡镇、街道设立的具有劳动争议调解职能的组织,从而形成多层次、广覆盖的调解网络,构建起劳动争议中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的建立对降低纠纷解决成本,合理分配司法资源,化解社会冲突,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和谐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其有赖于劳动争议处理模式的积极有为和高效运转。新《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强化了调解作用,强调要建立企业内部劳动争议调解、基层人民调解组织调解以及在乡镇、街道设立的具有劳动争议调解职能的组织,从而形成多层次、广覆盖的调解网络,构建起劳动争议中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的建立对降低纠纷解决成本,合理分配司法资源,化解社会冲突,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劳动争议是指劳动法律关系当事人因劳动权利义务问题发生的纠纷。按我国《劳动法》规定,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当事人一方要求仲裁  相似文献   

12.
正确理解与掌握现行劳动法律法规确定的劳动争议范围,是切实保护劳动者劳动权利,维护用人单位用工自主权的前提。解决劳动争议的有效途径包括企业调解委员会的调解解决、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仲裁解决和劳动争议的诉讼解决。  相似文献   

13.
基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是我国矛盾纠纷化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劳动人事争议的第一道“防火墙”,在维系社会稳定中发挥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积极意义。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关系的调整,随着《劳动合同法》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颁布实施,劳资双方的各类矛盾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变化,  相似文献   

14.
“律师参与调解”作为非诉纠纷化解模式中一种全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具有独特的专业优势及价值。文章分析了“律师参与调解”的机制内涵,借助图表及数理模型阐述了目前我国司法实践中律师参与调解的典型模式,提出了“律师参与调解机制”的体系构建及模式完善思路,即包括:1.对调解进行专业细分;2.调解律师的合意选择与建立调解律师名录库;3.构建“执业防火墙”及必要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5.
杨贵琴 《工会论坛》2001,7(2):17-18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制度改革的深化 ,我国的劳动争议问题大量增多 ,迫切需要加强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工会在劳动争议调解工作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这是由劳动争议的特点、工会性质和职能决定的 ,也是法律法规明确的。工会应按照“五突破一加强”的要求 ,制定对策 ,做好劳动争议调解工作。  相似文献   

16.
正广西创新劳动人事争议调处机制,在玉林市、北海市先后建立市、县两级劳动人事争议调处中心,调处中心的设立促使大部分劳动人事争议不用经过仲裁、诉讼程序,就可以得到便捷快速调解,为当事人节约了时间和成本,节约了诉讼资源,有效缓解了各级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的办案压力。设立劳动人事争议调处中心以来,两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成功率大幅提升,结案率达100%,其中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成功率达97%以上,调  相似文献   

17.
在终结劳动争议处理的方式中,协商、调解是容易被忽视的手段,其地位和作用并未引起理论和实务界的广泛重视.除了协商、调解的制度设计本身在实践操作中存在着诸多不切可行之处外,究其根本原因在于现行法律、法规对协商、调解过程中所达成的协议的功能定位有误,给劳动争议的处理带来了巨大的阻力和不便.因此,有必要通过对劳动争议协商、调解过程中所达成的和解协议、调解协议的效力及其功能问题进行深入剖析,肯定其在劳动争议处理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随着高校改革的深入发展,高校利益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涉及劳动人事关系与利益的争议越来越多。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帮助教职工解决困难,全心全意为教职工服务是高校工会的根本职责。相关法律赋予了工会处理劳动人事争议的权力,因此仿效企业,成立高校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通过调解、和解的方式处理劳动人事争议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创造合法、有序的教育教学工作环境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集体争议,作为劳动关系争议的一种,因其当事人和协议本身的特殊性,使其争议解决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本文对英国的劳动咨询调解仲裁委员会和美国的联邦调停调解局进行了具体分析,以期为完善我国集体争议处理制度,促进劳动力市场的进一步完善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20.
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是劳动法确立的一项重要程序制度,是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机制之一。但我国现行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模式却颇遭诟病,新颁布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确立的相关制度也存在缺陷,所以,需要进行制度重构:一是应坚持平等公正、成本合理化、有效化解矛盾与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的争议处理价值取向;二是处理个人争议与集体争议、权利争议与利益争议、侵权争议与合同争议应适用不同方式;三是取消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调解,坚持"三方原则",转移调解重心,实行自愿与强制相结合的调解制度;四是淡化劳动争议仲裁的行政属性以增强民间性,简化仲裁程序以提高争议处理效率,裁审实现分离,正确发挥仲裁功能;五是改造劳动争议审判组织及劳动争议诉讼程序机制,合理确定劳动争议诉讼的主管范围,从而构建科学、合理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