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伪满洲国成立初期,出于治安上的需要,日本侵略者在地方基层实行保甲制度,通过组织反动保卫团、实行连坐制度等,疯狂镇压东北人民的反抗,其所需经费以强征所谓的保甲费为支撑。1937年后,由于伪满洲国的主要任务向"国家建设"转变,对于基层地方,发布街制和村制,仿照日本基层的町村制度实行所谓的"地方自治",并制定了统一的街村财政税收制度。但是街村制度并没有脱离保甲制度的藩篱,也没有真正为中国东北基层地方带来自治的福音,不过是对中国东北基层进行侵略和掠夺的变形而已。  相似文献   

2.
当代俄罗斯实行的地方自治,是一种居民自治形式,区别于民族自治,属于联邦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国家实现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平衡、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培育公民社会、推动国家全面发展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在历史文化层面上,俄罗斯古老的村社传统与地方自治具有内在的关联,地方自治作为俄罗斯现代化的一个构成部分,在一定意义上是对村社传统的扬弃.因此,探讨村社传统与地方自治的关系,对转型国家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变革关系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1888年市制町村制和1890年府县制郡制发布后,标志着日本近代地方自治制度的形成。关于这一制度的研究也不久即开始起步,并在战前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战后,在这些成果的基础上,日本学者从新的历史观念出发,继续从历史学、财政学、法学等多个角度对日本近代地方自治制度进行研究。本文即拟对这些成果进行综合性的概述。  相似文献   

4.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地方自治局在民生方面贡献颇大,其中兴医举措行之有效,建立了各种医院设施,在城市有省医院、精神病院和县城医院,在农村有医疗区医院和诊所,并对医务人员提供了有效的物质保障和管理。在地方自治局和医生的努力之下,俄国地方自治局医疗体系实现了由医士制度、巡诊制度向住院制度的转变,并实施了免费医疗。此外,在防病治病方面也表现不俗。  相似文献   

5.
一、金融危机前政党发展情况 在爆发金融危机以前,俄罗斯已基本实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重建。在经济体制方面,俄罗斯基本实现了国有企业和土地的私有化;在政治体制方面,初步建成了仿效西方模式、同时又具俄罗斯特点(以中央集权和总统制,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对各联邦地区的控制)的三权分立、地方自治和政党政治制度;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经济已开始恢复性发展,政局已渐趋稳定(以俄共在国家杜马的地位和影响大为削弱为标志)。  相似文献   

6.
前言 2001年1月1日也许可以说是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生死存亡的分水岭。在迎来21世纪的这一天,印尼采取了正式的地方自治制度。作为苏哈托下台后民主化的一个证据、也作为阻止国家分裂的一张王牌,1999年制定的地方行政法(1999年第22号法律)和中央、地方财政均衡法(1999年第25号法律)终于开始实施了。 但是,国民之间几乎没有对此表示欢迎。不仅如此,而且对中央政府的诚意表示怀疑,仍然不相信地方自治能够实现,即使实现了,国民也担心会引起预料中的各种对立和混乱。其很大原因是中央政府在没有充分完善从中央到地方的权限和职务的顺利转移所需要的各种  相似文献   

7.
日本官员“下凡”制度是中央政府处理中央与地方自治关系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中央与地方的人事交流和渗透,使中央的政策在地方能够得到更好的贯彻和执行;同时也为“下凡”官员提供了发挥余热、创造事业的第二个机会。我国在此问题上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让“下凡”官员最大限度地发挥能量,使之制度化、规范化是我国应加以完善的一项工作。  相似文献   

8.
新西伯利亚州政治体制的典型特征是总统制共和国与苏维埃共和国的特征混合存在。苏联时期的一些政治原则继续被采用,允许行政长官对新西伯利亚州较大的行政区(区和州辖市)实施行政监督和管理。在这些行政区由区域国家政权机构而不是地方自治机构实施行政管理。州行政中心—新西伯利亚市享有行政和立法方面的自主权,它是州辖市中惟一一个建立了发达的地方自治制度的城市。其他地方自治机构都建立在州基层行政区。行政长官的“超党派性”是公共权力领导者的典型政治特征,这种“超党派性”能够帮助他们在复杂的社会政治环境中随机应变。以俄联邦共产党为代表的左翼政治势力在新西伯利亚州居于主导地位,1999年底之前,新西伯利亚州被列入俄罗斯的“红色地区”。左翼和民族主义政治观念在新西伯利亚州深入人心,但选民的政治倾向正在慢慢向中派政治立场转变。  相似文献   

9.
近代日本在明治时期所形成的町村自治制度,具有极大的保守性。进入到大正时期后,在蓬勃发展的民主浪潮中,町村自治制度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民主化改革。等级选举制的废止和男子普通选举的实现,使更多人参与到町村自治中;上级监督机关郡的废止和国家及府县监督的缓和,扩大了町村的自治权;义务教育费国库负担法的出台和独立税的形成,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町村的财政负担。但是,在半封建的地主制没有根本改变的近代日本,町村自治的民主化终不过是昙花一现,随着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和对外侵略战争的开始,日本国内政权法西斯化,町村自治也最终被纳入到法西斯的战时统制中而走向消亡。  相似文献   

10.
王鹏 《拉丁美洲研究》2012,34(3):10-14,80
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在执政期间积极推动建立参与式民主,并探索发展人民参与的有效途径。在这一过程中,社区自治会和公社相继建立,成为委内瑞拉参与式民主的主要载体。作为地方自治机构,社区自治会和公社体现1999年宪法倡导的政治参与,意在体现"人民权力",表达"人民意愿"。这一机制为公民有效参与公共事务、进入公共领域开辟渠道,使他们对国家的发展方向享有较以往更大的发言权。社区自治会和公社对于委内瑞拉公民社会的成长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它们的稳步发展将产生自下而上的推力,推动国家政治转型的实现,使委内瑞拉从国家集权控制转变为真正的公民治理。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个多元民族与多元宗教的岛屿国家,印度尼西亚民族分离运动问题十分突出。本文阐述1999年以来印尼马鲁古地区民族分离运动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并试图探究其产生的原因。随着印尼地区自治的逐步实施以及全国地方直接选举的逐步实行,在民主化改革的背景之下,印度尼西亚的民族分离运动问题将面临一个新的前景。  相似文献   

12.
联邦制是美国的基本国家制度,核心是联邦和州之间的平行关系,是在一个国家内部 法律上的相互基本独立,互不隶属,但联邦的法律高于州及地方法律,尽管联邦政府地位不高于州 和地方。两百多年来,这一基本国家制度没有改变,但联邦制度内联邦与地方的关系则随着国家经 济、政治、科技、社会、文化、观念一直在调整和演变。联邦制度的核心是联邦与州的法律关系,同时 也包含组成联邦之间的州与州的关系,州与地方的关系,联邦、州及地方政府与公民的关系。美国联 邦制度的建立和维护基于美国宪法的规定,同时最高法院的相关判决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可以 说,美国联邦制的建立和保持,既是宪法“写”出来的,也是最高法院“判”出来的。  相似文献   

13.
预算联邦制是俄罗斯对处理预算间关系(即中央与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及其基本原则的概括,主要是指在联邦制多级预算管理体制下,在各个级次的预算间合理划分事权与财权,达到集权与分权的有机结合,并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通过发展并强化预算联邦制,调整和改革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财政分配关系,扩大地方自治的财政基础,形成符合公共财政基本要求的预算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4.
普京在他的文集中提出了富民兴邦的目标,通向这一成功彼岸的道路是借鉴人类普遍文明与尊重俄罗斯现实的统一,赞同多元思想与信奉俄罗斯思想的统一,追求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建设公民社会与强大国家的统一,加强政治建设与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统一,实行市场经济与国家干预的统一,强化中央权威与发展地方自治的统一,肯定历史成就与否定历史错误的统一,维护国家利益的坚定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发展对外关系的选择性与全方位性的统一。这条具有鲜明的中间主义特征的道路是务实的普京对俄罗斯复杂、严峻的现实理性思考的结果,在当前民意和强大的中派势力的支持以及俄经济的持续增长下,普京的道路前景看好。  相似文献   

15.
"九一八"事变后,随着自治指导部的成立,橘朴以其顾问的身份,积极主张"满洲"建立"新国家",并提出了"分权自治"的国家构想。作为日本近代著名的中国问题研究家,橘朴以中国社会存在着极强的自治传统认知为基础,主张利用中国的家族、行会等传统自治组织的同时,在自治指导部的指导下,实现所谓的"人民生活的保障",建立在军事上和经济上依附于日本的"满洲新国家"。橘朴的"满洲新国家"自治构想,支持了日本对中国东北的侵略。  相似文献   

16.
为了标榜殖民统治的正当性,日本侵略者刻意鼓吹在伪满洲国实行所谓的"地方自治"。在实行的特别市和市制中,设置了"自治委员会"和"咨议会"等议决和咨询机关,为其蒙上了一层"进步"的色彩。然而当我们深入对其进行考察后发现,伪满洲国所设计的"地方自治"充满了虚伪性,它无法掩盖日本侵略者对伪满洲国统治的侵略本质。  相似文献   

17.
张发林 《东北亚论坛》2022,(5):44-61+127-128
随着国际体系日趋制度化和大国间制度竞争加剧,国际制度成为国家实现对外政策目标的常见工具,国际制度相关权力成为国家竞争的重要目标。国际制度何以能成为国家的政策工具?国家追逐与国际制度相关的何种权力?国家在国际关系实践中如何使用国际制度工具?这些问题亟须系统的理论探索。借鉴方略和经济方略的相关研究,制度方略(institutional statecraft)可被用以概括国家运用国际制度实现对外政策目标的策略、方法和技巧。制度方略包含三大构成要素:制度内涵、权力属性和操作策略。国际制度的内涵通过一个“属性—层级”框架得到梳理,不同概念间的关系被厘清。国际制度存在三重权力属性,即国际制度作为权力的结果、工具或来源。后两种权力属性具体表现为三类权力:操作性(规范塑造权、组织决策权和规则制定权)、工具性(议程设置权)和结果性(国际话语权和国际秩序主导权)。这些权力正是国家在国际政治中所使用的工具和争夺的目标。在政策实践中,制度方略的操作策略区分为如下五类:利他、合作、诱陷、强迫和排他。制度内涵、权力属性和操作策略共同构成了制度方略的完整理论框架。制度方略概念有利于更加清晰地理解国际制度的权力属性和...  相似文献   

18.
卢光盛 《东南亚》2009,(2):32-36
传统上,地方政府并不是地区主义及国际制度研究中的主要关注对象,但在经济区域化日益加深的今天,它们在地区合作及国际制度中有着独特的意义。本文在简要讨论地区主义、国际制度及地方政府的概念及相互关系的基础上,选择云南、广西这两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例子来讨论地方政府参与区域合作的制度建设、主要特征、效用及前景等问题。作者认为,制度化程度低、存在着主权——非主权以及国家——市场的双重“裂口”是地方政府参与区域合作国际制度的根本特征。  相似文献   

19.
伪满洲国成立初期,县成为日本侵略者统治的重点,鼓吹实行县的"自治"。对于县级地方财政,通过建立以日本人为主体的税务监督署,牢牢控制了地方征税机关。在进行国税与地方税分离的同时,进行税制整理,并建立预算决算制度,通过改变旧军阀的"包办"财政,实现对县级地方财政的掌控。1935年《地方税法》发布,初步理顺了地方财政。1936年省地方费设立,蚕食了县市的财源,使本来便脆弱不堪的县级地方财政受到沉重打击。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伪满洲国亦建立战时体制,为此迫切要求县市实现财政自立,1940年再次对县级财政进行改革。日本侵略者通过对县级地方财政的掌控,实现了对中国东北地方的侵略和掠夺。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问题成了学界探讨的热点。这既源于相关学者对国家安全理论长期不懈的构建,也源于教育主管部门对建设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的政策支持。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国家安全学的学科发展需要充分借鉴新兴学科建设的一般规律,在体系聚合、制度构建以及内涵建设三个方面着力。长期以来,中国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体系聚合层面,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核心理论,也通过"他向培育"对分支学科进行了构建。在制度构建层面,学科制度精神以及制度结构都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之中。相关学者也对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的内涵进行了充分论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需要进一步推进国家安全学的学科建设,既要不断完善国家安全学的核心理论,也要合理构建分支学科;既要加强国家安全学的学科制度精神构建,也要在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计划制定、核心期刊打造以及争取基金项目支持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建设;同时,更需要不断加强内涵建设,对学科逻辑起点、学科文化以及国家安全学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的定位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