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意识形态仅是政治学和社会学的应用范畴吗?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中经济学纬度是意识形态的应有之义,意识形态不但能够解决个体行为的"效用最大化"原则,同时意识形态能够积极地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党开展意识形态斗争主要是通过思想斗争来进行的;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党应对敌对势力意识形态挑战的智慧和经验主要表现在对内和对外的各项工作中;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应对敌对意识形态挑战的策略也相应地发生了转变,以着力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应对敌对意识形态挑战的"新式武器",以大力提升综合国力作为应对敌对意识形态挑战的物质基础,以"树形象"、"传文明"、"举旗帜"作为新世纪应对敌对意识形态挑战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3.
意识形态问题近年来一直是国内外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难点之一。本文在用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观正确界定意识形态内涵的前提下,分析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在当代所遭遇的尴尬和症结所在,并提出维护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稳固地位的路径,即创建主流意识形态的官方形式向大众意识"贴近"的机制。  相似文献   

4.
吕明 《法律科学》2007,25(5):10-16
考察中国民事诉讼中的"调解",可以发现,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主流法律意识形态一直试图脱离政治意识形态话语而独立存在,这个过程可以分成"走出特定政治意识形态的法律意识形态"和"走出总体政治意识形态的法律意识形态"两个阶段,主流法律意识形态的这种变迁导致了政治意识形态对法律意识形态的影响幕后化,政治意识形态和法律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因而显得模糊不清,但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法律意识形态并没有可能因此而成为独立于政治意识形态的"法律观念体系".  相似文献   

5.
阿尔都塞认为意识形态涉及到人类同人类世界的"体验"关系,意识形态是社会历史生活的一种基本结构,人们在意识形态中改造他们的生存条件.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意识形态是广大人民群众根据自己的利益体验他们对其生存条件的依赖关系所必需的接力棒和跑道.意识形态教育仍然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元素.本文指出从我国现阶段的国情来看,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最重要的场所,其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相似文献   

6.
网络空间的全球化纵深化发展,创新了点对点的链接,突破了人类交往的疆界限制,跨越了人类活动的时空牵绊,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样式和思维定势,使得网络空间一跃成为"各类思想""各种思潮""各色主义"交流交织交锋的主阵地,成为不同意识形态输出、角力、碰撞的主战场,构成了意识形态新的生存空间。当前,网络意识形态呈现出供给主体碎片化、供给内容冗杂化以及主流意识形态供给方式单一化等供给侧结构性失衡问题,不仅严重扰散了网络空间的良序运行,而且淆乱了国家整体意识形态的安全秩序。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嫁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思路,坚持遵循德法兼治,严格规范意识形态供给主体行为;着力净化,严厉防范错误意识形态内容泛滥;做好灵活整合,科学汇纳非主流意识形态合理成分;夯实舆论阵地,大力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力度等顶层设计,全面深化我国网络意识形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相似文献   

7.
吴丙新 《法学》2013,(1):104-111
尽管我们常常是在法律方法的意义上讨论利益衡量问题,但在其背后包含着对以追求安定性为核心价值目标的司法意识形态的反思与颠覆。由于隐含着任意司法的危险,利益衡量一直未能获得传统司法意识形态的谅解。随着法律方法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传统司法意识形态所恪守的价值立场受到了司法实践的严重挑战,利益衡量在司法尤其是在疑难案件中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应用。为应对"转型期"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风险,以利益为核心对包括刑事司法在内的传统司法意识形态予以修正,在开放的体系中通过利益间的衡量实现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间的协调与平衡,是转型期中国司法意识形态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强调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9.
先秦至汉代,国家意识形态经历了从"以吏为师"到"黄老无为"再到"独尊儒术"的变化过程。但及至汉代以后,儒家思想一直成为封建国家的指导思想。本文指出从儒家思想意识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新媒体带来社会传播形态的深刻变革,直接影响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效果。根据时代变迁和党的中心任务的变化,主流意识形态呈现出不同的话语体系和传播形态。这需要从困境与超越的双重维度中系统分析新媒体发展与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耦合、新媒体条件下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现实挑战、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力的指征及应然状态。面对新媒体"双刃剑"效应,主流意识形态要主动转型,提升传播力,主要有五大路径:塑造专业的传播主体、构建生活化的传播内容、发挥全面立体的传播功能、采取大众化的传播话语、提升传播受众的认同度。  相似文献   

11.
在思想观念深刻嬗变和多元社会思潮相互混搭的当代中国社会空间结构中,夯实民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自觉认同、接受与遵从,关涉到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关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兴衰浮沉,关涉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在所谓"去意识形态化"和"再意识形态化"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建构物质维度、民主维度和法治维度的转译界面,把以注重理念和以宏大叙事方式为主要特色,并且以理论、概念体系等语言形式表达出来的那些较为抽象和远离人们日常生活实践的主流意识形态,植入到民众的意识中去,并使之成为他们的一种心灵习性和日常生活实践行为取舍与选择的价值自觉,可能是切实加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夯实民众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恰切进路。  相似文献   

12.
对"法定知识"通常的解释框架是"阶级"和"意识形态",即课程所具备的阶级属性和内隐的意识形态特征,并以此来对应教育的不平等,以及知识和国家权力联姻后的控制特征.但在课程寻求改革的过程中,改革行动者的言说、意识、意志与实践更加凸显.研究者认为社会因素只有融注在有血有肉的行动者后,对课程知识的作用才更为真实、更具整合性与穿透力.  相似文献   

13.
贾芫钧 《法制与社会》2010,(33):248-249
高校是各种意识形态信息的集散地,加强高校意识形态控制对把握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性至关重要。本文开拓了高校意识形态研究领域的新视野,从信息技术的角度出发研究高校意识形态的控制问题,将信息科学的有关理论应用于意识形态,从控制高校意识形态信息的方法来控制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4.
周永坤 《法学》2012,(1):3-9
宪法中出现人名有两种情况:一是宣示立宪者,二是宣示意识形态。"人名宪法"主要出现在东方,现行的"人名宪法"属于社会主义宪法和伊斯兰宪法。但是社会主义宪法的始祖及蓝芩中并没有人名,社会主义全盛时期的宪法中有人名的也是少数。中国宪法中出现人名的冲动在1970年,完成在1975年《宪法》,高峰在1978年《宪法》,1982年《宪法》中人名的意义有所减弱。"人名宪法"的出现有复杂的原因,但东方文化中的个人崇拜及单一意识形态传统当是主因。在实践中,凡是在"人名入宪"的地方迄今还没有成功的宪政先例,这一现象或许表明人名入宪与宪法逻辑失洽。  相似文献   

15.
王国龙 《法学论坛》2012,(3):126-134
发生在陈金钊和范进学之间有关法律解释问题的争论,扩及到对诸多相关法律理论问题上的争论。双方秉持各自"反对解释"抑或"如何解释"的立场,从对"法治反对解释"命题的"真/假"之争不断地上升到对相关法律解释学的学科属性之争、司法观之争、法律观之争以及法治观之争等。无论是主张守法主义的法律意识形态,还是主张能动主义的法律意识形态,实际上,法治时代同时需要这两种不同的声音。  相似文献   

16.
法官的职业道德是适应审判工作的实践需要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行为准则,是特定化而且升华了的社会道德。作为维护正义的力量、法律的守护者、实现者,做到"廉明"的是法官职业道德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德国历史学家迈内克反感国家社会主义,拒绝纳粹的意识形态,但于德军并吞奥地利,"收复斯特拉斯堡"却"欢欣雀跃",认为"这是将全部的德国历史往前推进了一大步",说明国民的爱国主义存在着"历史之爱"和"政治之爱"的重大差异,并由此折射出立国时段的政治理性和公民理性的冲突,国家理性和国家理由的严重失衡。同时,知识分子面对乱局之怠思与失思,或者,其于主流意识形态在某些方面之"两情相悦,思无二致",以及对于国家这一法政架构的有选择的历史主义理论安排,是造成邦国神智混沌的致命因素所在,揭示了基于公民理想和普世主义的法政哲学对于邦国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程捷 《行政与法》2009,(2):116-119
"重法轻检"是对司法改革中过于偏重法院的功能,却淡化甚至否定检察机关地位的倾向与做法的现象概括.作为我国司法体制向现代化转型中的阶段"副产品". "重法轻检"奉西方国家意识形态为圭臬,其背后掺杂着情绪色彩、利益色彩等非理性因素.就其影响而言, "重法轻检"与系统化规律相悖,与权力制衡的法治原则不符,未来我国司法改革应立足于系统整体化的思路,借助于正向论证与反向思考,扩权与限权相搭配的方法,以技术化设计代替意识形态上的话语之争.  相似文献   

19.
王智慧 《法制与社会》2013,(36):226-229
原始社会的思想道德教育没有意识形态功能。在阶级社会,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是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的根本前提。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规律有一个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中国历史上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弱于西方。当代社会主义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的一度泛化,造成了意识形态功能的弱化,把思想政治教育的非意识形态功能剥离出来恰是意识形态功能的强化路径。  相似文献   

20.
郭芳 《法制与社会》2011,(2):277-278
意识形态概念最早是由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理论家特拉西提出来的,不过当时他认为意识形态是对真理的认识。19世纪,马克思又提出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的一部分这一理论。20世纪的阿尔都塞又对意识形态的概念进行了重新探究,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意识形态的功能作用,具有一定的独创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