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印卫东  郑大俊 《前沿》2010,(1):114-117
卢卡斯教授的环境教育模式分为"关于环境的教育"、"在环境中教育"以及"为了环境的教育",其中,"为了环境的教育"是较为重要却在各国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的环境教育的重要环节。在"为了环境的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承担起培养受教育者的环境价值观和环境道德感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
袁浩 《前进》2011,(8):56-56
做人要讲"人格",在党内要讲"党格"。"人格"是一个人的性格、品行、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党格"则是共产党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是共产党员理想理念、道德修养、价值追求、立场气节的综合体现。共产党员讲不讲"党格",影响的不仅仅是个人形象,而且直接影响到党的形象、威信和尊严。在新的历史时期,共产党员要站在时代的前列,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投身到践行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潮流中去,必须具有优秀的"党格"。  相似文献   

3.
董健 《同舟共进》2009,(2):16-16
在论及"政"与"教"的差别时,孟子有个说法:"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现在的教育,似乎已背弃了这则古训。主其事者并不怎么措意于"得民心"的事,而是千方百计地忙着去"得民财",乱收费、"搞创收"成为当代中国教育的一大特色。孔子痛斥"苛政猛于虎",没想到本该是叫人爱的教育,却成了"苛教",如猛虎一般地叫人畏起来了。听说沪上民谣有"人民教师黑社会"之讥,北京则有百姓在民意调查中表示最恨两种人:教师和医生。  相似文献   

4.
编者按:为进一步推动"我们的价值观"大讨论活动广泛、深入地开展,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决定,近期将围绕总结提炼"我们的价值观",先后举办以"浙江精神"与"我们的价值观"、国内外价值观问题研究与启示、"我们的价值观"普及与实践为主题的"我们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龙佳解  蒋红群  阮德和 《前沿》2010,(21):34-36
批判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是批判的,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精神的钝化具有深刻的现实根源。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只有重拾马克思的"批判的武器",践行"武器的批判",去对我们时代的困境进行批判性的反思和总结,才能让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地走进人民,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  相似文献   

6.
贺方彬 《前沿》2010,(22):8-12
后危机时代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具有两个基本的表象性特征,它既是一个危机得以缓和与不稳定、不确定相互混杂的时代,又是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宽广的时代眼光,正确地剖析了后危机时代的时代特质,科学、全面地把握了后危机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危"与"机",并以果敢的改革精神积极的化"危"为"机",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和论断,进一步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视阈、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取向,从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7.
王波平 《前沿》2014,(23):190-191
读苏轼词作,自然有一种生命的感动,给人以精神上的享受和愉悦。苏轼词能勾勒人的心路历程和描摹人的心灵矛盾,给人一种无尽的审美感受。尤在情感方面,灵动而蕴藉,于友情,为"美丽的错误",甜蜜;于爱情,属"刹那的永恒",沉痛;于亲情,是"痛并快乐着",纯真;于"人"情,为"我思故我在",空灵;皆写出了人生中的某种感动和感发意志的激情。  相似文献   

8.
陈德玺 《前沿》2010,(21):179-185
自从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以后,"交往"就成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联系在一起并相互作用的纽带。交往方式的历史性变迁不断地形塑出不同的文化形态,从而也形塑了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但真正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确立得益对它们的张力机制——交往的恰当把握。  相似文献   

9.
段栋峡 《前沿》2011,(23):68-73
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了对社会历史领域的彻底"祛魅",但其过度地据斥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容易产生了一个令人担忧的倾向:物性的张扬与人性的幽暗导致了"单向度的人"复活,人们的精神家园也成为一片开满罂粟之花的诱惑之城。因此,克服历史唯物主义"庸俗化"的倾向,在历史辩证法中再现"社会主义理想国",挣脱意识形态的纠缠是"脱魅"和信仰回归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公安研究》2013,(6):11-11
吴大兵在《学习与实践》2012年第12期撰文认为,"理论自信",既是我们党在理论上的自觉,也是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精神状态的新要求。理解"理论自信"可从三个维度展开,从客观依据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从价值取向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崇尚人民主体价值观;从实践精神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坚持党的思想路线。  相似文献   

11.
邓名瑛 《求索》2011,(8):109-110,11
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人的精神生活构建一个"意义世界"。文化与价值观紧密相联,负载不同价值观的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是不同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大众文化发展迅猛,但其良莠混杂的状况对人们精神生活的影响也是积极与消极并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建设,提升大众文化的品位,促进大众文化的健康发展,是一个紧迫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12.
刘远靖 《前沿》2010,(16):49-51
"仁"在孔子思想体系中居核心地位。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中,孔子之"仁"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一直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指引着道德的方向,这是孔子思想的强大生命力所在。在人生观和价值观多样化的现代社会,我们将如何继承和弘扬孔子之"仁",有效建构合理的仁学教育模式,构建和谐社会呢?这是本文探讨孔子之"仁"对现代社会影响的初衷。  相似文献   

13.
吴和庚的事迹,就是一份生动深刻的光荣传统教育的"鲜活教材"。他们这批"开国英模",是时代的永远领跑者。  相似文献   

14.
刘世华  董正宇 《传承》2011,(9):10-12
执政伦理是政党对国家权力运用的伦理基础,它对于提升政党的合法性、正当性有积极意义。中国共产党新一代领导集体把以"人"为本作为执政理念,建立"科学"的执政决策机制,通过加强执政主体的"信念"教育来保障执政制度的良好运行。在这些执政内涵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人",即所有实践的目的都应指向"人",为了所有的"人"应当是执政的价值。中国共产党新一代领导集体正是这些执政理论的实践者。  相似文献   

15.
梁衡 《中国人大》2012,(17):53-53
最近关于什么是幸福的话题突然热了起来,特别是"两会"之际,名人荟萃,代表、委员,包括高官、名星都纷纷在镜头前写自己的幸福公式。但是那些还不够幸福的人却不见出面。幸福的主体是公民个人,要靠自己感受,不能"被幸福",也不能"贴牌",更不要"秀幸福"。构成幸福的内容有三个方面:物质、精神、情感。情感也属精神,但又有区别,特别是对个体的人来说精神偏重于理想、信念,  相似文献   

16.
刘智跃 《求索》2010,(9):208-210
青春偶像"韩流热",暴露了当代文化语境中的影视剧创作危机和影视剧创作中的价值观念危机。在此情境下,红色偶像剧应运而生。在"偶像"横流的时代,"红色偶像"不仅承继了传统的审美形式,而且肩负了"榜样"教育的使命,从而提升了偶像剧的价值意义和表现力。  相似文献   

17.
郭丽媛 《前进》2011,(9):43-44
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纵深推进和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我们党执政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干部培训教育的任务更加繁重。面对新情况新问题,科学审视当前干部培训教育中存  相似文献   

18.
徐久刚 《前进》2013,(8):56-56
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为民"第一。  相似文献   

19.
哲学的用处可以区分为"事实之用"与"应有之用",赵林所言的"哲学的用处"只是西方哲学具有的"事实之用",而不是哲学的"应有之用"。在中国哲学视阈下,哲学的"应有之用"是对生命的安顿。中国哲学以"生生"本体论、"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价值论、"中道"的认识论实现对生命的安顿。  相似文献   

20.
沈善增 《传承》2011,(7):66-67
古往今来,人类文化以价值取向定位,只有崇德文化与崇力文化两大种。中华文明之所以优越,就因为两千五百多年前,《老子》明确提出了"道德"的概念,确立了崇德文化话语。但《老子》所言之"道德",与今天使用的与"法律"相对而言的"道德"概念有所不同。今天所指"道德",在古时属于"礼"的范畴。"道德"属于伦理范畴,但处于伦理的高端,"礼"则属于伦理的底线。今天通常认为"法律"是约束人的行为的底线,其实"礼"(游戏规则)也是约束人的行为的底线,只不过这是一种文化观念的底线。崇德文化之"德",使用的是"道德"的古义,或谓"本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