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犯罪客体不应作为犯罪构成要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刑法学界普遍接受的观点认为,犯罪构成要件包括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四个要件。其中,犯罪客体被认为是决定行为性质的首要因素,没有犯罪客体就没有社会危害性,也就没有犯罪;不仅如此,犯罪客体不同还决定行为性质不同,起到区分罪与罪...  相似文献   

2.
妨害传染病防治罪研究(2)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第四章妨害传染病防治罪的犯罪构成 犯罪构成,是指我国刑法规定的某种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总和.本文采取通说即4要件说,分别从妨害传染病防治罪的客体、客观方面、主体、主观方面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3.
第四章妨害传染病防治罪的犯罪构成 犯罪构成,是指我国刑法规定的某种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总和.本文采取通说即4要件说,分别从妨害传染病防治罪的客体、客观方面、主体、主观方面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4.
传统观点认为,任何犯罪的成立,必须具备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和犯罪主观方面四个要件。但笔者认为,犯罪构成是三个要件,犯罪主体不是犯罪构成的一个要件。马克思指出:“对于法律来说,除了我的行为以外,我是根本不存在的,我根本不是法律的对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  相似文献   

5.
罗冉 《法制与社会》2011,(3):298-298
本文围绕着原因自由行为的界定、学说争论以及国外相关立法的规定展开论述,进而在刑法语境下从主体要件、客体要件、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四个方面对我国的原因自由行为可罚性重构作了简要的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6.
刘峰  张飞 《法制与社会》2013,(32):240-243
新古典主义刑法学和目的行为论中的构成要件中,规范性要素和主观要素成为构成要件的内容,而故惠和过失不再是单纯的责任要素,三阶层体系本身不稳定。犯罪构成是认定成立犯罪的理论模型,根据犯罪发展过程的传统四要件排序,实质是在犯罪的前提下进行的符合犯罪构成的叙述性的有罪印证。在遵循四要件理论的哲学依据下,我国的犯罪构成应依次由犯罪客观方面——主观方面——主体——客体四要件构成顺序较为恰当,并且充足犯罪客体的要素。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图通过还原一个案件的形式,对寻衅滋事和抢劫进行法理学上的甄别。在还原案件的基础上,从主观方面、客观方面、客体不同、犯罪主体四个方面对这两种刑事犯罪加以区别。  相似文献   

8.
第四章 妨害传染病防治罪的犯罪构成犯罪构成 ,是指我国刑法规定的某种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总和。本文采取通说即4要件说 ,分别从妨害传染病防治罪的客体、客观方面、主体、主观方面进行讨论。第一节 妨害传染病防治罪的客体本罪所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关于传染病防治的管理制度。我国刑法的犯罪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的 ,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根据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具体社会关系的个数 ,可以把犯罪客体分为简单客体和复杂客体。简单客体 ,是指一种犯罪直接侵犯的客体中只包括了一种具体的社会关…  相似文献   

9.
一直以来.传统的刑法理论对于犯罪构成的研究过于关注对构成要件的阐述.在很多学习刑法的人的认识上,犯罪构成的问题就是对犯罪客体、客观方面、主体、主观方面诸要件的问题。一个危害社会的行为齐备了犯罪构成的四个要件.就可以认定为构成犯罪。是不是一旦符合了犯罪构成四个要件.就必然构成犯罪呢?同时.是不是达不到犯罪构成四要件的行为就必然不会构成犯罪呢?不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10.
犯罪构成有四个要件:犯罪客体,犯罪的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的主观方面.上文已讲了前两个要件,本文讲后两个要件.四、怎样理解犯罪主体我国刑法中的犯罪主体,是指依照刑法规定,应对实施的犯罪行为承担刑事责任的人.作为犯罪的主体,必须符合承担刑事责  相似文献   

11.
蒋劲锋 《政法学刊》2006,23(1):64-67
犯罪的方面包容相应的犯罪构成要件,犯罪构成要件由犯罪构成要素组成,对三者的定位涉及到坚持用科学系统论分析犯罪构成的问题,应当弥补传统刑法理论在概念上混淆三者的疏漏,科学构建完善作为理论大厦基石的概念,另外,对犯罪各方面下犯罪构成具体相应要件和要素纵向深入的剖析,进一步印证了对三者上述关系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社会转型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社会转型给我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带来了巨大影响,主要表现在大学生的价值动荡、道德迷茫和矛盾的社会心态这三方面上。而价值观又是人的精神世界对历史、现实和将来的评价系统。因此,我们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就需要从正确评价传统文化、流行思潮、社会现象和丰富高校里的学生活动四个方面来进行。  相似文献   

13.
正确区分、认识和掌握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城镇治安不同的特点,是做好当前城镇治安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文章从城镇治安“防控力”与“破坏力”、基本特点、主体职能任务、治安行政管理、公众参与动力及方式、群防群治力量、警民关系与警察形象等七方面比较了计划经济条件下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城镇治安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侦检一体模式与刑事诉讼侦查程序改革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徐美君 《政法学刊》2001,18(4):60-64
侦检一体模式的核心是确立检察官在侦查阶段的主导地位,并增强检察机关对侦查程序的监控力度.作者认为,侦检一体模式立足于检察官、警察的专业本质,着眼于刑事侦查的任务,调整了检警之间的角色关系,使警察和检察官能更好地合作,共同服务于追诉的目的,具有内在的合理性和外在的可行性.推行侦检一体,有必要对现行的刑事侦查程序加以改革,建立以审判为中心的审前程序,树立检察官的权威和加强对犯罪嫌疑人权利的保障.  相似文献   

15.
A systemic analysis of constitutional democratic orders can shed light on two important aspects of political representation (PR): first, the complexity of PR as a plural endeavour involving various actors that perform different activities within a common framework; and second, the diachronic dimension of such an endeavour, which takes shape over time. The article elucidates both aspects with a focus on adjudicative bodies, to point out their representative status and potential as part of a systemic continuum that unfolds over time.  相似文献   

16.
李智  韩磊 《行政与法》2014,(3):122-128,F0003
目前,我国廉租房建设正面临着巨大的资金缺口,但房地产投资信托(REITs)具有良好的吸收民间闲置资金、推动廉租房建设的功能.本文认为,设立廉租房REITs需要立足我国国情,借鉴美国和香港特区的法律制度从两方面进行建构.宏观立法方面,应提高立法位阶,统一立法;部门法方面,应尽快解决廉租房REITs在设立、税收、监管等方面的法律障碍.  相似文献   

17.
外资并购将对中国国民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需要重视和研究入世后我国的外资并购,并作出立法应对。近年来,我国外资并购的迅猛发展得益于相关立法的支持。适应外资并购的发展,需要对外资并购运作方式及相关事项作出立法规范。我国外资并购中涉及的反垄断调控,急需有法可依。入世后,WTO规则涉及外资并购的重要事项,要求事先存在相关的立法,需要国内立法的及时补缺。  相似文献   

18.
商誉及其侵权损害赔偿的理论和实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以北京市高院首例商誉侵权纠纷案件为素材,从理论和司法实践两方面就商誉的法律概念和特征、商誉侵权的构成要件、归责原则和商誉侵权民事责任的确定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中美两国司法理念的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从五个方面对中美两国的司法理念进行了比较。美国的司法制度体现了程序公正优于实体公正、普遍正义优于个案正义、法律真实优于客观真实、法律调整优于调整法律、服从法律而非服从民意的司法理念。而中国的司法理念在这五个方面与美国的司法理念差别很大。  相似文献   

20.
KAARLO TUORI 《Ratio juris》1989,2(2):125-143
Abstract. The reconstructive theory of the procedural legitimacy of modern law developed 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y of discourse ethics has limited itself solely to the deontological, moral-normative aspects of the validity claims of legal norms and judgments. However, teleological and axiological aspects are also intertwined with legal validity claims and with the procedures in which legal norms and judgments are produced. The discursive-procedural concept of legitimacy seems to require as its support, instead of the theory of discourse ethics, a general theory of practical discourses or, more generally, of rational collective will-form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