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钟龙彪 《唯实》2010,(1):18-21
网上群体性事件可分为"现实与虚拟并存型"、"现实诱发型"和"网内网外变异型"等三种类型。其特点是:"三公部门"易成为聚焦的对象;相关信息的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信息交流呈现非理性化和情绪化。为此,须建立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  相似文献   

2.
从政府职能的视角看,群体性事件的生成逻辑主要有三点,即政府触角过长、垄断公共决策、政府职能结构不良。政府应当通过理顺关系、强化沟通与合作治理、优化政府职能结构、创新职能实施模式等路径逐步转变政府职能,最终达到消解群体性事件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4.
本文对涉警群体性事件作了概念界定;分析了涉警群体性事件的类型;并提出涉警群体性事件的处置对策。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因信访引发的各种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当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其中,涉法涉诉信访问题尤为突出,在信访总量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大,既牵涉到范围较广社会群体的诉求表达与利益实现,也涉及到我国行政、司法机关对信访行为处置定位及法律权威体现,是信访工作中一类比较特殊的情况。本文重点考察了广东省涉法涉诉信访的现状、特点,分析其高发的原因,对信访工作定位、处置方法进行反思,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确立的重大战略,实现乡村有效治理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内在要求。当前,我国乡村治理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由于乡镇政权的权责设定、资源配置、基层工作人员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失衡等原因,致使乡镇政府在乡村治理中面临权力有限与责任无限、治理资源有限与群众需求无限、治理能力有限与治理风险无限的张力以及治理资源投入增加与基层政府公信力下降、硬治理强化与软治理不足的结构性矛盾凸显等困境。因此,需要推动乡村治理资源从错配向适配转变,从变革乡村治理思维、增强乡镇政府权限、丰富基层治理资源、完善乡村治理手段、激发基层工作人员积极性等方面施策,以实现消解乡村治理困境和重塑乡村治理格局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将涉诉信访纳入法治轨道解决,规范化是涉诉信访走向法治化的重要一环。我国涉诉信访规范化的现状可以概括为具体内容杂、实际操作乱、处理效果差,问题集中表现在启动与受理环节欠缺规制,处理环节呈现非程序化,终结环节主体过度多元,衔接环节对接不够顺畅。实现涉诉信访规范化的出路在于涉诉信访的启动与受理环节应严格界分"诉"与"访",限定启动主体与时间,完善受理部门与平台;处理环节实现导访入诉,加强协调,合理追责;终结环节明确终结案件范围,完善终结制度,细化惩戒规则;衔接环节完善再审救济渠道,改革相关司法制度与强化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8.
网络群体性事件:原因、影响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群体性事件的一种新的特殊形式,网络的普及客观上加大了群众参与群体性事件的可能性。网络群体性事件常常误导民众、制造矛盾,使事态失控或恶化,引发现实突发事件,其影响要远远大于传统的群体性事件。对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治理,必然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要不断完善我国的网络政策法规,从技术层面加强网络管理,积极搭建政府与民众的网络对话平台,建立舆论监控机制和预警机制,同时,政府要加强引导,真正提高网民素质。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将涉诉信访纳入法治轨道解决,规范化是涉诉信访走向法治化的重要一环。我国涉诉信访规范化的现状可以概括为具体内容杂、实际操作乱、处理效果差,问题集中表现在启动与受理环节欠缺规制,处理环节呈现非程序化,终结环节主体过度多元,衔接环节对接不够顺畅。实现涉诉信访规范化的出路在于涉诉信访的启动与受理环节应严格界分"诉"与"访",限定启动主体与时间,完善受理部门与平台;处理环节实现导访入诉,加强协调,合理追责;终结环节明确终结案件范围,完善终结制度,细化惩戒规则;衔接环节完善再审救济渠道,改革相关司法制度与强化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10.
孟喆  郭平 《求实》2005,(Z1)
近年来 ,各地群众进京上访、越级上访、集体上访和敏感时期上访的数量有所增长。人们常把涉及公检法处理的案件或是需要用法律手段调整的上访称为“涉法上访”。上访成为当前部分群众要求解决实际问题 ,落实有关政策法律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方式。然而大量越级上访、群体上访 ,不仅增加了上访群众的精神和物质负担 ,而且给各级国家机关、政府部门增加了巨大的工作压力 ,影响了国家机关的正常办公和工作秩序 ,甚至损害了党委、政府的社会形象。如何有效地化解这些社会矛盾 ,维护社会的安定 ,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以充分发挥信访作为社会控制安全…  相似文献   

11.
群体性事件性质、原因的辩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运用辩证的方法客观全面地分析了当前群体性事件的性质、原因 ,指出正确认识事物的性质和原因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和制度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2.
纵观群体性事件中群体行动的生成逻辑,可以发现它们的发生过程有着某些共同特征与规律,与情绪的不断演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情绪累积为群体行动积蓄能量,孕育着群体行动;情绪传染为群体行动扩大主体,扩散群体行动的范围;情绪认同为群体行动赢得信念支持,获取群体行动的强大动力;诱致事件激发群体行为,成为群体行动的导火索;情绪释放是群体行动的集中体现和最终归宿。以某种方式让社会不满情绪得到宣泄是预防群体行动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3.
信息化条件下,新媒体服务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体现了治理观念现代化和治理技术现代化的统一。一方面,新媒体在改善政治沟通、强化权力监督、维护社会稳定、提升管理效率等方面给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带来机遇;另一方面,领导干部媒介素养状况、数字鸿沟、网络群体极化、监督技术与法律缺位等又对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新的挑战。新时期应着重提升领导干部媒介素养、消除国内数字鸿沟、完善新媒体法律规范和健全新媒体沟通机制,使新媒体在治国理政平台上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背后有四个关键机制,即非制度化环境机制、暴力救济认知机制以及属于相关机制的边界激活机制和快速启动动员机制。在结构、制度和文化等主要维度上,群体性事件的复杂成因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各个层次上呈现并形成互动态势。在现实经验中,这些机制能够发挥作用以及发挥怎样的作用,取决于它们之间的互动状况,即相互依赖、支撑、嵌入以及不同机制的排列和组合。  相似文献   

15.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各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日渐突出,法律纷争不断增加.涉法信访案件更是逐年上升。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因而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人民法院作为作为司法的最后一道防线其作用举足轻重。通过分析涉法信访案件的特点、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为人民法院的审判以及从源头上解决涉法上访问题提供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张振通  王俊英 《党史博采》2008,(1):28-29,31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各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日渐突出,法律纷争不断增加,涉法信访案件更是逐年上升.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因而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人民法院作为作为司法的最后一道防线其作用举足轻重.通过分析涉法信访案件的特点、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为人民法院的审判以及从源头上解决涉法上访问题提供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所谓群体性事件,是指由一些利益诉求相同或接近的个体组成的群体,通过没有合法依据的规模性屎集,采取静坐、集会、游行、冲击等方式向党政机关施压,并出现破坏公私财物,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较大负面影响的局部性社会事件。现阶段我国一些地方频发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突出问题,有效防范群体性事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以来,我国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高等教育供给取得长足发展,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质量下降、地区分布不均和总量不足是其中最突出的三大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既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有关,也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政府和民间对高等教育投资不足等因素有关.解决当前高等教育供给三大问题的基本思路是: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提高高等教育供给质量;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和教育支持力度,改善高等教育地区分布结构;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引导民间资金参与,增加高等教育总量供给.  相似文献   

19.
经济新常态是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的不同于以往的新特征、新趋势和新要求。造成新常态的基本原因是支撑旧常态的一系列条件发生了变化。如何引领新常态,对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20.
群体性事件:审视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最突出的社会问题就是群体性事件。政府要依法应对群体性事件,要统筹兼顾各方利益,改进和完善现有诉求表达机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处理群体性事件,建立"以群众诉求为中心"的新机制,要慎用警力,并采取切实措施,妥善解决困难群众的实际问题。要加强政府应对机制的建设,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现行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做好善后处置工作。还要加强政府官员的执政能力建设,主动化解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