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以伟大建党精神为原点,有层次、分类别、成体系地展现了革命精神的科学内涵与鲜明特质,是系统化逻辑化的精神成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作为党的革命精神谱系的重要一环,由党带领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奋斗征程中创造,是连缀具体革命精神的历史链条、贯穿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精神脉络、反映党的奋斗历史的理论图谱.这一谱系的发展呈现了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体现了时代性、创新性、开放性的特征.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助益于党和国家汇聚磅礴力量开启新征程、展现新作为.  相似文献   

2.
伟大的事业、伟大的梦想,必须靠伟大的斗争来实现,必须大力弘扬伟大的斗争精神.秉持斗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固有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凝结的宝贵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秉承马克思主义政党高昂的斗争精神传统,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和党的新的时代使命,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实现了对斗争精神的传承与创新.在新...  相似文献   

3.
管仕廷 《工会博览》2011,(10):303-304
“红色精神”,也就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革命精神。红色精神有特定的内涵及类型,虹色精神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强大动力,红色精神是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力量。传承红色精神要与日俱进。  相似文献   

4.
正红色精神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在中国共产党100年的历史中,形成了很多可歌可泣的红色精神。红色精神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不断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5.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可以提高中华民族的国际竞争力 ,能够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要注重对传统文化中民族精神以及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革命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6.
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是时代赋予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理论工作者的崇高职责。理论创新呼唤着科学的创新精神,科学的创新精神体现了认识的客观辩证性与追求真理的求真务实性的辩证统一。在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过程中,要警惕理论创新中不科学的方法,避免"创新"的误区和陷阱。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创立新中国的伟大革命实践中,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四座历史丰碑,这四种精神在拥有共同价值的同时又在内涵上各具特色,井冈山之源、长征之魂、延安之思、西柏坡之风,从不同价值向度上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建设提供了文化资源,共同构成了中国的革命精神。这一具有丰富价值意蕴的精神传统,...  相似文献   

8.
编辑朋友: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举世瞩目.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中国共产党不断取得胜利的秘诀是什么?通过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现实,我认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巨大成功绝非偶然,是因为其拥有一系列优秀特质.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够在推进国家发展建设过程中表现出坚强毅力和斗志,是因为他们一心为民、作风优良、纪律严明,深受中国人民的拥护与爱戴.他们的精神犹如太阳光芒普照四方,映射世界.  相似文献   

9.
世纪之交对于当代社会主义的最大挑战,就在于全球化带来的世界发展的新变化.全球化是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一个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在全球化时代的历史任务,必然在于追随世界现代化进程,实现现代化发展目标.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是为迎接全球化时代递出的一份答卷.在全球化的条件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给予了当代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以新的回答.  相似文献   

10.
艾君 《工会博览》2013,(12):1-1
又近"五一国际劳动节",劳模的话题开始见于报端.新中国成立后,劳模精神成为了社会的一种正能量,在影响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梦想而勤奋劳动、忘我工作、无私奉献. 穿越时代变迁,每个时期的英模都具有不同的内容和特点,但他们又有共同点,那就是主人翁责任感和艰苦创业精神,忘我的劳动热情和无私奉献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这些集中体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思想和精神风貌的优秀品质,过去是、现在也仍然是不变的劳模精神.  相似文献   

11.
宋涛 《当代世界》2021,(7):10-17
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百年征程历史起点上,与全球各类政党着眼"为人民谋幸福与政党的责任"这一重大命题进行的高层战略对话,也是世界各国政党在人类社会面临何去何从的历史当口进行的深入探讨.习近平总书记在峰会上发表的重要主旨讲话,把握时代脉搏、洞察国际大势,站在历史和全球的高度,结合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实践和70多年执政兴国经验,就为人民谋幸福的政党责任进行了全面阐释,进一步升华了对世界政党政治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各国政党携手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供了重要参考,为各国政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提供了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立足政党、着眼人类,立足中国、着眼世界,立足当下、着眼未来,是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对世界政党作出的重大政治宣言,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百年大党的天下情怀和使命担当,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作为世界级领袖的远见卓识和崇高风范,赢得了各国政党和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讲话进一步丰富发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内涵,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前瞻性、针对性、指导性.党的对外工作必须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深刻理解、全面把握这一重要讲话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宏伟蓝图、作出的庄严承诺转化为生动实践.  相似文献   

12.
试论民族精神及其培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思想、观念、意识和心理的总和。民族精神是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和精神源泉 ,是国家统一、稳定和发展的精神基础 ,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核心内容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力量 ,是加强党的建设的必然要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体现先进性、开放性、时代性  相似文献   

13.
实现中国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的不懈追求.回顾这一奋斗历程,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都在围绕如何实现中国现代化进行思考和布局,由此形成的理论和实践体现为总体布局、时间布局和空间布局的科学统一.总体布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主框架",时间布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表",空间布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作战图",三者有机统一于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之中,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上的一个鲜明特征.在新时代,要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向前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必须坚持并不断地将现代化建设的系统布局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4.
100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以自强不息的奋斗和举世罕见的付出,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而且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的百余年奋斗极大地增强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力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对科学社会主义作出的重大理论贡献。中国共产党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功实践,极大地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中国共产党构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不断走向成熟,为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成功经验。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了整个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历史充分证明,科学社会主义成就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也成就了科学社会主义,并将继续对之不断推进。  相似文献   

15.
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的条件充足、基础扎实、价值统一,是中国共产党本质属性的体现,是中国共产党近百年实践经验的制度化转变,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时代问题的又一次重大制度创新。推进制度化建设充分彰显了党的领导制度继承性和创新性的传统,是完成时代任务、提升执政能力和效率的要求,解决了主题教育活动实践性和问题性的矛盾。在制度化建构和设计中要坚持党的优良传统,建立思想建设教育制度体系;坚持时代问题导向,建立历练政治品格的制度体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建立推动持续创新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6.
20年来,上海合作组织秉持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谱就了共创安全、共促发展、共享繁荣的经典巨作.在大变局与大流疫叠加影响之下,国际社会更需弘扬"上海精神",深化团结互助,推进协作发展,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多实践探索. 坚持平等互信,打造新型国际关系典范.追求和平与发展是上合组织的根本宗旨,坚持包容和开放是其突出特点.上合组织成员国始终秉持相互平等、团结互信的核心价值原则,坚持国家不论大小一律平等,相互尊重各自选择的发展道路,不断增进相互信任,兼顾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在创新区域合作进程中发展成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典范.相互信任而非彼此猜疑、相互受益而非零和博弈、相互平等而非恃强凌弱、相互协商而非对抗冲突,这是"上海精神"跨越时代和地域的魅力所在.这为所有致力于睦邻友好与共同繁荣的国家提供了有益借鉴,也为国际社会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实践注入了强大动力,对当今探寻国与国相处之道特别是大国处理彼此关系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对苏联体制模式的借鉴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经济建设模式的建立开创了社会主义国家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先河。根据时代条件和我国实际,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独立自主的探索中,借鉴并选择了苏联的体制模式。这一借鉴和选择是历史和时代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独立自主的决策,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国外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正确抉择,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伟大开端。毛泽东对苏联体制模式的深刻分析和反思借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对时代潮流的新认识.认清时代潮流,有助于把握时代的本质特征.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曾将"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概括为历史潮流.70年代以后,兴起了新的时代潮流,江泽民同志将其概括为:"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这不仅对于国家制定对内对外政策具有重大意义,而且有利于人们加深对时代主题的理解和正确判断世界大事中的是非.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本质上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党的建设的实质是一个不断增强无产阶级意识的问题;"经济建设”、"党的建设”和"统一战线”是我们党处于执政地位的历史条件下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三大法宝”.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历史如何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世界现武装起来的、有着80年奋斗历程的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必将以其鲜明的无产阶级的利益立场和最高度的历史自觉性,与时代同呼吸,与历史共命运,必将在继承自身各项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基础上,以更加坚定有力的步伐带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开辟新的光辉未来!  相似文献   

20.
时代挑战与当代民族精神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我们要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中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培育出当代的民族精神 ,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