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村复兴的宗族组织是以“家——户”生产生活形式为存在的基本依据的,在我国农村彻底走向现代化、市场化之前,宗族组织还会长期存在于农村社会。现实条件下,宗族组织依然具有社会政治秩序的控制功能。其对村庄权威、村民自治、乡村治安秩序和农村经济发展秩序都有着较好的调解与整合功能,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应当一方面积极利用宗族组织社会控制职能促进农村社会政治的稳定;另一方面,又要通过经济发展和政治发展消弭宗族组织对农村社会的影响,并使其最终归于解体。  相似文献   

2.
宗族制度和宗族主义在我国历史上拥有深远的影响。对于太平天国运动而言,宗族主义的影响分为两个方面,其正面影响表现为宗族势力的加入,成为"拜上帝教"实力急剧增长、金田起义得以发动的重要因素;消极影响是太平天国内部宗族矛盾激化,导致领导集团各派宗族势力过早摊牌,从而酿成大规模的血腥残杀,断送了太平天国的前途。宗族斗争的发生率并没有阶级或者阶层差别;权位越高、宗族势力越大,斗争的频率越高,斗争的后果越发严重。斗争手段残酷程度的升级,必然成为利益关系适应新的利益格局的唯一手段。我们当前最需要注意的是,宗族势力在现代社会生活和组织模式中的复活及其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蒋素利  王雨 《传承》2009,(10):148-149
宗族作为中国社会的重要组织形式,对我国民众的日常生活影响颇深。祠堂、族谱、牌坊、祖坟以及墓碑作为宗族的重要象征符号,是宗族记忆和宗族文化得以传承和认同的重要载体。通过对广西全州歌陂村宗族象征符号所展开的一系列保护活动不但加强了对本宗族的认同感,而且对当地的新农村建设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宗族作为中国社会的重要组织形式,对我国民众的日常生活影响颇深.祠堂、族谱、牌坊、祖坟以及墓碑作为宗族的重要象征符号,是宗族记忆和宗族文化得以传承和认同的重要载体.通过对广西全州歌陂村宗族象征符号所展开的一系列保护活动不但加强了对本宗族的认同感,而且对当地的新农村建设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宪政维度下村民宗族思想对村民自治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中领  沈春光 《求索》2011,(7):130-131
宗族思想是在我国长久的发展历程中一直演变并保留下来的一种群体意识和思想,这种意识集中的体现在我国的农村地区。宗族思想对我国村民自治所产生的影响,已经成为了一种存在于农村的普遍问题。在宪政的角度下分析农村宗族思想对村民自治的影响,我们需要对宗族思想的存在背景和原因进行分析,对村民自治的内涵和模式有所了解,对于宪法关于二者的规定有详细的了解,才能对这一命题进行分析、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历史的维度对宗族的建构及现代变迁进行分析,指出中国宗族的生成、发展及现代的变迁,都受国家力量的影响,但同时宗族又是小土地所有制基础上农民对互助协济和村庄秩序需求自我满足的村落共同体。借助对宗族组织的反思,有助于我们从传统的组织形式中发育出适应现代化进程的新型农民组织。  相似文献   

7.
曾国华 《思想战线》2004,30(1):114-119
中国农村的宗族组织是基于自然的世系关系和地缘关系而形成的一种有漫长历史的乡村组织。新中国成立后,宗族在形式上已经消失,而实际上却仍然存在于乡村生活的许多层面。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农村改革的发展,宗族出现了复兴和重建的现象。赣南和粤东两个村镇具有典型性个案的研究,说明了宗族对不断变化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的适应,及其在乡村权力结构体系中的角色和地位。  相似文献   

8.
各民族当代残存的宗族组织必然对我国正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村民自治制度造成千差万别的正负面影响 ,本文着力研究探讨残存宗族组织对村民自治制度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的对策。笔者认为 ,加强村民自治建设的具体对策 ,应当从法律层次、经济层次、自身建设层次、社会文化层次四个层次着手。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对粤北甘姓宗族村庄的田野调查为基础,研究近年流行于华南和东南地区的"外嫁女联谊会"。这一新的社会组织形态是新宗族主义背景下外嫁女与村庄共谋互惠的结果。研究发现,新宗族主义的兴起,改变了以往以男性为中心的组织形式,基于平等、自愿的同宗女性成员之间的联合成为可能。外嫁女回报娘家村庄的初衷,使外嫁女、宗亲网络、村庄三者之间构成一种"报"的循环机制。在这个过程中,村庄借助外嫁女连带群体,间接获得更多公共服务和资源,降低了正式制度的运行成本,形成一种新的乡村再组织方式。最后讨论新宗族的"里"与"表",新宗族主义是传统宗族一脉相承的延续,呈现出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弹性。  相似文献   

10.
试论消解宗族观念影响的现实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针对改革开放以来宗族观念及宗族活动在我国乡村社会复活所产生的正负面影响进行了客观、理性分析,进而提出在国家强调加速乡村社会现代化建设和依法治国而难以迅速消除其存在的现实背景下,在力促宗族观念及其影响消解的过程中还应对其加以"限制、引导、利用"的建设性对策.  相似文献   

11.
闽南宗族文化是宗族组织内在基因的呈现,既传承着中华传统乡土文化的秉性,又兼备闽南地区的特质.承载文化记忆的内在基因构建组织制度,培育"人情"价值观,织密多缘组织网络,发挥着凝聚、教化、导向、调节等功能,形塑出"角色型""制度型"两种宗族互助养老方式.随着社会变迁,传统宗族互助养老面临着人口流动、礼俗褪化、机制不适、供需...  相似文献   

12.
黄兴球 《思想战线》2003,29(3):40-43
仫佬族集中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县内,总人口仅4000余人。银姓宗族是仫佬族中的大宗族,在历史的长河中,该宗族形成了自己的宗族圈。宗族内的通婚和人口的繁衍是宗族活动的重要内容,其通婚范围的不同形成了宗族的婚姻圈。过去,银姓宗族的宗族圈和婚姻圈几乎相近,而今婚姻圈的拓展,不仅在生物学的社会意义上提高了该宗族人群的身体素质,而且发展了宗族及其他社区的社会关系和经济网络。  相似文献   

13.
作者通过新旧两类谱牒有关内容的比较,并结合田野调查资料,对当今鄂西土家族地区宗族组织的变迁和宗族活动的性质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宗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体,当代宗族的复兴显示了传统宗族文化潜在的顽强生命力。浙江省当代宗族在20世纪80年代迅速复兴,成为重建乡村社会的重要力量,其所包含的以伦理为方式协调社会秩序的文化治理模式,也对乡村社会治理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当代宗族需要加强现代性的更新,在避免与行政力量合而为一、克服狭隘的宗族本位观念的前提下,造就新伦理,构建地缘与血缘相结合的组织体系,并把现代文化元素注入到宗族文化之中,才能切实地发挥以伦理为方式协调社会秩序的文化治理的作用,为乡村社会重建以及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动力。  相似文献   

15.
韩晓娟 《人民论坛》2013,(12):172-173
改革开放以来,复兴的宗族已成为全方位渗透到我国农村社会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势力.随着广东农村宗族的复兴及变异,其宗族问题也呈现出新的面貌.对该问题历史由来和现今表现的全面梳理,是构思治理对策的重要参考依据.同时,治理成效上的突破有赖于超越旧思维的重新审视,尤其应认识到宗族是一种资源并可加以引导.  相似文献   

16.
在缺乏官民充分沟通的传统乡村社会中,宗族是村民分享政治生活、集体抵御国家权力渗透的公共领域。宗族成长、植根于乡土中国、适应中国乡民的传统习俗,改造乡村必先改造宗族。在当今中国乡村宗族死灰复燃的情况下,研究宗族组织与国家权力之间的互动关系,对于培育村民自治的社会基础,更有效地改善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软环境,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以鄂西南土家族社区为例考察民族边缘地区的宗族组织,清代中后期,宗族组织在土著大族的基础上正式形成,并呈现出与汉族社会趋同的特征,在乡村社会中发挥着基层控制的作用,体现了民族边缘地区乡村社会转型的进程。  相似文献   

18.
转型社会国家治理的方式主要是组织化调控。该调控方式在确保国家相对自主性的同时,要求引进体制外的治理资源:市场组织和社会组织。农村社区警务的开展需要调动各方面社会力量参与到其中,构建群防群治网络。但目前农村地区却面临着组织和制度缺失的困境。作为一种组织方式和控制系统的宗族,在农村地区有着强大的影响力。为了弥补巨大的农村社会空隙,应发挥宗族的积极社会功能,为农村社区警务的开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竹溪村的个案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目前在我国农村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宗族复兴现象,与上世纪80、90年代的情形有所不同,即不是行政力量从乡村的撤退和村民选举制度的实行等原因所致,而是基层政府对乡村控制仍然过严,村委会行政化倾向越来越严重,村民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参与程度不够而导致宗族的“复兴”。这种复兴只是表面现象,掩盖的是村民维护自身权益的实质,即在宗族文化与现代文化共同作用下,村庄中的非权力精英如何借助宗族并通过宗族活动达到自己目的的政治参与模式。  相似文献   

20.
邵正坤 《求索》2011,(1):248-250
北朝时期,战乱连绵,灾害频仍,饥馑渐臻,为了在战乱中求得生存,人们不得不依靠群体的力量,聚族而居。宗族内部,屡有由富有之家发起的救济之举。这些救济,有的是在平时针对单寒亲友的恤助,有的则是在灾荒之年帮助宗亲度过难关。上述赈济活动,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可以增强宗族的凝聚力,有利于家庭成员的仕进和维持世族之家的门第阀阅,与此同时,对时局也产生了或隐或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