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我国机构膨胀原因新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机构膨胀原因新探李红颖回顾我国行政体制和机构改革历程,可以看出这是一条“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循环轨迹。就目前对此“循环”怪圈原因的研究来看,许多学者认为有以下几条:(1)没有抓住职能转变这一关键环节;(2)干部人事制度滞后;(3)...  相似文献   

2.
吴华  马壮志 《北京观察》2001,(11):13-17
建国后,我国的机构改革已进行了多次,但却没能跳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影响机构改革的因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法律的规范作用不够。西方国家机构改革往往是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之上,而我国的机构改革与法律的关系非常微弱。我国行政机构改革一路风尘建国以来的50多年中,我国政府机构多次进行整编、精简和改革。但都未能解决机构膨胀的  相似文献   

3.
作为县级机构,急需通过改革理顺关系,强化机构职能,提高效率,促进经济快速发展。但是,也不能忽视在机构改革中,对县级机构改革面临的困难和如何克服困难,如何进行改革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必要的思考。一、县级机构改革面临的主要困难第一,机构改革为何难跳出膨胀的怪圈。建国以来,我国政府机构改革已进行过多次,仅改革开放以来较大规模的机构改革就已搞过三次,但改革始终未走出“精简———膨胀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究其原因主要在于:(1)观念陈旧。不少领导干部固守“人多好办事”,“每增一项职责就得增设机构、增加…  相似文献   

4.
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建设的发展,要求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作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重要内容的行政机构改革,倍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回顾总结历次机构改革的历史教训,始终没有走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怪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客观方面的,...  相似文献   

5.
从1955年开始提出机构改革到1992年这段时间,我国的行政机构改革一直是在"膨胀-精简-再膨胀-再精简"的怪圈中循环。其间几次改革均未能达到精简机构、提高效率的目的。这段时间内阻碍机构改革的主要因素在于高度集权的政治经  相似文献   

6.
走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吴江改革开放以来,全国曾进行过三次机构改革,应该说每次改革各级政府都下了很大的决心,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但至今收效甚微,并未达到精兵简政的目的,反而越精简越膨胀。从1982年到1997年,15年间党政机关干部人数...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搞了20年,机构改革也搞了20年,却总也走不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针对机构病的“抗药性”,面对跨世纪的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我们怎样才能走出这个怪圈呢?邓小平早就指出:  相似文献   

8.
难点一:思想认识难统一。首先,有些人认为不一定需要政府机构改革,只进行经济改革就可以了。其次,认为已经经历了六次机构改革,但多次改革都陷入了“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难点二:政府职能难明确。行政机构是行政职能的载体,职能定位是行政体制的首要任务。一些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掌惯了权力的部门仍习惯于指手划脚,给企业当“婆婆”。难点三:机构改革中人员分流问题是历次机构改革的难点。多数同志存在求稳怕变的心理障碍、保官恋权的陈旧观念。再加上人员分流的主要去向是企业,而企业人员大量下岗,再…  相似文献   

9.
从建国后到现在的49年间,我国进行了六次较大规模的机构改革,实行精兵简政,但机构和人员编制始终陷入“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截至1996年,我国财政供养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已达3673万人,比1978年增长82.3%。国家财政每年要拨出人头经费3600多亿,几乎占国  相似文献   

10.
由于近几次机构改革出现“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历史教训和新一轮机构改革面临的巨大障碍和阻力,人们不无理由地忧虑和担心:这次机构改革是否还会陷入“精简—膨胀”的怪圈?要解决好这一难题,笔者认为,关键还在于要把握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历史性机遇,真正按照政企分开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从整体上和根本上进行  相似文献   

11.
一、把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纳入法制化管理本次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必须把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用法律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今后机构的设置与撤并要通过立法来决定,政府行政首脑不得随意增设或废止。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机构改革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完善的需要,才能摆脱“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  相似文献   

12.
九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这是全国人民翘首企盼已久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于过去机构改革总跳不出“膨胀──精简──膨胀”的怪圈,本期专发的傅红岩的《政府机构膨胀原因析》追述了其原因.认为“市场经济需要政府高效率运作.为了提高效率就要精简机构,但在机构效率低下的情况下,‘精简’的结果却总是违背良好的初衷,换来的却是机构进一步的膨胀,成为机构改革的一个修论。”“风乍起.吹皱一波春水”。此次政府机构改革力度之大,所涉部门机构之多却是史无前…  相似文献   

13.
建国后的政府规模处于不断的膨胀之中,屡次行政机构改革都未脱离“膨胀———精简———再膨胀———再精简”的怪圈循环。运用公共选择理论中的官员预算最大化理论、政治活动中的经济人范式理论、宪法经济学理论,来阐释政府机构膨胀和公务员队伍扩张的原由,将对控制政府规模增长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4.
<正> 政府机构改革的主要内容,一直被相对片面地认为是单纯精简机构和人员。其实,虽然机构与人员要精简,但机构改革的内在要求是为了更充分地尊重和发挥政府的基本职能,以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促进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机构改革的本质或许更应该是合理地配置和调整机构之间的结构。建国以来.我国曾几次进行政府机构改革,由于总是囿于机构和人员数量方面的变化,结果是难走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仅以中央政府机构为例,第一次精简机构后(1959年底),国务院设部委39个,直属机构14个,办公室6个和1个秘书厅,共60个单位。但到l 965年底,又增加到79个单位,恢复到精简前的水平。1970年再次精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曾于1982年、1988年、1993年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机构改革,取得了比较明显的阶段性成果,部分实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的改革任务。但是,从总体上讲,机构改革的目标还远没实现,政府机构设置中的各种矛盾仍非常突出:机构庞大,人员臃肿,政企不分,官僚主义严重。①如何巩固中央政府机构改革成果,顺利推进地方政府机构改革,走出历史上“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分开——合并——再分开——再合并”、“上收——下放——再上收——再下放”的怪圈,不仅是个重大的现实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理论…  相似文献   

16.
当前进行的全国第七次政府机构改革 ,只有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转变政府职能 ,建立新的行政管理体系 ,实行机构组织 ,职能编制、工作程序法定化等方面狠下功夫 ,才能跳出前六次机构改革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  相似文献   

17.
职能是机构存在的基础和前提。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成功的关键。政府职能不转移,只是机构数量的增减,必然出现“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既是关键,就应  相似文献   

18.
要讲究机构改革的多边效应孔介夫1995年是机构改革关键的一年,也是攻坚的一年。全国事业单位(总人数达2600方)的机构改革和省以下(含省)的党政机关机构改革,都要在该年度内进行完毕。如何走出过去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真正找到一条...  相似文献   

19.
提起乡镇机构改革,不少人共同担心的一个问题,就是能否走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这个担心不无道理。的确,在以往几轮改革中,很多地方确实存在这种现象。那么,问题的症结在哪里 ?依笔者之见,主要存在如下三个问题:   一是在机构改革进程中,对指导原则的理解和实行不全面。中央对机构改革的一条重要指导原则是“精简、统一、效能”。这三个方面相辅相成,相互依存,互为因果,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往往把机构改革与精简人员等同起来,把主要精力用在完成减人任务上,而对于在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大致进行了三次机构改革,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但收效甚微,不但没有达到精兵简政的目的,反而越精简越膨胀,使机构改革陷入了"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机构臃肿的弊端越发明显,就如李鹏在九届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的,"机构庞大,政企不分,滋生官僚主义,助长不正之风,也给财政带来了沉重负担"。资料表明,我国财政支出中的行政管理费,1996年达1040.80亿元,比1980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