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礼旺 《求索》2005,(6):78-79
一从诚实信用的特征角度进行的考察(一)诚实信用的特征分析1.义务本位的特征诚实信用,无论作为道德规范还是法律规范,均“命定地”内涵着“应当”、“必须”等的表达方式上的共性。这一点,可以通过《瑞士民法典》和《日本民法典》的立法例予以说明。如:《瑞士民法典》第二条诚实并信用行为第(一)项规定,“任何人都必须诚实、信用地行使其权利并履行其义务”。[1]又如:《日本民法典》第一条第(二)项的内容为“行使权利及履行义务时,应恪守信义,诚实实行”。[2]这种表达方式的共性,是由诚实信用自身所固有的基本道义品质所决定的。立法者本意…  相似文献   

2.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我国国家机构的重要组织和活动原则。实现依法治国,司法机关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作为审判机关的人民法院必须独立行使审判权,做到忠于事实,忠于法律,忠于人民利益。我国现行宪法第126条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这条规定确立了审判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原则,简称“审判独立原则”。审判独立作为司法独立原则的核心,是现代法治国家普遍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我国宪法、人民法院组织法、法官法以及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民事诉讼法对诚实信用原则的适用仅在个别地方进行了笼统而抽象的规定,无操作性可言。随着经济转型和社会形势的变化,一些人也热衷于法律工具论,使得我国民事诉讼过程中诚信缺失现象甚为严重,既增加了民事诉讼当事人的诉累,又给人民法院审判工作效率带来严重影响。我国《民法通则》早已确立诚实信用原则,民事诉讼领域中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应当确立诚实信用原则业已达成共识,但对如何确立及具体适用的问题缺乏深入研究。本文拟从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中人民法院的法官和诉讼参加人的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两个不同角度,对诚实信用原则在民事诉讼法中适用进行探讨,分析了诚实信用原则在我国民事诉讼中适用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诚实信用原则,是现代市场经济国家法律体系中一项重要的法律原则,被学者称为“帝王条款”。但诚实信用原则的适用需要一定的前提和条件,通过中、西方适用诚实信用原则的背景比较,作者认为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条件是诚实信用原则适用的基本前提。由此为我国更好地适用诚实信用原则提供了相应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合同纠纷越来越多。一些诚实信用观念较差的企业和个人,常常假借合同进行欺诈,损害合同当事人的正当权益。在合同履行过程中,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也比比皆是。为此,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在总则中把当事人在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时应当遵循的诚实信用原则明确地规定了下来。《合同法》第六条规定,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它确立了诚实信用原则在《合同法》中基本原则的地位。在此,笔者拟就诚实信用原则在合同的订立、履行过程中的具体运用作些探讨。——关于合同的订立。《合同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  相似文献   

6.
试论民事诉讼中诚实信用原则的适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俊军 《岭南学刊》2006,1(5):61-63
作为民事实体法基本原则之一的诚实信用原则,逐渐在民事诉讼领域立足和发展,并为许多国家民事诉讼法所采纳。在民事诉讼法中规定诚实信用原则,有利于与民事实体法有效的衔接,有利于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顺利进行,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公德建设。必须在审前准备程序、庭审程序和执行程序等方面规范诚实信用原则在民事诉讼中的适用。  相似文献   

7.
背景资料 ●我国1982年修改的宪法第12条规定: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国家保护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国家的和集体的财产。 ●1982年修改的宪法第13条规定: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的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财产的所有权。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的继承权。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要“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 ●十六大报告同时提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要“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进发,放手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2002年12月23日,提请九 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31次会议审议的民法典草案,第一次明确规定了私人所有权。  相似文献   

8.
中、西方适用诚实信用原则的条件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娟 《理论月刊》2001,(6):28-29
诚实信用原则,是现代市场经济国家法律体系中一项重要的法律原则,被学者称为"帝王条款".但诚实信用原则的适用需要一定的前提和条件,通过中、西方适用诚实信用原则的背景比较,作者认为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条件是诚实信用原则适用的基本前提.由此为我国更好地适用诚实信用原则提供了相应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民商法的基础原则即为诚实信用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在民商法的各项条款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民商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具有字面上的、道德行为标准上的、法律性原则上的以及道德和法律上的多重含义。它能够指导权利与义务的实现,解释评价法律行为,解释补充法律。当前的诚实信用原则应用存在内涵与定义不清晰、顺序位置相对落后、法律保障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应明确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与定义,加快民法典的制定进程,构建市场经济信用体系,完善政府约束机制,灵活运用诚实信用原则。  相似文献   

10.
<正>法律诚信源于古代罗马法。此后,诚实信用成为大陆法系国家民法中的基本原则,德国民法甚至将诚信原则当作法律上的“皇冠”。英国法传统上反对诚信原则,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普通法系传统的国家在合同法、债权债务法和公司法中,广泛规定了诚信原则。我国法律也广泛采用了诚实信用原则,民法、商法、市场监管法和社会法都在不同程度上规定了诚信制度。  相似文献   

11.
张红 《求索》2023,(1):175-186
《个人信息保护法》是我国个人信息保护领域的专门立法,是在《民法典》人格权编之个人信息保护规范的基础上继承和创新而来,二者协力共同构筑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的规范体系。《民法典》人格权编确立了个人信息民事权益的基本框架,《个人信息保护法》在个人信息的性质、定义、类型、处理原则、处理过程中的权利义务与责任等方面发展了《民法典》的规定,更具有可操作性。《个人信息保护法》在《民法典》人格权编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规定了个人信息的国家保护义务,明确了个人信息保护的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建构了全面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律制度。在法律适用上,《个人信息保护法》与《民法典》存在前者优先适用以及二者协同适用两种情况。  相似文献   

12.
谢维雁 《人权》2007,(3):18-20
2004年宪法修正案第24条增加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标志着人权保障原则从此成为我国一项重要的宪法原则。宪法修正案第22条还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  相似文献   

13.
平戈 《公民导刊》2006,(6):33-34
司法公正,是现代社会政治民主、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为了达到宪法所设定的原则,公正司法应是必然和无条件的。一把锁,为何六年才被打开?一段委屈,为何积聚六年才消解?一起民事官司,为何六年申诉才得终结?开锁的这把钥匙,便是在人大的监督下,司法活动中公平、公正的精神得到了更好体现。  相似文献   

14.
打民事官司,在法律上称民事诉讼,它是有一定规程的。民事诉讼法就是规定民事诉讼程序的法律,它是调整人民法院、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活动和他们之间关系的法律。我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是1991年由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该法中规定了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管辖分工、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审判程序与执行程序等。 在社会生活中发生财产和人身方面民事纠纷该怎  相似文献   

15.
程皓 《传承》2009,(6):140-141
《大清民律草案》是中国第一部民法典,它打破了诸法合体、民刑不分的旧体例,使民法编纂工作进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阶段。通过《大清民律草案》,大陆法系民法尤其是德国民法的编纂体例及法律概念、原则、制度和理论被移入我国,对近现代中国的民事立法和民法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重新审视该草案,分析其得失,对我国法制改革仍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大清民律草案>是中国第一部民法典,它打破了诸法合体、民刑不分的旧体例,使民法编纂工作进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阶段.通过<大清民律草案>,大陆法系民法尤其是德国民法的编纂体例及法律概念、原则、制度和理论被移入我国,对近现代中国的民事立法和民法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重新审视该草案,分析其得失,对我国法制改革仍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枉法裁判罪     
枉法裁判罪是指司法工作人员在民事、行政审判活动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情节严重的行为。本罪的主体是司法工作人员。其主观方面是故意。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司法机关工作秩序。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在民事、行政审判活动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情节严重的行为。违背事实指违背已查明的案情事实。枉法裁判指违背法律规定故意作错误的裁断判决。《刑法》第399条第2款规定:“在民事、行政审判活动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情节严重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  相似文献   

18.
范忠信 《探索与争鸣》2023,(3):132-146+180
《民法典》确立公序良俗原则,意味着既确认“习惯”“公序良俗”为民事法源,又确认“公序良俗”为习惯法源的是非标准,这一进步的历史意义在于承认民间社会生活自发生成的规矩秩序为民事补充法源,承认人民大众有集体无意识参与民事法源创制的权利。这既是从苏维埃法制理念向当代世界法治理念的升华,也是回归中华人文价值暨世界共同价值的升华。这一进步意义可以从公序良俗作为习惯法源之“宪法”、确立公序良俗原则的政治变革意义、当前民事立法司法的公序良俗省察、通过风俗习惯认识和把握公序良俗等角度入手作分析解说。  相似文献   

19.
人大的个案监督工作,近年来一直是在争议中不断深入、规范和发展的。本文试图依据有关法律规定,就人大个案监督的依据谈一些粗浅看法。宪法原则——依据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条第三款规定:“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这就是说,人民代表大会是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人民  相似文献   

20.
王媛媛 《新东方》2004,(8):59-61
我国刑法第3条规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这一规定确立了我国刑法中罪行法定原则。我国刑法明文规定罪刑法定原则,取消了类推制度,这标志着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大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