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红 《青年论坛》2002,(2):52-53
所谓道德修养 ,主要是指人们在道德品质、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习惯等方面进行的自觉的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锻炼和自我培养的功夫。一种道德能否真正掌握社会 ,主要在于它最终是否转化为社会成员自觉的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2.
道德修养由来已久,是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传统美德。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修德以正身,修其身才能治其国。”所谓道德修养,主要是指个人在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方面,自觉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所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等行为活动,以及经过这种努力所形成的相应道德情操及其道德境界。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按照先进性和广泛性要求相结合的原则,笔者认为,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领导干部道德修养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身体力行共产主义道德。领导干部在贯彻执行党和国家…  相似文献   

3.
伦理自然主义以自然主义人性作为哲学基本前提,坚信人普遍具有内在的自然善性基础;人类的同情、互助的先天自然性印证道德自我善性的社会基础。性善论得到文化基因说的理论确证以及人类互助法则的支持。基于伦理自然主义的理念,传统文化重视反求诸己、返身而诚的道德修养求证之道,追求化德性为自然的道德境界。伦理自然主义是确证道德自我的本源价值与提升道德自我修养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4.
《公安研究》2013,(9):90-90
罗春洪在《理论探索》2013年第3期撰文认为,增强党员干部的自我净化能力,其着力点是加强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为此,应通过强化道德教育提升党员干部的道德认知,发挥道德评价的导向作用陶冶党员干部的道德情感,完善道德制约机制、增强党员干部的道德意志,培育良好的道德习惯修炼党员干部的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法制和社会主义道德都是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它们都由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所决定,并对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起着反作用。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和加强社会主义道德修养,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任何一个国家,为维护社会秩序,“治国安邦”,促进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都要兼施并用“德治”和“法治”这样两个社会职能。从我国文化传统来看,向来重视道德甚于法。  相似文献   

6.
道德修养,是指人们为了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而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完善的过程。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是领导者自觉按照共产主义道德、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和规范以及领导干部道德规范,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涵养锻炼,是领导干部养成高尚品德和情操,达到高尚境界的重要途径。但有极少数党员干部视道德修养为“细节问题”、”小事一桩”,放松了思想改造,思想道德滑坡。一些领导干部沦为腐败分子,大都是从道德品质上出问题开始的。因此,学习贯彻党章,领导干部一定要把加强道德修养作为一个重点,坚持不懈地抓下去。  相似文献   

7.
涂大杭 《前沿》2006,2(11):50-53
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加强党的道德建设和道德修养,执政后更是重视加强党的执政道德修养,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党的执政道德修养具有五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加强党的执政道德修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最后,本文还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道德修养的四个方面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行为规训和德性养成是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方式,二者共同影响着公民道德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然而,在公民道德教育中人们片面重视行为规训、制度规范的德育功能,忽视了道德修养、德性养成、人格教育,出现了道德信仰失落、道德行为失范等德性养成缺失。因此,公民道德教育不仅要重视道德规范约束、社会舆论监督等行为规训,还应当注重道德修养教育、个体道德内化等德性养成,促进公民道德教育从行为规训向德性养成转型。  相似文献   

9.
对于国家的治理,法律与道德向来是相辅相成的.江泽民提出"以德治国",把道德建设提到治国方略的高度,这是对我国优良道德传统和伦理治国传统的批判继承,是对西方现代法治文明的批判汲取,也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深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个历史过程.贯彻江泽民"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方略,主要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加强党政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设,从严治党,从严治政;二是努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配套的思想道德体系,提高广大群众的道德修养与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10.
高慧 《青年论坛》2006,(6):64-66
《大学》作为儒家人格修养的启蒙著作,其所构建的以“三纲领”、“八条目”为核心的道德修养体系,对儒家道德人格的塑造和道德教育的实施,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对历代为政者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天,强调领导者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建设依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大学》从重视“修身”的重要性到提出“修身”的途径和方法都为我们这个课题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1.
邵刚  张长林  杨金颖 《理论月刊》2003,(11):105-106
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道德的作用非常重要。道德对立法、司法、守法等法治的各个环节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道德还可以弥补法律的缺陷,在加强法治建设的同时,必须大力加强道德建设,法治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道德的支持。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形势下,抓好精神文明,搞好道德建设,既要加强思想教育,注重自我修养,又要充分发挥法律和制度的制约作用,促进道德建设。这是新时期加强道德建设的鲜明特点,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用法制促进道德建设,是深化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随着改革的深化,社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文士一向都重视道德修养。虽然宋代理学家着力于宇宙论和本体论的建构,可这并不削弱他们的道德意识,而是在更高层面上展开对道德修养的审视。杨时重视个人修养,他的道德修养观有丰富的内涵。他主张革去胜心、循天理,求诸自身内心之诚,并通过精一之功来体验道心,遵循天理之善来致养平和之气,通过居敬的工夫,在坚守道统的同时不断探索、求疑,最终实现个人道德修养的提高和儒家文化的承传。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高速经济发展和急剧的社会变迁积累了大量社会问题并暴露了深层矛盾。这些综合性难题的解决既需要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运用,也离不开人们的道德自觉。但法治与道德的相辅相成是有条件的,法治与道德在性质、发生作用的方式和适用领域等方面存在着区别,只有尊重双方的边界避免法治与道德的越界滥用,才能发挥两者的互补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道德与法律的一体化意义上提出“道德法治”的命题,是试图在当前的背景下梳理和阐释道德与法律共生共长、互促互进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在法治的框架下的运作和其对法治的推进作用。这里的“道德法治”不是作为一个新的概念而出现,而是着重突出一种观念,即只有通过道德与法律的良性互动才能实现社会的理性治理。  相似文献   

16.
我国在现阶段确立了依法行政、依法治国的方略,这无疑是正确的、必要的。我认为,在实行依法治国的同时,我们又不能忽视道德的作用。历史上的治国之道,有德治主义和法治主义的区别,但德治主义没有完全排斥法治的作用,法治主义同样也没有彻底否定德治的价值。早在西周时期,当时的统治者就提出了“明德慎罚“的思想,具有了对德治与法治关系的自觉意识。将“德“推崇为治国首要条件的儒家,主张“为政以德“,把道德教化作为治国之本。“德,国之基也“。“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实际上,历代儒家的代表人物在崇尚道德教化的同时,也极为重视法治。孔子是儒家伦理道德思想  相似文献   

17.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既要高度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要高度重视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道德在滋养民族法治精神、弘扬法治文化方面的支撑作用。"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辩证地联系在一起的,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8.
辩题式教学的独特魅力和价值在于,课堂上学生围绕一个辩题,以个体性对辩或小组性对辩等不同形式展开争论和辩驳,不仅可以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活力,还可以帮助学生在澄清思想认识、实现自我修正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道德和法治能力。在针对伦理排序的辩题中,提高道德选择能力;在针对两难问题的辩题中,强化法治行为能力;在针对抽象复杂的辩题中,提升道德和法治素养。  相似文献   

19.
道德自律是指道德主体在社会实践中为实现自身的自由幸福而自觉地内化并遵循社会道德规范所形成的内在约束。道德自律是道德主体在社会实践中从对人应该怎样存在、应该怎样塑造自己才能成为好人这个自我认识最核心问题的深思,结合对外在社会客观要求的认识,为了更好地完善和发展自身,充分发挥主体性,而对自身的约束。道德自律的形成应主要解决两个大问题:道德主体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道德主体的道德认知能力。实现道德自律应解决好四个统一:道德自省与道德评价相统一;道德修养与道德实践相统一;“德治”与“法治”相统一;自律与他律相统一。  相似文献   

20.
张珣 《前沿》2013,(8):64-66
法律与道德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法哲学界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由于传统中国社会有自己特殊的社会秩序架构和原理,法律与道德问题,在中国就转化为"法治"和"德治"的命题。在当今法治社会中,道德是否仍有作用?有多大的作用?带着这些问题,本文拟从法史学角度,以中西方历史考察为基础,谈谈法治社会视野下道德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