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吕有云 《求索》2010,(7):114-116
如果说以老庄为代表的早期道家出于追求清净无为之政的考虑,主张"不尚贤,使民不争",那么,秦汉黄老哲学则出于为政之考虑,提倡尚贤任能,以实现"君无为于上,臣有为于下"的"无为"之治。这在《管子》、《吕氏春秋》、《淮南子》、《文子》等黄老著述中颇有论述。道学之"君人南面之术"继承了黄老之学的这一思想传统,对于贤能之士的识别与合理任用都作了充分的论述,弘扬了我国古代贤能政治传统。本文试图对道学"君人南面之术"之贤能政治思想进行考察,以期对当世之势之治国任贤之策有所鉴戒。  相似文献   

2.
关于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思想,学界讨论不多且欠深入。我们认为,《史记.天官书》是该思想的集中体现,由其中的"三五"之说可知,"究天人之际"思想的实质就是究"天命",重在探究人类社会变化特别是"王权更迭"是如何受"天命"支配和控制的。司马迁推究"天命"最主要的手段是《天官书》所阐述的星占学,此外,还有历法、日者、龟策、封禅等。尽管司马迁有怀疑"天命"的个别论述,但就《史记》全书的基本思想来看,司马迁是相信"天命"的。  相似文献   

3.
辛亥时期与九一八事变后为黄侃积极问津政治之关键时期,也是其思想政治主张与相应心迹彰显之重要时期,揄扬铺陈排满革命理念与倡言抗日、反对言和妥协为其基本的政治思想主张。黄侃与政治之关系呈一离异——回归之过程,而爱国主义情愫作用的忧患意识正是其积极努力于政治之基本认知前提。  相似文献   

4.
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杰出的传记文学作品。在这部伟大著作中,司马迁就如何提炼历史题材,如何塑造历史人物的鲜明形象,提出了一系列美学原则。本文试图以《史记》为主要对象,对司马迁的美学思想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5.
白少华  蒋天道 《传承》2012,(9):56-57
自王弼注《老》之后,《老子》就被历代学者视为是专讲玄理思辨的专著,却忽略了老子周史官的特点,忽略了他作为一个政治思想家,一个社会观察者在面临政治剧烈变动下所展现的智慧。《老子》的政治思想是入世非出世,对现实社会持批判的态度。《老子》"君人南面之术"乃是帝王政治思想,《老子》就是"帝王之学"。  相似文献   

6.
司马迁与汉代改制之关系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神学政治受到两个方面的制约和支配,一是邹衍的五德终始说;二是儒家的宗教学说。改元部分地承担了改制的阶段性成果。站在服膺天命的立场上,司马迁十分重视祥瑞在政治与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关注孔子获麟在政治文化中的作用,与司马迁的儒学立场相关,表明了《史记》以《春秋》为准则的思想。在改制方面,司马迁与张苍的分歧集中在汉得天统是继周还是继秦上。  相似文献   

7.
历代史家几乎不约而同地会将司马迁的《史记》与班固的《汉书》二者的异同优劣加以对比。《史记》因将项羽列入本纪,对汉武和景帝皆有贬词,并抨击酷吏,张扬游侠,所以历来被腐儒们诬为“谤书”;其中尤以《货殖列传》遭到非议最为强烈。首先反对的是班固的父亲班彪,他认为司马迁“序货殖,则轻仁义而羞贫穷”;班固也讥讽《货殖列传》是“崇势利而羞贱贫”。北宋思想家李觏则谓司马迁“猖狂”,“闻道寡”,而大赞班固。 其实,班固生活在儒家纲常已经在《白虎通义》中趋于定型僵化的东汉时期,难逃重义轻利的思想窠臼,所以无论胆识,…  相似文献   

8.
朱茜 《求索》2011,(1):239-241
春秋时期,诸侯势力渐盛,建立在氏族血缘基础上的贵族宗法制度逐渐瓦解。严刑峻法与防奸之术也不能让君臣摆脱无穷无尽的战争状态,于是,儒家提出"克己复礼",墨家提出"兼爱非攻",而申不害在继承黄老道家的基础上则提出了自己的"循名责实"。循名责实理论提高了国家的行政效率,也为有才之士提供了一条建功立业之路。在申子的政治理论中,术治是其国家理论的重要环节,但它必须以法治为基础,法治与术治的结合使得申不害政治思想成了专制法制下的一套独具特色的国家政治理论。  相似文献   

9.
朱雁芳  尹静 《求索》2011,(1):223-224,160
关于人性之善恶,自古以来争论不休,中国的孔孟之学主张"人之初,性本善",西方文化主张"原罪论",认为人性生而有罪。威廉·戈尔丁作为英国当代著名小说家、寓言编撰家,他的以《蝇王》为代表的文学作品以其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而卓著于世,威廉·戈尔丁也为此殊荣1983年诺贝尔文学奖。戈尔丁的《蝇王》一反英国荒岛文学之传统,叙写了人性恶的文学主题,但作者在说明人性本恶的同时并不赞成罪恶,他旨在通过对《蝇王》人性本恶的表述倡导人类社会的善良与道德。从故事情节的道德评断上看,戈尔丁实为一个具有乐观生活情怀的"悲观主义"者。《蝇王》促使人类认识自身之恶,以达解救并改善自身之目的,这为人性恶之救赎提供了可行之治。  相似文献   

10.
张梅 《求索》2013,(4):117-119
"生道"思想是道教关于长生成仙之说的一系列理论建构的总称。早期道教经典《老子想尔注》在阐释老子《道德经》的基础上,主张"生"、"道"合一,赋予"道"以"精"、"气"、"神"等更加丰富的内容,并提出"太上老君"的概念,奉行"信道守诫"的宗教戒律思想,力证道教长生成仙之可能性与可行性,最终使老子自然之"道"转变为宗教神学化的长生久视之"道",为道教生命哲学思想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1.
董波 《前沿》2011,(8):40-42
少年中国学会(简称"少中")和工读互助团是王光祈亲自参与并发起的两次影响深远的重要运动,但是以王光祈为代表的运动参与者却诉诸政治之外的力量救国,最后运动以失败而告终。游离于政治之外是"少中"和工读互助团最明显的特征,"互助论"取消政治斗争,群英聚会迷失了政治路线,"少中"同人明确反对"政治活动",成员政治思想庞杂,导致"少中"内部派系分化并最终瓦解。王光祈和他的非"政治活动"失败的根源在于政治失位,而工读互助团则是一场空想社会主义实验。  相似文献   

12.
《史记》的坎坷经历康仙舟《史记》人所共知一,它是一部纪传体历史文学巨著。记获了上起黄帝、下迄汉武帝大初四年,共计3000在历史风云,分本纪、世家、外传、书、表五种体裁,是我国一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曾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作者司马迁,司...  相似文献   

13.
楚经营西南考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司马迁在写《史记》战国部分时,就因史料的不足而感叹道:“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候史记尤甚,为其有所讥刺也,……独有秦记,又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悲夫!余于是因秦记,踵春秋之后,起周元王,表六国时事,迄二世,凡二百七十年,著所闻兴坏之端,后有君子以览观焉。” 由于司马迁在写《史记》战国部分的时候,仅有一部《秦记》可供编年,而这部《秦记》缺陷也很多,因而《史记》中关于战国时期史实的记述出现一些问题,就是很自然的  相似文献   

14.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系统地阐述其经济思想。它实际上就是一部政治经济学著作。在这部著作中所阐述的某些经济思想,仍然很有价值,值得现代人借鉴。如“无为”的经济哲学思想、商品交换和商业经营的思想、人的经济行为为利益所趋动的思想,以及利润、利息作为能否从事经营的标准的思想等等。下面就这些思想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一、经济哲学思想:承“无为”、去“无欲”在《史记·货殖列传》开篇,司马迁就引了《老子》的一段话:“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接着…  相似文献   

15.
张魁星 《乡音》2015,(1):43-44
如果把司马迁的扛鼎巨著《史记》比作浩瀚的文化海洋,那么李保平先生的新作《大写的智慧——品味太史公曰》(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大写的智慧》)就是作者畅游其中辛勤采集的智慧之贝。千百年来,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之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就在于司马迁通过诸多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提出的一系列关于治国理政的思想和观点,皆对后世产生了广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博大精深,有许多优秀的元素。比如,儒家注重教化,反对不教而诛,主张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为政以德",重民爱民。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道家主张顺其自然,返朴归真。法家主张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等等。  相似文献   

17.
常康 《前沿》2010,(3):17-21
李贽"自然人性论"使泰州学派美学思想呈现平民主义色彩,至今仍具有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其核心价值和内涵蕴藉表现为:重视提炼"有德之言",追求表现"凿凿有味"的朴实生活美;强调"尽意""无声"审美效益,主张"以自然之为美"的艺术生活美;倡导倾听"百姓之迩言",崇尚表现"率真""俗善"的拙朴生活美;讲究"格"、"调"、"情"、"性",欣赏悲壮激越生活之旨趣;呼吁恢复"童心"创作"至文",追求"化工"的生活审美之境界。李贽为代表的泰州学派所创立的平民主义"生活美学",不但丰富了中国美学史宝库,而且至今仍昭示着它生活审美哲学的历史价值和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8.
史继东 《求索》2010,(9):194-196
《荀子》承继了儒家的价值立场,它以儒家先圣学说为基点,批判地吸收了诸子各家之学术思想,构筑了新的儒学思想体系,是"儒家的荀学"。《国语》作为一部先秦史书,其编撰成书远在荀子之前,其蕴含的政治、经济、礼乐等思想成了《荀子》"王霸兼用"、"法后王"等思想的重要渊源。"王霸兼用"思想是荀子政治思想的一大特色,《国语》是先秦时期最先肯定霸道思想的一部典籍,它的"重霸"思想对周道衰亡这一历史潮流作出了必然性阐发,也对霸主功业之措施作出了高度肯定。《荀子》的"王霸观"表现了对《国语》霸道的肯定以及对争霸措施方略的因袭。同时,《荀子》的"法后王"思想也得益于《国语》的影响和启迪。《国语》中诸多"法后王"式思想的记载都为荀子这一观点的提出提供了事实依据。  相似文献   

19.
兰碧仙 《求索》2011,(6):252-253,47
《睡虎地秦墓竹简》写成于战国后期至秦始皇时代,虽远非秦律之全部,但透过该法律条文可看到秦国关于政治、经济等基本政策。秦国虽遵循法家的"重刑主义",立法缜密、细致。但从《睡虎地秦墓竹简》上看,秦律并非皆为苛法、暴政,《睡虎地》也体现了秦国的利民政策,甚至与儒家所提倡的"仁政"有共通之处。  相似文献   

20.
司马迁受黄老思想影响很大,《史记.循吏列传》表现得较为突出。首先,循吏的名称是源于黄老学概念"因循",突显其"循理奉职"的特点。其次,《循吏列传》选取的孙叔敖等五人事迹体现出不同于儒家、法家的黄老思想,例如提倡因民便利而立法,循法而治;法律是一切的准绳,法治高于人治。但从司马迁的政治思想看,他在考察历史现实和吸收诸子百家的基础上,对社会政治形成了自己的一家之言,他的思想具有儒道相通的特点,不能说他的思想属于道家黄老学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