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审美教育促进人文资源的和谐发展,促进人文资源的开发保护,弘扬中华美学传统,将审美文化致力于当代人类所希望、所追求的生活秩序,以审美的态度对待历史人文景观,对待自然,让人类社会朝着精神和物质两方面都得到共同发展的方向前进,是当代有识之士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2.
现代传媒是二十世纪人类技术进步、经济发展的产物。它从诞生开始即以一种巨大的穿透力,迅速扩展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审美文化毫不例外也受到其深刻影响。现代传媒促进了审美文化的发展和普及,但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消解审美文化的工具。因此,在审美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正确利用当代传媒,克服其消极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试论人文精神失落下审美教育的重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值世纪之交,人类社会逐步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本身就存在着经济技术的规范与文化的反制度、反规范的矛盾,加上工业经济所遗留的问题,就形成了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贫困问题以及精神危机等问题。现代化为人类带来生产力空前发展的同时,也为人类生存带来了负面效应,这就要求我们从知识经济和科技革命的新视角,在人文精神逐渐衰落的背景下,重新审视审美教育的作用,重新认识审美教育重构的现实意义。 一   审美教育的基本职能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作用在现代科技革命进一步发展的今天显…  相似文献   

4.
姜舒 《学理论》2013,(12):202-203
音乐可以提高人的文化水准和文化心态,由于音乐所激发的情感是一种高级的审美情感,器乐教学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生动且富有感染力的音乐艺术形象,寓音乐教育于人文素质教育之中,促进全面发展方面起着重要而不可忽视的作用。重点阐述了在古筝教学如何培养学员的人文素养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关于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裴金涛 《学理论》2010,(5):148-149
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不仅关系到自身能否全面发展成为合格的人才,更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然而,当前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现象严重,己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加强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已迫在眉睫。本文通过探析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根源,提出培育和提升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一、人力资源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战略资源人类社会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即人才、科技、管理三足鼎立时期,这三足实质上都是立足于人力上。这表明当代人类社会文明发展所依赖的战略资源的重点已开始转移,前工业时代重点在物力,依赖自然资源;工业化时代重点在财力,依赖资本资源;如今重点转向智力,依赖人力资源。故有人把21世纪称为“智力之战世纪”、“人力资源开发世纪”。这种发展战略的转移,反映新料学技术革命,促使知识、智力、智慧、潜能开发成为发展生产力,夺取经济成就和提高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知识工业、智蠢产业将成为人…  相似文献   

7.
程镇海 《学理论》2010,(20):191-193
当代中国审美文化无论是作为一种实践活动的成果还是作为一种理论研究的对象,都表现出“转向”。该文着眼当代审美文化转向对新农村文化建设所带来的新语境新挑战,主要探讨当代审美文化转向之背景下,关注农民、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必要性及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8.
现代视觉文化是一种以视象-影像为核心的文化形态,它反映了消费时代的人们在生存感受和文化理念方面的全新变化.这种变化在现代性的审美主义传统里有其深刻根源:现代性的审美主义传统所固有的积极性和消极性同时决定了视觉文化的两面性.因此,通过对审美现代性资源的重新梳理可为我们评判当代视觉文化提供一种适当的视野.考虑到今日审美现代性有审美本质主义之嫌,对现代视觉文化的正确态度应该是以适当的反思批判为主.  相似文献   

9.
美学所彰显的是文化积淀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带来的是更深远美的意境.今天,随着人类审美能力的不断增强,审美素质的不断提高,审美需要的不断扩展,人类比以前任何一个时代都更看重美、亲近美、更希望得到美的陶冶,也更自觉地把美当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试图把美学与图书馆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以期开拓出图书馆在当代的新的发展途径.全面而深刻地阐述了图书馆美学的概念及其建构平台,为图书馆的美学建设工作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式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
金怡顺 《理论探讨》2005,(6):173-174
人文社会科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要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必须拥有、掌握和代表中国先进的人文社会科学,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的作用,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谢灵 《学理论》2009,(18):243-244
审美教育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手段,也是实现人类自身美化、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这种独特功能和作用,是其它教育所无法替代的。培养人.提高人的素质,最根本的是要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审美教育的最终意义,就在于使人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自身得到美化,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的建立是当代文明转型的需要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理论要求,同时也是对当代西方学术界"环境转型"理论的中国式学术回应,更是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审美关系的一种努力.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的建立适应了新时代发展的理论之需,这就是要协同其他学科共同探讨和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诸多复杂问题,重在以美学理论话语来回答和解决当代自然生态危机及人类面临的精神生态难题.有鉴于此,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的建立无疑具有重大的学术理论价值和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敏 《理论导刊》2002,(6):62-63
科技伦理问题涉及到人类以什么样的伦理道德标准对待科学技术。它包括人类发展科技的动机,人类使用科技的手段、方法,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影响等诸多方面。勿庸置疑,科学技术已极大地提高了人类控制自然和人自身的能力。但是,科学技术在运用于社会时所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工业的发展带来水体和空气的污染,大规模的开垦和过度放牧造成森林与草原的生态破坏。信息科学与生命科学的发展,提出了涉及人身尊严、健康、遗传及生态安全和环境保护等伦理问题。譬如,基因工程可能导致基因歧视,网络技术涉及国家安全、企业经营秘密以及个人隐…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7,(9)
宝鸡市人文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人文旅游资源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针对不同类型人文旅游资源所存在的安全问题,从政府、企业、游客三个层面分别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与建议,希望可以对宝鸡市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5.
审美主体视野下的审美文化自由意识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文化是人类诸种审美性活动的经验和所创造的价值的积淀,是人类历史进程中形成并贯穿文化一切领域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范畴.从最根本的意义看,审美文化体现出审美主体的自由意识,因而具有自由意识的本 质特征.  相似文献   

16.
(一)虽然从古至今人们都分别从各自所处的不同角度,不同时代,不同宗教信仰,针对伦理与科技对于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以及它们两者间的关系存在着种种不同的看法和认识,但有一点却是稍具理智的人们所一致认同的,即:人类社会的有序运作有赖于伦理道德;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然而,当我们以哲学的眼光来严肃地审视人类社会数千年文明史的时候,我们就会惊讶地发现,作为人类社会重要内容的伦理道德与科学技术却从来没有十分和谐地协调一致过,无论是古代、近代还是现代、当代,伦理道德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似乎永…  相似文献   

17.
孙琳  肖兰英 《学理论》2011,(2):269-270
经调查,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在人文基础知识方面呈现"三多一少"的明显特征,在人文精神方面更偏向于自我拥有更多的自我意识,在人文修养方面有些同学显然做的不如说的多。针对此现状,高校应从转变教学理念、营造校园人文环境、寓人文教育于日常生活、提高教师人文修养等方面共同努力,促进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这是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纲领性文件。马克思主义能否且如何与现实相联系是马克思主义当代发展的关键。作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西方最新发展理论形态的生态马克思主义,在对待中国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所出现的问题作出了自己的回答,并为当代中国发展提供了一种理论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明是人类发展的最高形态。当代中国政治参与扩大之路蕴涵着生态文明的价值意蕴。以生态文明所具有方法原则来指导当代中国政治的发展就是要更新人们的价值观念,自觉形成对政治参与的价值认同;以生态文明的运行机制,按照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革新体制机制,拓宽政治参与的渠道。  相似文献   

20.
当前,为了顺应世界和平、发展与合作的时代浪潮,应对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以及文化多样化的广泛深入发展,构建以"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中国政府提出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略"。人类命运共同体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其中以中国世界主义的天下观为核心,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的"天下一家"的理论价值,并赋予"天下"以现实性和当代性,助推当代中国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而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