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又进一步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总体格局。检察机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捍卫者,应从服务党的工作大局、落实为民宗旨出发,综合运用打击、预防、监督、教育、保护等职能手段,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  相似文献   

2.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也意味着生态文明法治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建设生态文明法治体系。在长期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中,生态文明法治体系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却也面临新挑战。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回答了为谁建设生态文明法治体系、如何建设生态文明法治体系以及建设何种生态文明法治体系等重大问题,是新时代建设生态文明法治体系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为此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生态文明法治体系建设不断深化,坚持整体谋划思路,提升生态文明法治体系科学化水平,坚持现代化方向,推动生态文明法治体系迈向良法善治。  相似文献   

3.
在马克思主义自然—历史观视阈下考量,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经过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历史阶段,形成了"利用改造自然思想"、"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思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一系列一脉相承、创新发展的思想成果。中国共产党追求人与自然和谐进程中的系列思想成果,呈现出结合不同时期社会发展需要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矛盾的历史逻辑,体现着我们党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生态环境问题、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理解把握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由局部到整体的历史性跃升,对于我们在新时代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具有重要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4.
张梓太 《法学评论》2014,(3):199-201
正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阐释了科学发展观,同时,明确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包括"建设生态文明"。时隔五年,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专篇论述生态文明建设,并将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明确"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并将"美丽中国"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在此背景下,有关生态文明的研究在中国愈加成为一门显学。在环境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生态文明法治理论是指导我国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和法治观、中华传统生态智慧与法制理念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为生态文明法治理论提洪了思想根基、本土资源与全球视野,并为生态文明法治理论继承和发展。生态文明法治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产生阶段、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推进生态文明法治实践,应以法治国家建设推动生态文明法治的顶层设计,以法治政府建设完善生态文明法治的体制机制,以法治社会建设保障生态文明法治的社会基础,这也是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生态文明法治理论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6.
郑键婕 《法制与社会》2013,(17):179+181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深刻把握"五位一体"总布局尤其是生态文明建设对检察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作用,积极服务和依法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检察机关肩负的重大政治、法律和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7.
历史将记住这一刻:2011年3月10日上午,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有法可依,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立法工作目标如期完成。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生态文明法治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生态文明法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结合中国国情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理论创新,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从中国法律传统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的理论创造,是借鉴世界文明发展和国际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新成果、并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实现扩展与升级的理论贡献。生态文明法治理论以"生命共同体"为核心,创新生态文明法治建设价值论;以"整体观"为要旨,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法治方法论;以"协同推进"为目标,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法学理论。生态文明法治理论的实现路径包括完善生态文明法律规范体系、完善生态文明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生态文明法治监督体系、健全生态文明法治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9.
生态伦理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之一,中国儒家主张"天人合一",道家倡导"道法自然",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理论体系,这些理论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与思想源泉。针对我国已经非常严峻的生态形势,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并将之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这一思想的提出为我国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唤醒了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我国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立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生态文明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被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发展循环经济离不开法律制度的保障。我国的循环经济法制建设需在修改现有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基础上,制定循环经济基本法、综合法和专门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报告都提出了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对生态危机的深刻反思,具有深厚的伦理意蕴。解读生态文明理论的伦理意蕴,对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五位一体"总布局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研究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伦理意蕴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它追求生态平等和谐的伦理价值目标;第二,坚持生态理性发展的伦理实践手段;第三,要求以生态良知为核心的生态责任的伦理道德选择;第四,需要以生态自由为核心的生态公正作为伦理保障。  相似文献   

12.
宋茂林 《法制与经济》2009,(14):134-135
进入21世纪,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并将其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文章结合我国生态问题,生态文明意识的觉醒论证了生态文明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在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吴邦国委员长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工作报告时庄严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4.
《法治与社会》2011,(5):11-13
2011年4月15日下午,陕西省人大常委会举行形成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座谈会。陕西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乐际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夯实了永葆本色的法制根基,筑牢了改革开放的制度保障,奠定了兴旺发达的法律基础,实现了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各个方面有法可依。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座谈会上,省委常委、副省长江泽林,省法院院长安东,省检察院检察长胡太平等7位同志作了发言,从法理上展开了热烈讨论,思想活跃,各抒己见,其中不乏真知灼见。本刊特摘要刊发领导、学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李春雷 《行政与法》2014,(12):65-68
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初期,我国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目前,我国正面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项新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之中,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召开,依法治国方略的全面实施,必将对生态环境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认为,要改变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局面,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其责任不可推卸,作用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既是顺应人类文明转型的必然趋势,又有着严峻的现实背景。首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举措;其次,大力倡导绿色消费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保证,再次,提高全民族的生态文明意识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如何发挥人民调解、"三调联动"的独特优势,有效破解当前生态领域矛盾纠纷频发、危害社会稳定的难题,切实服务生态文明和平安、法治、美丽湖南建设,成为新形势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新课题。今年3月以来,湖南省司法厅、省国土资源厅、省水利厅、省林业厅、省环境保护厅根据省  相似文献   

18.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落实十八大提出的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治国理政的总体战略,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治国理政全过程的整体布局,提出了"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新要求,体现了法治思维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结合。在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法治不能虚位,生态建设更不能掉队。生态文明建设法治化建设必须解放思想,建立生态环境立法不仅是环境法部门的任务、生态环境保护不仅是环境保护机关的事情、生态环境损害救济不仅有诉讼方式的观念。要在对现行生态环境法治建设经验与教训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完善生态环境立法体系,提升生态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建立生态环境诉讼与纠纷解决替代方式相结合的损害救济机制。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报告,是一篇旗帜鲜明、思想深刻、部署全面、求真务实、促人奋进的报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纲领性文献。《报告》科学分析了当前我国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回答了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蕴涵着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新亮点,第一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纳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拓展为“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政治文明与宪政文明关系论纲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从人类社会政治历史的发展过程来看 ,政治文明的发展与演进 ,主要是以宪政运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宪政文明是政治文明高度发展的产物 ,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内涵就是宪政文明。宪政文明构成了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中国必须吸收和借鉴世界政治文明发展和宪政文明建设的有益的经验 ,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 ,建设一种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宪政文明和法治文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