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箫轲 《当代韩国》2015,(3):121-126
<正>韩国是一个民族同质性极强的单一民族国家,韩民族也以性格鲜明、作风顽强闻名于世。韩国的民族主义与韩国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国家相伴相生,韩民族独特的民族性格经由历史传承、国家独立、经济起飞等这些因素的塑造,形成了当代韩国民族主义的基本形态。同时,民族主义在韩国是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其不仅对国家经济腾飞起到过巨大的助推作用,也对韩国对外政策的制定、韩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产生了巨大影响。吉林大学国际政治系王生教授的《当代韩国民族主义研究》是国内第一本系统地研究韩国民族主义的著作,该书对当代韩国民族主义的诞生、演变、特点和影响进行了深刻、全面的研究,并对我国在当前形势下如何应对韩国极端民族  相似文献   

2.
疯癫的沉默与理性的独白——解读福柯的《疯癫与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晖 《法国研究》2010,(1):47-53
在《疯癫与文明》中,福柯所关注的并不是对于疯癫的治疗,而是要对疯癫进行考古学式的研究,要追问关于疯癫的知识和话语的历史建构过程。福柯认为,疯癫的历史只是一场理性的独白,疯癫自身却是沉默的。文章从分析福柯在历史研究中所运用的知识考古学方法入手,通过考察福柯对人类社会中疯癫历史的真实再现,揭示了福柯对历史理性的颠覆和对传统历史观的瓦解。  相似文献   

3.
缅甸克伦族与缅族之间存在着碰撞与并存的关系,二者的根本分歧在于不同的民族-国家认同,克伦族分离主义运动是二者碰撞的突出体现,但克伦族又难以脱离缅甸这个由缅族主导的国家.本文从文化冲突与容忍的角度阐释了这种对立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4.
作为日本战后文坛的一位重要作家,开高健不同于战后其他作家;他放眼社会,针砭时弊,给世人以深思及启迪,走出了一条与传统的“私小说”完全不同的道路。代表作之一的《恐慌》发表于1957年,正值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前夕。处于大动荡时期的日本社会亟需能够从正面直视并描写社会实态的作家,开高健的《恐慌》正好回应了这一时代要求。探讨主人公俊介的积极、妥协、抗争、精明等诸种性格因素,分析社会转型时期人们普遍存在的躁动不安、无所适从的心理特征,揭示作品的主题亦即集团中的个人和官僚体制的腐败,从而发现开高健作品所蕴含的鲜明时代特征和现实批判意义。  相似文献   

5.
周婷 《法国研究》2010,(4):55-58
《夜巡》是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写下的一部新寓言小说。这部小说具有莫迪亚诺早期作品的典型风格,即现实与臆想的糅合与叠加。本文将从小说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入手,结合作家的成长经历、二战背景和法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社会思潮来分析探究作家对这部小说的基本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6.
当代法国作家弗朗索瓦·邦特别关注反映工人和工厂的题材,探讨全球化进程中工人境遇的边缘化和工厂世界的荒芜化等社会现象。他的代表作《大宇》引领了21世纪初全球化浪潮下法国工人题材的现实主义文学的革新。在这部作品中,作家通过对大宇破产事件的解读、对现实的断片式再现、访谈与戏剧相结合的小说创作手法,着力描绘了工人世界“日常下”的事物,呈现了全球化背景下法国产业工人断片式的生存现实。《大宇》在传统小说形式基础上的文艺创新完成了对传统现实主义的继承与革新,访谈与戏剧的结合,形成了强大的现实主义张力,使小说化成了与记忆作斗争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7.
著名的法国现实主义小说《包法利夫人》完成于1856年并于1925年由翻译家、小说家李劼人译成中文,十年之后译者本人的文学创作《死水微澜》在中华印书局出版。这部《死水微澜》被誉为李劼人学福楼拜式的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代表作,它的问世引来中国文学界的重视,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以后,关于两部小说的文学评论不断涌现。在这些文章中,我们发现关于《包法利夫人》和《死水微澜》两部小说的文学比较的文章虽然很多,但是很少有人从作者本身的角度来深入研究两位女主人公结局不同的原因。本文试图从两位作者的政治主张、文学选择、人生态度等几方面去了解作者的创作构思,进而找到两位女性生活经历相似但结局却不同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8.
戚建刚 《美国研究》2007,21(3):139-148
布鲁斯.阿克曼(Bruce Ackerman)是美国耶鲁大学一位资深法学和政治学教授。在美国学术界,他素以“具有勇敢的、新颖的和让人吃惊的思想”而著称①。2006年,他的著作《下一次攻击之前:恐怖主义时代公民权利之维护》(Before the NextAttack:Preserving Civil Liberties in an Age  相似文献   

9.
袁伟华 《当代亚太》2013,(1):125-156,160
国家角色是指在一套既定的规范中,国家自身的行为和认知,以及国家在与他者的互动中,他者形成的国家行为的预期。国家角色的形成源于国家内部、外部以及互动三个层次。国家角色理论可以用以解释国家对外行为。文章旨在梳理国家角色理论,分析其解释机制。首先考察国家角色的基本概念并探讨国家角色的根源;其次以中国-东盟关系为案例,分析当前运用国家角色理论解释国家对外行为的机制;最后对国家角色理论在对外政策分析中的贡献以及未来可能需要改进的方向进行简要评述,认为国家角色理论丰富了对外政策分析,并且在对外政策分析与国际关系研究之间建立了联系,然而,国家角色理论亟需解决精确性问题。  相似文献   

10.
11.
心理与国际关系:个体心理分析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关系主流理论以权力、制度和文化为分析路径 ,着重于单位和体系层次的国际关系分析 ,但往往忽视了对个体及心理的审视。国际关系心理学中的个体心理分析理论弥补了这一缺陷 ,集中探讨了个体心理因素与国际关系因素之间的互动问题。本文从理论解构、实践总结、元理论谱系分析等几个方面展开综述 ,以期勾勒出个体层次心理分析的知识谱系。  相似文献   

12.
按照萨特哲学划分,亨利与露露恰好处于"对立"状态:亨利的存在保守而单一,露露的存在活跃而不可限定。露露最主要的特征在于其不确定性,"不确定"不是因为复杂,难以找到合适概念将其"定义",而是露露的存在一劳永逸地拒绝定义。露露的存在像流动的水,超越了所有的僵化概念和死板定义,此即存在主义视域下人的"正常"状态。  相似文献   

13.
李宜 《法国研究》2014,(1):38-42,30
在中国和法国的近代史上,辜鸿铭和迈斯特是两位时代的逆行者,他们出生在变革时代,却都坚定地捍卫各自的传统精神。本文选取二者最具代表性的论著《中国人的精神》和《论法国》,从中提炼出贯穿于其生命实践的基本论点:"欲以理想之中国传统改造人类文明"和"欲以对人性的洞察挽救法国社会"。他们的思想至今依然有生命力,因为点中了人类发展的两大主题:自由和权威。  相似文献   

14.
杰出的俄语诗人布罗茨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英语散文家。他生前最后一部散文集《悲伤与理智》是他散文创作的集大成者。通过对这部文集的解读和分析,我们可以对布罗茨基散文的内容和形式、风格和特色有更深的认识。诗歌和散文之间早有"散文诗"和"韵律散文"等交叉体裁,而《悲伤与理智》一书的文体更可定义为"诗散文"。布罗茨基曾言茨维塔耶娃的散文"是她的诗歌以另一种方式的继续",有论者也认为布罗茨基的散文同样是他的诗歌之"继续"。事实上,在布罗茨基的创作中,诗和散文这两大体裁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二者间并无分明的主次地位或清晰的从属关系。以《悲伤与理智》一书为代表的布罗茨基散文创作所体现出的鲜明个性,所赢得的巨大成功,表明布罗茨基的散文不仅是其诗歌的"继续",更是一种"发展",甚至已构成一种有其独特风格和自在意义的"存在"。  相似文献   

15.
山飒是旅法著名作家,她的作品在法国已获多种奖项,其中,《裸琴》一书用人"琴"合一的方式演绎了一段穿越时空的爱恋。通过对山飒小说——《裸琴》进行细读,可以发现其内容、形式和思想等方面建构的独特性,从"琴"人合一、文本的双重架构、诗意小说的建构、对历史的还原感悟以及女性视域下的《裸琴》等角度对小说文本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裸琴》别样的美。  相似文献   

16.
法国当代作家埃玛纽埃尔·卡雷尔的《俄国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时而穿插书信体或忏悔录的形式,看似结构松散,毫无逻辑,却给人一种心灵深处的震撼。从符号学角度来看,小说中展现的身份、爱情与命运三个主题互相交织、循环复现,构架起一个精巧的叙事结构,阐释了人类世界一个最基本的问题——生存。每一个主题都关乎一场生与死,主人公在寻求身份认同的过程中,将家族的历史和社会的历史融为了一体;在找到身份认同的同时,找到了个体生存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中外文化碰撞融合中起步的中国现代文学,由于他者文化的介入,完成了与古典文学的断裂,从而实现了向现代的转化。因此,外来文学的引进是持久影响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轨迹的不可小觑的力量。谷崎润一郎就是一位曾较早引起学界关注,深刻影响着我国现代文学创造社作家(如郭沫若、郁达夫、田汉等)审美旨趣的日本唯美派大家。本文涉及的另一位作家徐莳是20世纪30年代踏着轻快舞步进入文坛的浪漫新秀,表面看来二人似无联系,因为徐舒既没有创造社作家留学日本的经历,又非谷崎润一郎唯美创作观的追随者。然而这貌似毫不相关的两位作家,却因同类题材的创作成为可以沟通的两极。  相似文献   

18.
赵薇薇 《德国研究》2010,25(1):63-67
克莱斯特的小说《圣多明各的婚约》涉及殖民主义、奴隶制度、种族仇恨等众多社会历史性问题,本文将探讨这一特殊历史语境中的家庭与爱情问题。在历史和现实的作用下,种族仇恨与异族爱情全都在家庭范围内展开,由此引发的家庭成员间的激烈矛盾与冲突贯穿于文本始末,个体必须在家庭和外来者之间做出艰难的抉择,最终父母的家庭破裂了,子女的爱情也毁灭了。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先运用衡量的效度和信度两个指标对《中外关系鉴览1950—2005:中国与大国关系定量衡量》(简称《鉴览》)的衡量质量进行了评估,认为《鉴览》所创建的衡量方法与原先的一些事件数据分析(event data analysis)方法相比,具有较高的效度和信度;其次,将《鉴览》一书和传统国际关系史书进行了比较,认为《鉴览》一书不同之处在于对历史事件的分类整理、数量化描述和明确历史事件累积效应的原理和大小;最后,提出了《鉴览》一书在理论上的三个突破是区分了关系分值和事件分值、区分了事件的不同影响力和涵盖了双向事件。而其主要局限在于对历史数据的理论分析不够充分以及定量衡量和定性判断之间存在不契合。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暨南大学境外生的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研究在"一国两制"框架下,境外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知与情感认同状况,与调查前的假设相对比,提出了值得讨论与思考的问题,并得出了相应的结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