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皮亚杰所说的传统认识论是指经验论和先验论这两大认识论流派。皮亚杰曾经受过经验论与先验论的深刻影响,他接受了二者的一些观点,同时也觉察到它们都有一些难以克服的根本缺陷,认为它们都不能圆满地回答认识论问题。于是,他以儿童心理学和生物学的成果为主要根据,对经验论与先验论进行了辩证的综合。在继承二者的基础上,也在批判二者的过程中,提出了发生认识论。  相似文献   

2.
3.
《传承》2016,(3)
工业文化凝结了劳动工人丰富的经验和智慧结晶,理解各种文化必须站在历史的角度,摒弃文化中心主义的错误立场,实现不同文化间的视域融合。从工业发展历史中汲取丰富营养、把工人积累经验上升为理论认识、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践行工业文化等路径去建构工业文化的自信。  相似文献   

4.
管窥女性主义人类学及其对教育研究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社会性别一直是西方传统人类学的一个重要领域 ,伴随着女性主义的发展 ,女性主义人类学在2 0世纪 6 0— 70年代发展成为人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并且形成了其丰富的研究领域 ;我国的女性主义人类学研究刚刚起步 ,处于萌芽阶段 ,但是其独特的研究领域和方法将对教育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立足于人类学的视野探究了功能学派对法律的定义、法律的功能、法律与习惯的关系所作的分析和解释,各代表人物观念之间互动及其分析路径,由此引发的争论及对法人类学的贡献与启示。  相似文献   

6.
<正> 党的十三大报告深刻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发展问题,提出了在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有两次伟大的历史性飞跃的重要论断。第一次飞跃已经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和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为其伟大成果而永载史册。现在需要着重研究和加深理解的是我们正在经历着的第二次飞跃。对于第二次飞跃的丰富内容和深刻的历史内涵,人们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去加以揭示,本文试图从认识论的角度追寻这次飞跃的历史足迹,探讨这一过程中的思维经验和认识论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本文简要探讨了文化人类学500年学科发展的历程,总结了文化人类学在历史上曾经发挥的社会功能.在中国加入WTO政治经济文化日益融入世界,世界政治经济日益走向一体化(全球化)的今天,文化人类学有可能为世界文明和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的时代正在由生产社会化走向各方面社会化。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哲学,也正在顺应这一时代潮流,朝着中介化、主体化、人类和社会的问题日益突出的趋势发展。当今时代的任何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都不能无视现时代的根本特点及其哲学发展趋势。本文提出开展“社会认识论”的研究,正是为了遵循当今时代哲学发展的三个基本趋势,而着重研究作为主体的人对于社会的认识的特殊规律。  相似文献   

9.
胡高飞 《求索》2008,(3):123-125
作为刑罚替代方式的赎刑在中国古代渊远流长,其最早可溯及至西周时期,东汉已成定制,隋唐时期成熟,明清时期则进一步完善周详。赎刑虽已成历史,但其蕴涵的人本精神可为我国刑罚的人本价值取向提供文化支持,作为刑罚执行替代方式的制度性安排还可为现代监禁刑困境的解决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0.
正知与行及其相互关系,涉及世界观与方法论、认识论与实践论,是中国哲学特有的话题,在中国哲学思想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历史上不同时代的思想家都讨论过这个话题,从不同维度提出了不同观点。一个维度是难与易,最早的认识是《尚书》的知易行难,说拜稽首曰:‘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孔传》注疏:言知之易,行之难。宋朝程颐认为知难行亦难,故人力行,先须要知,非特行难,知也难也。孙中山先生提出知难行易的观点,行之非艰,而知之  相似文献   

11.
冯帆 《前沿》2007,(4):160-162
小康社会是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和进步的历史观。小康社会思想源远流长,中国历代思想家不断丰富和发展了小康社会思想。传统小康社会思想给现代小康社会建设很多有益的启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传统小康社会思想中仍有丰富的可供借鉴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2.
认识论哲学观是西方传统哲学的主流哲学观。认识论哲学观主张,哲学是人类以理性对全部世界的总体图景、基本性质、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进行认识获取系统化的理性知识并做出科学说明的活动,是具有系统性的理性知识和真理的体系。认识论哲学观隐藏着深沉的生存论关切。现代生存论哲学观对传统认识论哲学观进行了积极的超越。  相似文献   

13.
14.
文化人类学与社会政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和领域 文化人类学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称“社会人类学”或“民族学”,它研究的文化包括远古的文化及现代的文化,也包括“原始人”的文化与“文明人”的文化,自己的文化及他人的文化。它探索人类文化的形成、发展和变迁等各种问题,如文化是怎样进化的?文化的本质是什么?史前文化是怎样的?文化发展、变迁的形式有几种,其规律有哪些?文化何故有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文化模式是如何形成的?文化的各种要素,如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信仰文化、艺术文化、礼俗文化、语言文字的起源与演进如何?文化的结构和功能是怎样的?人类的社会和行为之间存在什么关系?人类如何适应各自所处的文化环境?文化和人格之间存在什么关系?文化采借有几种形式?文化变革的模式有几种,如何进行文化变革?文化整合和融合的作用与意义是什么?如何以新文化代替旧文化?……所有这些,都是人类学研究的课题。人类学的最终目的是使人们对人类和人类社会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以便更有效地控制、变革社会,使社会不断进步、发展,使人类的生活越来越幸福和美满。  相似文献   

15.
徐杰舜(以下简称徐):在做人类学的研究过程当中,出现了越来越突出的问题。以往,一直强调本土化的研究,它是西方人类学的中国解释。现在,实际上有一个很重要的现象,即中国人类学的研究出现了一个拐点:研究从本土化拐向中国化、或者说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即周大鸣教授此前提到的中国社会的研究。这个拐点的出现和现如今的世界的大趋势紧密联系在一起。西方早就在批判自己的西方中心主义,斯宾格勒早在80多年以前就对西方中心主义做了非常深刻地批判,但是批判西方中心主义的高潮还是在上世纪末,  相似文献   

16.
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家或地区正在面临着资源枯竭问题,资源约束也因此成为阻碍经济发展和影响居民生活的又一重要因素。作为自然资源十分稀缺的岛国,日本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经验值得研究和借鉴。本文介绍了在资源约束条件下日本构建节约型社会以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分析了其建设资源节约社会的主要经验及不足,希望对同样面临资源约束问题的我国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7.
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在本质上就是人道主义,社会发展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有人性的社会。他们强调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和发展人的个性,认为经济发展只是社会发展的手段,社会发展的目标最终是为了人自身的发展。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对于我们牢固树立和自觉实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有重要的借鉴和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8.
日前,笔者参加了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成立28周年专题举办的“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研讨会”,其间对街坊会联合总会的“社会服务大厦”进行了考察。澳门的社会服务和社会保障不同,分属于不同部门管理.通过对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社会工作局的走访,对澳门社会服务有了初步了解,现结合我国内地情况,进行如下思考。  相似文献   

19.
邱红霞  鲁婷 《传承》2009,(8):82-83
当前教育主要还是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基本上也是一个模子,不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原理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重要的启示,比如对学生应该因材施教、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双向互动、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重视活动的重要性等,对当前的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张静莉  钱海婷 《求索》2013,(3):243-245
中国传统家训作为华夏文化的珍贵遗产,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内容丰富,涉及领域十分广泛,但究其根本,无不体现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即德目之"五常":仁、义、礼、智、信之中。从对中国传统家训内容的分析来看,它至始至终都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价值取向上来看,主要体现在仁爱、义利、礼信和智慧四个方面。尽管时代变迁,但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家训,不仅不是走向现代化的精神包袱,而是中国现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宝贵财富,同时,它对现代社会的公民道德建设仍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