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康熙年间是清朝与安南政治关系及边界问题处理的重大转型时期。 一 方面, 清朝在康熙年间完成了与安南关系从 “不拒黎, 亦不弃莫 " 的 “ 双重承认" , 向与中兴黎 朝建立一元政治关系的转变; 另 一 方面, 康熙时期清朝与安南在处理 ” 三坰之争” 和那窝村之争的过程中, 已经表现出了更加清晰的疆域观念和主权意识, 整个康熙时期疆域观念的转变和对边界问题的处理, 推动了中国古代疆域的最终定型, 以及中国传统疆域向近现代主权国家疆域的转型。  相似文献   

2.
王伟 《求索》2010,(12):230-233
1368年到1428年间,明朝对安南的政策经历了两次转变,分别是洪武时期的宗藩关系到永乐时期的郡县制管理,再到宣德三年回归到宗藩关系模式,这次政策调整基本确立了明朝与安南的外交模式。明朝士大夫群体内部对安南政策的调整存在重大分歧,特别是1428年改安南郡县制的直接管理方式为宗藩朝贡模式,终明之世,赞同与反对的两种声音一直存在。但是从嘉靖朝开始,明代士大夫对安南问题的主流观点是坚持两国之间稳定的宗藩朝贡关系,对两国疆域具有清晰的界定,放弃宣化安南的努力,对安南作为"他者"的认知固定化和清晰化,最终形成"详内略外"的外交理念。安南政策的调整印证了明代士大夫观念视域由"天下一统"的理想主义逐渐缩变到关注"国家"内部的现实主义;明代的外交政治风格也开始由"开放"走向"保守"。  相似文献   

3.
明代滇桂地区与东南亚国家关系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古水继 《思想战线》2002,28(6):121-125
明代是中国对外关系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处于西南的滇、桂两省与周边各国山水相连。随着明王朝国势的强弱及周边环境的改变,中国与各邻国在政治隶属和疆域统治等方面经历了一系列不同的发展和变化。其间云南、广西与缅甸、老挝、八百媳妇国、安南的经济文化交往始终延绵不断,云南、广西成为明王朝与东南亚国家来往的桥梁和基地。  相似文献   

4.
中国疆域的形成与发展,以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尼布楚条约》的签订、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新中国的成立为界,划分为4个不同时期。历代王朝的疆域固然是中国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王朝之外,尤其是边疆地区存在的众多族群及其所建政权的疆域,也是中国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称之为“自古以来”并无不妥。《尼布楚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疆域开始从传统王朝国家“有疆无界”向近现代主权国家的“有疆有界”转变。域外殖民势力东来并构建殖民体系,不仅终止了中国疆域的“自然凝聚”过程,而且已经明晰的疆域也遭到了蚕食鲸吞。当今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是1949年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与邻国签订一系列边界条约才得以最终确立的。  相似文献   

5.
17世纪起,国际法传入中国,对中国的疆域变迁、边界问题产生重大影响。梳理国际法与中国疆域、边界的关系,重点分析国际法传入中国以来对我国疆土变迁、边界变动的影响,特别是1840~1949年间的影响,可以发现:一是国际法的内容、体系并非一成不变,各国在各个时期往往根据自身的利益,选择对自己有利的内容。20世纪20年代以前,列强仅仅是把它当作武力侵占别国领土的补充性工具,中国很难借助它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二是1919~1949年中国开始参与国际法规则的制定,但在多种因素影响下,中国仍一再失利;三是中国与邻国边界谈判、划界时,历史依据与法理依据同样重要。  相似文献   

6.
对于领事保护的推动,就融合有政治与人权双重因素。当然,这一双重因素的影响又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有所不同的。尽管世界最早的领事保护实践可以追溯至古希腊城邦时期,而中国最早的领事保护实践却只能追溯至晚清时期。当时的清政府迫于内外压力,逐步转变对华侨的"叛民"、"罪民"和"弃民"等观念,从而展开了"立约保护"、"领事机关的调查与交涉"等形式(甚至还包括军舰巡航等军事方式)的领事保护。晚清政府领事保护的发展是与其华侨观念及政策的转变密切相关的。清政府华侨政策和领事保护的变化,根本上还是以巩固和发展清朝的统治为出发点的,政治因素在其中居于主导地位。这也就是"家国一体"型国家的局限性所在。  相似文献   

7.
中国王朝国家疆域中的不同部分具有不同特点,充满了异质性。与此相适应,边疆不仅是文化性的,也是碎片化的。清季形成的“内中国”与“外中国”观念,正是此种疆域与边疆格局的现实写照。然而,在中国民族国家的构建过程中,国族构建推动了边疆整合,主权体制发展导致边疆领土化,制度重构促使边疆政治一体化。这些机制使得边疆形态发生了“民族国家化”的转变,体现民族国家性质和特点的因素日渐增多,进而逐步实现了从碎片化边疆到整体性边疆的转型。  相似文献   

8.
刘石泉 《求索》2005,(11):152-155
魏晋时期,社会处于一个急剧变化和转型的时期,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也在不断转变。这种转变又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文学的创作中,导致了魏晋文学的转型。魏晋文学无论是题材、主题,还是体裁、艺术表现手法、审美趣味,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魏晋文学的转型与魏晋伦理的转变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为了适应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型,我国现在的民主党派非常需要与时俱进地创新与发展,实现从民主革命时期的"左翼政党"、社会主义改造时期"被"作为"团结、教育、改造"对象的民主党派,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转型。我们务必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共迎新春座谈会"上关于"努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的重要讲话精神,以适应新世纪、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民主党派完成这种时代性转变,需要不断增强政党意识、政治意识、参政意识、学习意识、实践意识、改革意识。  相似文献   

10.
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本质上是社会关系的转型。当前,我国农村社会正由传统向现代过渡,反映这种社会关系转型轨迹的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及政治结构出现了实质性的分化:乡村利益格局日益趋向多元化,教育及文化的发展使农民的意识从"身份取向"向"权利取向"转变,并自发形成了以自主治理为特征的乡村社会团体。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型构成了未来我国新型乡村治理关系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杨林生 《理论月刊》2002,(10):25-26
由于观念与信仰的不同,在清朝末年修订新律过程中,礼教派与法理派之间产生了激烈的争论,其实质是一场中西法文化之争,核心是如何处理好移植西方法文化和中国国情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2.
正近代社会是中国社会大变革、大变动时期,它改变了传统社会的固有格局,李鸿章、曾纪泽、梁启超都感叹说是"三千年一大变局"、"五千年来未有之创局"。在近百年间,伴随着中国社会、文化急剧从传统向现代飞跃,中国文学体系也从古典向现代全面转型。近代中国作家队伍、读者群体、文学观念、创作内涵、形式体制、文学语言、文学传播方式以及与世界文学的关系,都发生了迥异于古典文学的质  相似文献   

13.
略论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妇女角色全面转换罗萍中国社会已进入全面转型时期。“转型”,指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全面转型”是指社会整体性的变革,即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观念的各个方面发生意义深远的变化,它不是指社会的某一个方面的变革。全面的整体性转型...  相似文献   

14.
历史时期边疆地区族群或地方政权与中原王朝的关系一直在变化中发展,云南边疆从"要荒之域,蛮夷居之"发展至与王朝国家政治形势密切相关的形态,正是边疆或边疆族群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构建互动关系的重要表现内容之一。制度是一种规范,但并非恒定,常随形势而转变。观察清朝在云南实行的省级地方行政体制的变迁,既要注意"自上而下"地考察清朝对云南边疆的认识及具体政策的实践,也不能忽视云南边疆政治形态对王朝政策或制度实践"自下而上"的制约性;既要考察王朝中央力量对边疆的影响,也不能忽视对边疆地方政治形态于王朝国家政制调整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五四时期的社会主义之争是中国思想史上不容忽视的界碑。基于对论争中"革命主体"和"革命对象"的不同诠释,论争双方为中国指出了截然相反的"革命进路",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然而,囿于历史和主体的阶段性,社会主义之争仍存在诸多"被遮蔽"之处,由此引发了国人的探索和争鸣,在此基础上,《国家与革命》柯译本的问世实乃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从互文性视域看,"社会主义"之争是《国家与革命》柯译本"着陆"的"前提",相应地,《国家与革命》柯译本亦因应和再造了这一"前提",从而实现了国人在观念上、心灵上、学理上的"解放",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国家与革命》柯译本的问世标志着五四时期社会主义之争的终结。  相似文献   

16.
五四时期的社会主义之争是中国思想史上不容忽视的界碑。基于对论争中"革命主体"和"革命对象"的不同诠释,论争双方为中国指出了截然相反的"革命进路",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然而,囿于历史和主体的阶段性,社会主义之争仍存在诸多"被遮蔽"之处,由此引发了国人的探索和争鸣,在此基础上,《国家与革命》柯译本的问世实乃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从互文性视域看,"社会主义"之争是《国家与革命》柯译本"着陆"的"前提",相应地,《国家与革命》柯译本亦因应和再造了这一"前提",从而实现了国人在观念上、心灵上、学理上的"解放",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国家与革命》柯译本的问世标志着五四时期社会主义之争的终结。  相似文献   

17.
陈瑸是清朝康熙年间著名清官,做过台湾县令和台厦兵备道。"番"指台湾原住民,是台湾社会处于原始状态的特殊群体。陈瑸的理"番"政策,包含着儒家文化的"民胞物与"的民本思想。他在理"番"中施仁政,与他的儒学修养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何为中国"这一话题,在历史上有三个时代成为焦点,分别是北宋、20世纪上半叶以及当下。不过,这三个时代虽然都关注"何为中国"这一话题,但聚焦点却稍有差异。北宋关注汉族中国文化的正统性;20世纪上半叶关注国家、族群与疆域的统一性;当下则关注全球化时代中国的内外与认同。如果我们从历史角度来看中国的国家、疆域和族群,应当承认历史中国的内与外不断变化。现代中国国家、族群与疆域的形成,应当看成是一个曲折、复杂和漫长的历史过程。说明这一点,不仅可以回应中国历史学界、中国政治领域和国际学术界的一些问题,也可以提醒我们,从传统帝国到现代国家的未完成转型中,中国还面临相当多的问题。一个兼有有限国家形态和天下帝国历史的现代中国,面对棘手的内、外问题如何处理?这既需要史学家寻找问题来源,更需要政治家具有理性和智慧。  相似文献   

19.
在从传统"天下"向民族国家转化之前,明末清初发生了一次关于"中国"问题的讨论,其爆发点是夷夏之辨。明清之际"亡国"与"亡天下"的二分,激发了夷夏之辨的转变,转变的发生导致了"中国"和"天下"内含的转换。以顾炎武、黄宗羲和王夫之等为代表的思想家,主张夷夏之辨承载的"天下"及其文化主体性,在从康熙到乾隆的政治行动和运作中逐渐被消解。雍正以"大一统"之"天下"驳议夷夏之辨的"天下";乾隆则容纳"大一统"和"礼教"这双重"天下",统御于皇帝一人之下,成功完成了"大清皇帝是天下中国之主"这一政治和文化双重主体性构造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20.
正大力实施质量强国战略,是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十三五'时期中国发展,既要看速度,也要看增量,更要看质量","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这一重要论述指明了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前进方向和实践路径,是我们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近年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