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团主义是一种新的关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理论,本文在阐述法团主义视阈中利益集团与政府关系的基础上,着重研究社会转型期中国利益集团政治参与对国家与社会关系建构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前关于法团主义的研究主要围绕法团主义与多元主义的关系、新旧法团主义的争论以及法团主义的未来等问题展开。法团主义的内涵介于国家主义和多元主义之间。在国家主义和多元主义的分析中,政党与公民社会之间处于一种紧张关系,即何者为优先一直是分析两者关系的一个核心命题。而法团主义的意义在于突破两者何为优先的思考,并试图将两者作为一种整合的价值加以分析。根据其运行的主体来划分,法团主义分为国家法团主义和社会法团主义。在国家法团主义的典型国家中,政党几乎完全主导公民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而在社会法团主义的框架下,政党与公民社会的地位则较为平等。  相似文献   

3.
法团主义作为一种制度模式,用于分析多元主义所无法予以有效解释的诸多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类型,填补了多元主义的不足。法团主义强调政府与社目组织的帝l度化合作,这一制度安排对强化了国家的基础性权力、提高政治整舍能力有着积极作用。法团主义作为现代国家构建的一种权力技术。它从基础性权力强化及政治整合两个雏度提升国家能力,推动着现代国家的构建进程。  相似文献   

4.
法团主义近年来成为分析我国国家与社会关系发展走势的一个理论框架。与强调社会自治的多元主义理论不同,法团主义重视将组织化的利益整合进国家政策制定领域,实现社会秩序的和谐,政治社会团体作为组织化利益的代表者因此成为法团主义的核心主体。作为一个植根于欧洲历史和现实的理论框架,应用于中国语境,法团主义分析框架面临着三大问题:规模上难以适用,社会基础和传统差异,内在的公共地位和私域自治平衡困境。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中国的基本政治经济制度、公民社会生成环境与生成路径以及社会转型期政治参与机制等方面的考察与分析,认为中国发展公民社会的最佳路径是法团主义。构建法团主义公民社会的动力源于政府的推动、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学术界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6.
多元主义、精英主义与法团主义三种理论之间的关系可以分别用"分散与集中"、"开放与封闭"来描述.其中,多元主义与精英主义处于(权力)"分散与集中"连续谱的不同位置,而多元主义与法团主义则可以在(组织)"开放与封闭"的连续谱上发现它们的居所.以精英主义为原点,这三种理论之间具有内在的深层联系.  相似文献   

7.
行政学理论中关于政治与行政管理这两个重要概念之间的关系有着种种不同理解。总体上,这些观点可以分为管理主义与宪政主义两类。管理主义观点可以分为传统时期、决策科学以及新公共管理主义三个阶段。宪政主义观点可以分为早期与新公共行政学时期两个阶段。根源在于,行政管理研究面临的历史主题变迁导致有关政治-行政关系判断与认识的不同。也就是说,政治与行政管理的关系界限判定需要考虑理论渊源、制度渊源与实践格局等多方面因素。  相似文献   

8.
制度矩阵理论是俄罗斯学者基尔吉娜提出的一种新的社会研究范式,它将制度矩阵视为历史上形成的调节经济、政治与意识形态各领域相互作用的一种稳定的、基础的社会制度系统,具有典型的对称性、依赖制约性和主导—互补性。根据基本制度的构成特点,制度矩阵理论运用整体化研究视角,将整个人类社会结构简化为以俄罗斯及东方国家为代表的X矩阵和以西欧、北美国家为代表的Y矩阵两种类型,其中X矩阵以再分配经济、单一制政治和社群主义意识为基本特征,而Y矩阵则以市场经济、联邦制政治和个人主义意识为基本特征。制度矩阵理论的出现为新制度主义的整合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考路径,对于深入理解人类社会东西方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打破社会学研究的西方中心主义传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当今颇为流行的国际政治理论将国际关系领域视为霍布斯意义上的自然状态,《政治理论与国际关系》对此提出了质疑。该书立足当今国际关系的现实,对国际道德怀疑主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批判性剖析,并且在自由主义的框架内提出了一种基于适当的社会正义原则的世界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  相似文献   

10.
剑桥政治思想史学派从历史的角度阐释西方共和主义思想,成为与自由主义、社群主义并列的第三种思潮。在剑桥学派政治思想史著述中,波考克对共和主义思想传统的再发现,斯金纳对无支配自由概念的阐释,都关注于西方传统的中心论题并把西方传统与现代传统相等同;邓恩把思想史的研究方向引向西方传统的边缘;而塔利则将现代西方传统视为诸种地方知识之一,认为西方传统普遍化是近五百年帝国主义寻求支配世界的结果,只有通过"再地方化"策略,才能达到对西方式现代性的解构与颠覆。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先从社会分层的角度论证了新政治局面的发生背景 ,具体分析了当前阶层分化使“整体主义”的政治局面面临着政治参与、价值的质询、公民社会的成长、政治资源流失的压力。然后通过对法团主义理论模型的分析 ,论证了我国借鉴这一理论的合理层面来型构新政治局面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最后从政党 /国家 /社会三者关系、政治能量的交换、政治文化三个方面 ,对有中国特色型构进路做出了思考  相似文献   

12.
文化主义是列宁在总结十月革命以后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时提出的一个基本理论概念。列宁的文化主义强调文化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决定作用,强调把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新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形态来把握和认识,强调以文化革命而不是以政治革命的方法来进行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建设,强调以文化水平主要是生产力水平作为衡量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标准,并主张从现实的文化水平出发去制定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策略和政策  相似文献   

13.
国有股减持问题本质上是一个政治问题,是政治权力的配置与市民社会发展格局相冲突的结果,政府治理模式由"国家主义"走向"法团主义"是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在我看来,新权威主义不过是一种不可取的政治主张,而称不上什么理论。因为它缺少理论所应具有的严谨的构造性,首尾相悖,矛盾丛生。这里不妨先分析一下新权威主义的逻辑怪圈。 第一,新权威主义认为,以新权威的专制取代传统专制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姑且不论这种把不同社会制度的政体统统归入传统专制是否合理,仅就所谓由传统专制向新权威专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学术界加强了对普列汉诺夫思想的研究。80年代以来,我国研究普列汉诺夫的专著已经出版了好几本。现将学术界关于普汉诺夫评价中的若干问题综述如下: 一、关于普列汉诺夫政治理论活动的分期问题 我国学术界对于这个问题目前存在着三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是把普列汉诺夫的全部政治理论活动的一生划分为三个时期,即民粹主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期和孟什维主义时  相似文献   

16.
多边主义既是实践取向,也是制度形式,在实践取向和制度形式背后,蕴涵和体现了一种价值.多边主义的价值涵义,为认识和研究国际行为体的多边外交行为提供了一个研究思路:把个体层面和体系层面相结合,考察个体在参与和推行多边外交的进程中,对多边主义内在价值的认同、落实和塑造情况.这一研究思路可以称为"价值建构"角度.从这种思路出发考察冷战后中国多边外交进程,可以较为清晰地探讨出一条从认同到塑造的轨迹.  相似文献   

17.
建构主义是二战后国际政治学界继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之后出现的第三个重要理论丰碑。在建构主义的发展过程中,温特对加强国际关系研究的“社会学转向”起到了显著作用。传统建构主义的理论体系包括:整体主义的方法论、理念主义的本体论、科学实在论的认识论。传统建构主义不仅是一种体系理论,也是一种身份政治理论、学习进化理论。传统建构主义对国际政治学产生的实际效果远未达到预期目标。传统建构主义在本体论、认识论以及方法论等方面的缺失,大大限制了它对传统国际政治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中国市场化改革以来,社会组织大量产生,转型社会的发展已将社会组织推进了突破困境和寻求发展的新阶段,社会组织在提供社会服务、构造国家与社会关系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国家与社会组织的关系一直是马克思主义当代学说研究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研究国家与社会组织的关系的相关理论也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主导思想发生着改变。近20年来,公民社会与法团主义是该研究领域主导的两大研究视角,其后,分类控制、利益契合等理论也逐渐产生,更加与实际国情所契合。本文从理论出发,分别对公民社会、法团主义、分类控制与利益契合理论进行逐一分析,并对其适用性、存在的局限性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9.
在今年6月底召开的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提出“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如何认识当今的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带来的影响”四个方面重大问题,要求全党同志进行深入研究,从思想理论上进一步取得科学认识,作出正确回答。为此,本刊特组织一批这方面的文章,以推动学习和研究深入。  相似文献   

20.
中国民主政治的深入发展以及复杂社会下公共政策风险增加,使得学界和实务界对公共政策绩效的关注日益提高。从公共政策绩效研究角度来说,对公共政策绩效研究整体进路的梳理与把握是公共政策绩效知识创新与知识增量的内在要求。文章运用批判理论的方法,对当前中国公共政策绩效研究的背景、前提、焦点等内容进行了梳理。研究发现:公共政策绩效研究有两种取向,即管理主义取向和治理取向。两种取向都是以结果导向,但两者所秉持的进路不同。管理取向的进路秉持工具主义导向,研究焦点侧重于"如何实现对政策结果的客观评价以及绩效结果如何使用";而治理取向的进路则试图超越工具主义导向,认为绩效实质上是社会建构,其研究焦点侧重于"绩效评价的合法性以及绩效生产过程"。就中国实践需要而言,两种取向的研究都有其重要的价值,需要在实践中整合两种取向的研究,而基于公共价值的政府绩效治理理论将为公共政策绩效研究提供有益的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