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文杰 《政法学刊》2010,27(4):16-22
劳动者的生命能力丧失,其劳动能力必然丧失,而劳动能力是劳动者的财产,当劳动能力投入到劳动之中后,就会创造价值,劳动者以工资形式从其创造的价值中,分配到相当于劳动力成本部分的价值。这种价值为劳动者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外,另外部分用于扶养家庭成员,或有剩余时以遗产的形式归继承人依法继承。当劳动者的生命被非法剥夺时,其利益关系人从劳动者可以获得利益的期望就会落空,因此,其就享有向侵权人主张这种逸失利益的请求权。这种逸失利益总和,不惟扶养利益,也不惟继承利益,应当是劳动者在余命年劳动力价值的总和,减去劳动者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费用。综合考量经常居住地、教育程度和年龄因素确定最终的死亡赔偿金。  相似文献   

2.
"西西弗是个荒谬的英雄.他之所以是荒谬的英雄,是因为他的激情和他所经受的磨难。他藐视神明,仇恨死亡,对生活充满激情,这必然使他受到难以用言语尽述的非人折磨。他以自己的整个身心致力于一种没有效果的事业,而这是为了对大地的无限热爱必须付出的代价。"当加缪这样看这个古代神话中的人物时,存在主义的哲学之眼就进入了那个古代的神话。加缪的一生可以这么看:在悲观中乐观地生存,积极地介入生活与社会,与命运抗争,与政敌抗争,与一切不正义的现象抗争,他爱生命,爱艺术,他承认生命的荒谬,但是他绝不是一个单纯的虚无主义者。  相似文献   

3.
人权及人权保护问题,已成为当代政治、法律的一个很有影响的理论问题,也成为法制建设的一个重大实践问题。其中,诉权与人权保护问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人权是一种法律权利,就必然受到法律的保护。其方式不外两种:一种是实体权利,一种是程序权利。如果实体权利受到侵犯,就必须通过正当的法律程序要求保护。程序权利就成了实体权利得以保护的前提。程序权利的核心又是诉权,因为它是引起诉讼的钥匙和契机。正如《世界人权宣言》第9条指出的,“人人于其宪法或法律所赋予之基本权利被侵害时,有权享受国家  相似文献   

4.
法律是社会的产物,是以社会为基础的。社会变革必然引起法律变迁,社会的现代化必然导致法律的现代化。因此当我们在研究法律时,就必须把握法律所面临的社会语境,将它纳入社会关系之中加以阐释。从社会学家的视角而言,理解法律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是诠释变革社会中的法律之关键所在。当我们试图探究作为社会治理方式的法律之内蕴时,也必须解析与之相关的各种社会文化因素及其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5.
《公民与法治》2007,(4):1-1
公民权利,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政治权利或者说是选举与被选举权利;二,经济权利或者说是财产权利;三,人身权利或者说是生命权利、生存权利等。公民权利由法律赋予并受法律保护,对每个公民一视同仁。  相似文献   

6.
不失尊严的死亡:选择与挑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虽然绝症患者可以拒绝医治的权利已被确立,但在医生的辅助下实施“自杀”仍然是人们长期争议的一个热点话题。在美国,人们认为他们有权利按照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自由自在生活的同时,大多数人却没有意识到,当选择以安乐死来解脱被无法治愈疾病折磨的痛不欲生的生命时,这种自由权  相似文献   

7.
我国执行救济制度的反思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英 《山东审判》2005,21(5):39-40
没有救济就没有权利。“人类的权利自始就是与救济相联系的。当人类脱离了盲动或依附而获得了一定的权利时,也必有与之相适应的救济手段相随。没有救济可依的权利是虚假的,犹如花朵戴在发端是虚饰。”执行救济制度是民事执行法律制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指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  相似文献   

8.
梁剑兵 《时代法学》2008,6(1):23-28
将“人的权利”作为学界公认的法律价值基准,其本身存在着法的目的与其二元论哲学基础的背反。在权利本位学说主导下,传统法的价值基准决定了法律的伦理基础是利己主义的,而以人类自私为正当性的法律价值基准实际上是人类沙文主义的一种表现。21世纪构建人与生态环境之间和谐秩序的要求必然导致法律价值基准从“人权本位”向“生命本位”的转移与重构。在新的法律价值基准中,人的权利不再是对其他生命权利的排斥,而是对其他生命权利的包容和支持,人将构成其他生命在法律权利方面的代言人。  相似文献   

9.
论环境时代宪法对其他生命物种权利的尊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泉生 《现代法学》2006,28(2):78-85
从物种多样性保护这一生态学上新的理论和方法出发,通过分析“生命平等”这一体现生态主义的法理基础和承认其他生命物种种群价值的法律价值取向,有必要在各国宪法中增设“应当尊重其他生命物种的生存权利”的原则规定,以弥补传统宪法在保护其他生命物种问题上没有将其与人类共同视为生命共同体的缺憾,以反映环境时代宪法权利生态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民事权利义务所共同指向的事物,权利行使和义务履行的目标。又有人称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为权利客体。然而,每有权利,则必然有相对人的义务,也必然有权利主体与义务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权利所指向的事物,同时也必然是义务所指向的事物。因此,所谓权利客体,实际上仍是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  相似文献   

11.
效力问题是预告登记制度的核心。当预告登记的权利与其他权利出现冲突时,预告登记的效力就体现为权利优先性问题。建设工程承包人的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与房屋买受人的所有权预告登记在性质上有相似之处,当二者并存于同一个不动产之上时,所有权预告登记能否对抗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对此,我国现行法律并无明确规定。本文基于预告登记的性质、效力分析,通过法律漏洞填补、价值判断和利益衡量等方法,论证房屋买受人的所有权预告登记应当优先于建设工程承包人的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  相似文献   

12.
欧盟知识产权保护与货物自由流动原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知识产权保护与欧盟内部市场的货物自由流动存在内在的冲突。欧洲法院在一系列的判例中阐明了解决它们之间冲突的三项原则 ,即知识产权的存在与使用二分法原则、权利用尽原则和特定主题原则。其中二分法原则构成了解决冲突的法律基础 ,权利用尽原则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核心原则 ,而特定主题原则是对权利用尽原则适用于不同知识产权时产生的局限性的补充。  相似文献   

13.
中国矿工的生命价值多少?很多年来,伴随着这一诘问的,是难以平息的质疑、激愤与痛心疾首:“当矿工的生命无助地消亡在冰冷黑暗的坑道中时,当以矿工为顶梁柱的贫困家庭面临一夜坍塌的悲剧时,  相似文献   

14.
人是不愿来到这个世界的 ,他们来到时是根本没有尊严的 ,看看每个人从母腹中赤身裸体地失落于人世间时大哭大闹的情景 ,就可以确信这点。但是人一旦来到这世间 ,又大多不肯离去 ;实在没有办法必须离去时 ,也要有尊严 ,这或许是人对来到世间时没有尊严的一种求偿。争取人道死亡的权利说白了就是有尊严地面对和走向死亡的权利 ,这是人在人世上的最后一个要求。具有讽刺意味的是 ,人的一生要求很多 ,但其两个最根本的要求却无法得到满足 ,这就是生不生和如何死。所以 ,人的存在自始完全是一种矛盾构成。当人不愿生的时候他被赤裸裸地拽出来 ,当人不愿死的时候他却被以各种方式抛弃在土中、水中和空气中 ,或是因战争 ,或是因疾病 ,或是因莫名其妙的意外事故等等。更有甚者 ,当人厌世、不堪蒙受羞辱、不能承受生的痛苦而选择死去时 ,旁人又斥责他们怯懦、没有意志 ,或者强留住早已在痛苦之中挣扎的生命。人们说这是爱惜和尊重生命 ,是人道主义。可他们忽略了他们所说的人道主义是以别人的一种无可逆转的痛苦生存为代价实现的。质言之 ,是用他人的痛苦成全他们的善良和人道 ,而对于被留住生命的人来说 ,这无疑是残酷和不人道。所以 ,争取人道死亡的权利 ,其实是在争取一种基本人权 ,这里实际隐喻着深层次的矛?  相似文献   

15.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以保障农村居民基本生存权利为目标的社会救助制度,它根据维持基本生活需求的标准设立一条最低生活保障线,每个农民当其收入水平低于此线时就有权利得到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标准提供的现金和实物救助。本文对国内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简要的综述,并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评论,同时指出了研究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6.
商标权质押是以能够转让的注册商标专用权作为质押标的,以担保债权实现的一种权利质押,其属于我国权利质押担保制度的重要部分,该种权利质押能很好的处理动产质押原则与担保制度功能的冲突。然而当前我国的商标权质押制度面临着诸多问题,亟需建立科学完善的商标权抵押制度,这就必然要改进优化评估规范、强化立法的操作性、减少质押风险等以促进其对社会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公平、效率与社会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平与效率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永恒主题,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本文指出作为在社会公正基础上的公民"基本福利权利"的表现形式,社会保障必然充当实现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基本社会制度。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应追求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统一,建立和谐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8.
刘灵芝 《法制与社会》2011,(15):179-180
权利意识是指人们对于法律权利的认知、理解和态度,是人们对于实现其权利方式的选择,以及当其权利受到损害时,以何种手段予以补救的一种心理反映。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老年人维权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公民权利意识,将更好地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这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9.
弱势群体权利保护国际立法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就弱势群体的生存现状、法律的发展演进、各国立法与研究现状进行了较全面的介绍之后 ,深入分析了弱势群体权利保护所面临的问题和法律发展趋势 ,以期能引起人们对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状况的关注与重视 ,并努力改善之。作者指出 ,某些民族和宗教的固有传统由于与现代人权观念相冲突而成为改善弱势群体人权状况的最大障碍之一。文章最后深刻指出了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的三个发展趋势 ,即对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的加强、相关法律的趋同化、国际社会本位观念的贯彻执行。  相似文献   

20.
"有犯罪必有被害,有被害必有救济。"刑事被害人权利保障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与进步的标志,关注弱势群体意味着社会的文明与富庶,当我们津津乐道于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的价值冲突中终于获得了刑事被告人的权利斗争胜利时,绝对不应当忘记遭受犯罪行为切肤之痛的被害人的呻吟与呐喊,也没有任何借口对这种呼声置若罔闻。刑事审前程序属于整个刑事诉讼程序的启动部分,此阶段的刑事被害人的地位和权利是错综复杂的,因此审前程序中被害人的权利保护在整个刑事被害人人权保障体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