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司法拍卖制度在中国历经了从法院自行拍卖到法院委托拍卖、从拍卖权力的集中行使到拍卖权力的分离与制衡、从拍卖场所的分散化到拍卖场所的统一化、从现场拍卖到网络拍卖等一系列的发展和演变,司法拍卖的市场化改革成为司法拍卖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经过《民事诉讼法》的修改与完善、最高人民法院多个司法解释的规范和调整以及司法实践的积极探索,司法委托拍卖制度日趋成熟。但司法拍卖制度仍需通过立法加以完善,并应致力于消除司法拍卖多种模式并存的非统一性格局,由此提升司法拍卖的公平性、效率性以及公众对该项制度的信赖。  相似文献   

2.
徐舟 《法制与社会》2013,(28):102-103
财产处置难一直是人民法院执行难的主要组成。传统司法拍卖也一直广受外界诟病,要求司法拍卖改革之声不绝于耳。而网络司法拍卖作为司法拍卖改革的先行军,自推行以来便争议不断。在本文看来,网络司法拍卖合理、合法。本文谨从法理角度,并结合网络司法拍卖的实际效果以证成网络司法拍卖的正当性,以期在浙江法院,乃至全国法院得以推广。  相似文献   

3.
孟圆凯 《法制与社会》2015,(6):243-245,250
网络司法拍卖是民事执行程序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节约交易成本、不受地域限制是其超越传统司法拍卖的优势所在,但依然存在拍卖主体法院重视程度不够、网络平台法律规制模糊、竞买人对网络司法拍卖规则认知不充分等问题.本文从分析网络司法拍卖现状入手,着眼于如何就现有规则下或稍加创新来规制网络司法拍卖,从而真正达到网络司法拍卖的设立初衷.  相似文献   

4.
我国司法拍卖历经多次规范完善,但改革效果未能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与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给司法公信力带来了不利影响。自浙江高院推出网络司法拍卖以来,相对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值得学习借鉴。本文从司法拍卖改革模式的评介入手,认为法院应切实担负起主导地位,发挥互联网之优势加大司法拍卖改革力度,大力推行网络司法拍卖,改变当下司法拍卖困境,助推司法公信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浙江高院推行淘宝司法拍卖模式,司法拍卖方式改革激发了前所未有的民众参与热情。我国司法拍卖方式经历了“法院自行拍卖-委托拍卖原则-自行拍卖与委托拍卖并存”的历史演变,但法院系统推行的拍卖方式改革过分追求防止司法腐败的直接目标,而忽视强制执行程序保护执行当事人权益的根本宗旨。以保护执行当事人权益为中心审视当前中国司法拍卖改革实践,符合市场竞争规律的多元化司法变价机制必然而且正在逐步形成。  相似文献   

6.
网络司法拍卖:争议中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事司法,难在民事执行;民事执行,难在司法拍卖。执行工作是近年来社会各界反映较为强烈的司法改革难题,也是影响司法公信力的难题之一。"近年来人民法院查处的违法违纪案件中,近70%集中在民事执行领域,而其中约70%又发生在资产处置特别是司法拍卖环节。"因此,即使最高人民  相似文献   

7.
《政法学刊》2015,(6):14-21
当前我国涉法涉诉信访总量巨大,且非正常访较多,加上信访机关常处置不当,使得涉法涉诉信访活动对公民"维权"与社会"维稳"都产生了负面影响。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涉诉涉法信访困境之出路在于法治化,而其法治化的前提是"诉"、"访"分离。关键点为以下四个方面:改革信访工作机制;进一步提高执法司法公信力;依法维护涉法涉诉信访秩序;加强和改进依法处理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组织领导。  相似文献   

8.
法院新闻     
《中国审判》2013,(9):8-8
<正>玉溪中院司法拍卖进驻淘宝网8月12日,云南省玉溪中院在淘宝网司法拍卖网络平台发布拍卖信息,于2013年8月23日对两车辆标的物进行公开拍卖,成为云南首家在淘宝网进行网络司法拍卖的法院。此前,为进一步推进玉溪市法院司法拍卖改革工作,结合目前正在开展的"阳光司法工程"活动,玉溪中院组成考察组,到浙江省考察学习网络司  相似文献   

9.
【裁判要旨】网络司法拍卖实践中,存在以提起撤销权异议形式掩盖悔拍事实的案件。针对此类案件,应进行严格审查,尤其是在事实认定上应注重竞买人注意义务和法院披露责任的划分;在法律适用上,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网络司法拍卖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网拍规定》)第31条第(1)项,应注重同时符合三项积极要件且不存在两种排除情形,否则不予支持撤销网拍的异议申请。此外,为更好地规范司法网络拍卖,还应从完善保证金制度、改进差价执行制度、构建司法拍卖黑名单制度以及加强网拍优先与悔拍惩戒相结合的法治宣传力度等方面强化悔拍处理机制的完善,确保网拍制度价值的高效实现。  相似文献   

10.
司法拍卖是一种先进的资产变现方式,旨在通过市场化竞价方式,实现债务人财产交易的最大化,进而充分保护债务人和债权人的利益。但由于较之其他司法行为,司法拍卖处于权利兑  相似文献   

11.
在商事思维模式中,破产财产变现本来应该更加注重效率和收益,同时应强调并尊重债权人的意思自治。在我国破产财产司法拍卖实践中,多次流拍现象突出,确定的保留价往往过高,合谋竞价行为时有发生。目前适用范围最广的英格兰式拍卖与荷兰式拍卖均有各自的优缺点,但我国目前在司法拍卖实践中多采用英格兰式拍卖,因此,有必要以商事思维来重新思考现有破产财产变现制度并寻求变革路径。  相似文献   

12.
司法拍卖工作是人民法院依法行使执行权的一项重要司法活动,是实现当事人合法权益的重要一环。长期以来,司法拍卖多流拍或成交低于评估价现象,与司法拍卖的本意完全相左。监控和管理好司法拍卖活动,尽力防范司法拍卖风险,努力实现财产交易价格最大化,  相似文献   

13.
蒋建军 《法制与社会》2013,(30):120-121
本文以浙江省一些法院在淘宝网站上进行司法拍卖的热点事件为切入点,透视不同的舆情,从理论上深刻把握匐法强制拍卖的本质,分析司法拍卖与普通拍卖异同,对淘宝司法强制拍卖的当与不当提出意见,分析实现司法强制拍卖的正确路径,为在新的时期有效实现司法强制拍卖公信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船舶司法拍卖客体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法拍卖与商业拍卖船舶的差别很大,进入海事法院司法拍卖程序的船舶,包括该法院海事请求保全程序项下的被扣船舶、特定海事请求权人直接申请拍卖的船舶以及由其他机关委托拍卖的船舶等。拍卖船舶属具、破产船公司的船舶时尚存法律瓶颈。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网络舆论介入司法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其影响司法的程度也越来越严重。涉诉舆论反映的是大众思维,司法遵循的是法官的职业思维,两者的思维性质差异迥然。面对具体的案件,涉诉舆论总是对于案情的细节发生兴趣,并因而始终偏离于司法的格式化要求。从近年来典型涉舆案件中可以发现,涉诉舆论的思维具有强烈的对立性质。这种对立性主要集中在关于当事人身份信息  相似文献   

16.
转型期的涉法涉诉信访问题具有多发性、多样性和严峻性.通过公开听证,监督司法机关纠正弥补司法过错和瑕疵,促使信访人接受正确的信访结论,不失为预防、减少和妥善应对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良策.完善涉法涉诉信访听证制度,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题中应有之义,应当从理念梳理和制度设计等不同层面入手.  相似文献   

17.
张帆  许炯 《法制与社会》2013,(23):39-40
司法拍卖,又可称为强制拍卖,指的是法院在执行程序中,为了实现申请执行人的债权,对被执行人(或担保人)所有的已被法院查封、扣押、冻结的财产,依法定程序实施公开拍卖,以获得价款抵偿债务的处分性执行措施。本文在指出我国司法拍卖制度缺陷的基础上,就该制度的重构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对我国司法拍卖制度的完善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信访制度改革的要求,今年全国政法工作会议明确把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改革作为提高司法公信力的四项重大改革之一,为法院做好新形势下的涉诉信访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推进涉诉信访改革的动力和政策依据。2012年,刑诉法、民诉法做了重大修改,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特色的司法拍卖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2年2月8日,全国法院深化司法拍卖改革工作会议在重庆召开,会议的主要内容是研究部署司法拍卖改革工作任务,着力构建符合司法规律、切合工作实际、体现公平公正的司法拍卖工作机制。由此,新一轮司法拍卖制度改革拉开大幕。民事司法,难在民事执行;民事执行,难在司法拍卖。这是近年来社会各界反映较为强烈的司法改革难题,也是影响司法公信力的难题之一。为此,学术界进行了诸多研究与探索,而各地法院也在实践中摸索,一些地方法院先行先试,摸索出了一些颇具成效的司法拍卖工作方法。例如,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引入第三方重庆市联合产权交易所,所有司法拍卖在网上进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浙江省高院率先在全国法院下调司法拍卖的佣金,大大减轻了当事人的负担,成效明显;江苏省高院在司法拍卖机构的选择上引入竞争机制,最大限度挤压拍卖机构与竞买人串通的空间,又降低了司法拍卖的佣金。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为下一步司法拍卖制度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任何制度的完善都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对于司法拍卖这样一个集中了解决民事执行难问题的诸多期待从而引起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不断总结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并以此继续指导实践中的探索,是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20.
王东  田晏 《行政与法》2010,(10):20-23
涉诉信访在当前的"勃兴"有着深刻的制度背景与功能支撑,但涉诉信访的权利救济功能与现代司法制度之间存在一种特殊关系,这种特殊关系导致涉诉信访的实践陷入困境,并影响其存在的正当性与合理性。因此,应以司法主体性理念为基础,通过将公民信访权进行法律定型,围绕公民信访权重建涉诉信访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