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道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宗教之一,它在广宇的神州大地上诞生,在生生万象的人群中成长,继承了历经数千年风化的古代遗风,兼容并包了各家各派中对己有用的内容。道教在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既吸收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又渗透到意识形态的许多领域之中,对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以及民族心理、社会习俗等都曾发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这里,仅就在道教文化传播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其对豫西地区民间信仰和民间结社的辐射与渗透问题,掬几朵小小的浪花。  相似文献   

2.
天门会是豫北地区具有民间结社性质的农民武装自卫组织。二十年代诞生于林县。天门会以民间宗教信仰为精神食粮,借鉴中国社会的传统宗法制构建组织框架,因而吸引了众多农民,在豫北叱咤风云二十余年。本文仅就天门会的内部组织作些探微。  相似文献   

3.
20世纪20年代,历史风云变换,政坛权柄迭移.冯玉祥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两次主豫,执掌河南.此时河南的民间结社声势浩大,名目繁多,各类枪会、道门逾百种,既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河南的局势,又成为各派政治势力争权夺利的砝码.冯玉祥主理河南后,对民间结社先礼后兵,为重建社会秩序而尽心竭力.  相似文献   

4.
一、结社权与国家权力的关系要探寻国家以何种方式来对待社团的问题则首先需要厘清结社权和国家权力的关系。社团是公民进行结社的产物,国家对结社的不同态度决定了国家对社团的不同管理方式。在追求宪政国家中,结社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我国亦在宪法中规定了公民的结社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相似文献   

5.
傅晓静 《理论学刊》2003,(4):142-143
在唐代 ,民间私社是与官方乡里组织并存的一种社会组织 ,在乡村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虽然是民间自行结合的组织 ,但一旦成立 ,也就有了一整套自己的组织形式和独特的活动方式。  一、社条社条是民间私社在立社之初 ,根据立社条件写成的 ,它包括前言、社规和社人名单三部分。前言中一般是叙述结社的目的和意义。从社文书反映的情况看 ,各社都把“结交朋友”、“追凶逐吉”、“济苦救贫”作为其立社的主要目的。如斯五二七女人社社条说 :“夫邑仪者 ,父母生其身 ,朋友长其志 ,遇危则相扶 ,难则相救。”[1] 斯五六二九号某乙社的社…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社会中朋党和秘密会党的产生以及生存,与传统中国的政治制度紧密相连,而从朋党(或言之派系)、秘密会党到现代政党的转变,不仅反映出传统中国政治制度上的革命性变迁,同时也折射出民众在政治结社、政治参与方式以及参政观念上的改变,这无疑是晚清至民国民众政治生活的最重大变化。政治参与方面的本质性变化是政治发展的核心要素,民众结社能力的提高无疑对政治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传统中国独特的政治参与方式——朋党、会党在晚清的政治现代化运动中向政党转变的轨迹,凸显了传统社会普通民众政治参与方式、结社活动在现代化过程中所发生的质的飞跃。文章尝试对这一重大的历史变迁进程作一个较为全面的梳理。  相似文献   

7.
刘洋戈 《湘潮》2016,(1):85-86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开展地方扶贫自治的尝试,部分学者对我国古代的乡约和仓社制度进行了一定的研究,立足于中国历朝历代的本土资源,提出借鉴民间自治为基础的自下而上的扶贫实践模式。个人认为,中国传统的扶贫自治治理建立的社会基础是"乡土中国"而不是当代中国,它以传统的民间力量为中心而非现代意义上的政府,它的核心在于发挥传统民间社会组织的巨大作用。民间扶贫自治可能只是在理论的分析中有一定的可能性,它在社会的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巨大的阻力,甚至会造成比当代中国"自上而下的扶贫治理"效果更差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8.
网络结社是现实结社行为在网络空间的能动性映射。作为网络社会主体的大学生,大都加入了不同类型的网络社团。这些网络社团对大学生政治和社会参与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但是,由于大学生媒介素养、个性特质及网络监管乏力、教育引导缺位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网络结社呈现出盲从性加盟、极端性表达、无涉性维权、非理性离团等矛盾特征。针对大学生网络结社的现实,必须从大学生的成长要求、心路历程、行为规律等角度出发,建构大学生网络结社的教育、引导、管理路径,减少和避免网络结社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负面冲击,为大学生全面成长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相似文献   

9.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模式应是政府主导下的社会组织与政府合作共治。战后各国普遍立法保障结社权,然而我国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制度建设严重滞后,很不完善。要以宪法结社权为统帅,加快制定统一的结社法及相关配套法规,构建社会主义结社法律体系,以充分保障结社权,并加以必要的限制,从而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造良好的法制条件。  相似文献   

10.
中国NGO发展的独特历史背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学者赛拉蒙提出 ,过去 2 0年里世界上发生了一场全球性的“结社革命” ,其主要标志是在世界各国涌现出一大批民间非营利组织、非政府组织 ,其对 2 0世纪晚期的意义 ,也许如同民族国家的兴起对于 1 9世纪晚期的意义一样重大。这股浪潮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和影响了转型时期的中国。但更重要的是 ,自 1 978年实行改革以来 ,整个社会已经并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化 ,从而为中国NGO的出现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据统计 ,到 1 998年底 ,中国的NGO大约已有 87万个。本文从对西方国家的NGO发展的简单分析入手 ,以对比的视角揭示出当代中国NGO…  相似文献   

11.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模式应是政府主导下的社会组织与政府合作共治。战后各国普遍立法保障结社权,然而我国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制度建设严重滞后,很不完善。要以宪法结社权为统帅,加快制定统一的结社法及相关配套法规,构建社会主义结社法律体系,以充分保障结社权,并加以必要的限制,从而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造良好的法制条件。  相似文献   

12.
邓子恢是农民的儿子,1896年8月17日,出生于离龙岩县城10多华里的泉井村。年轻时他曾东渡日本留学。回国后结社办刊传播新思想。严格地说,他是农民家庭出身的知识分子。邓子恢领导了著名的龙岩后田暴动,担任过第一任闽西苏维埃政府主席,坚持了艰苦卓绝的闽西三年游击战争。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邓子恢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直至在解放后担任了国务院副总理和全国政协副主席。邓子恢是一  相似文献   

13.
芦笛 《党史博采》2002,(10):29-32
在毛泽东麾下的开国将帅中,许世友无疑是最具传奇色彩的一位。有关他的传说曾在中国民间广泛传播,为许多人所熟知。尤其是他与毛泽东之间的革命情谊和动人故事,更被人们津津乐道。在  相似文献   

14.
地处豫西的汝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里不仅有闻名天下的瑰宝汝瓷,更是曲剧的发源地。曲剧是河南第二大剧种,也是我国著名的地方戏种。其唱腔淳朴自然,韵味醇厚,富有田园情趣。《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对“河南曲剧”条目的释文是:“由坐班清唱的河南鼓子曲中杂牌小调与民间歌舞踩高跷相结合,于1926年经临汝县农民‘同乐社’搬上舞台,发展为戏曲剧种……”曲剧的发展演变分为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5.
吴海广 《学习月刊》2010,(14):22-23
中国民间美术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美术具有文化艺术价值和实用两大基本价值。说它有文化艺术价值.主要指艺术欣赏和文化传承而言;说它有实用价值,是因为涵盖了经济、市场、产业,乃至就业和旅游的价值内容。相对于汉民族而言,我国少数民族的民间美术属于民族民间美术或少数民族民间美术。  相似文献   

16.
一、四川省阿坝藏羌自治州的部分民俗及民间艺术形式1.羌族的部分民俗及民间艺术形式羌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历史上,古羌人的足迹曾遍布中国大地上的16个省区,有过三千多年的王族时期,已故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曾说“:羌族是一个外向输血的民族,许多民族都流着羌族的血液……"。经过历史的演化,一部分融入到了汉族中,有的演变成藏、彝、白、纳西等族,还有一部分顽强地沿袭古老的生活方式到了今天,这就是今天生活在四川境内岷江上游河谷地带的当代羌族群落。  相似文献   

17.
季桢 《奋斗》2001,(5):54-54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曾向全国播发了王德民所收藏的中国五六十年代的粮票、油票、布票等“票证”专题。他的《中国东北地区早期火花》收藏专题,曾参加了《国际火花、烟标展览》,并获得了好评。他的《新中国建国初期连环画》收藏专题,不仅入选“黑龙江省首届民间收藏连环画展”,且被收入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连环画精品收藏图鉴》。他收藏的哈尔滨索菲亚教堂的老图片,  相似文献   

18.
扛锄是农民,登台是演员。地处豫西南的小县宝丰,竟有近千个魔术、歌舞、武术等民间演出团体,5万多从业艺人占到了全国民间艺人的一半,其大篷车队到过大江南北不计其数的城镇乡村,足迹遍布除台湾之外的所有省区市。宝丰独特的文化景观是如何形成的?对农村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9.
重庆电视台原台长李晓枫曾获"中国十大创新英才奖",并获得各类闪光头衔,成为名副其实的明星电视台长。在主持电视台"制播分离"的改革中,李晓枫成为民间资本的追逐对象,他借机敛财1400余万元……  相似文献   

20.
"传统并不是一尊不动的石像,而是生命洋溢的,有如一道洪流,离开它的源头愈远,它就膨胀得愈大。"这是黑格尔《哲学史演讲录》导言中的一段话,或许它能形象地表明当代新儒学的发展走势。儒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曾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演变产生过长久而深刻的影响,成为"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支配着民族的认识、思维和社会行为。它不仅支配着统治者文化心理结构、情感态度、观念意识和价值体系,而且成为庶民百姓的价值信仰中心,浸透到他们的理想与民间习俗之中,影响着整个民族的生存选择和实践精神。由于传统与小农社会扭结在一起,因此它如同华夏不死的"精灵"在近、现代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如盘涡倒卷的旋流,时隐时现,它不仅没能孕育出近代的工业文明,而且成为中国迈出中世纪,走出死胡同,奔向现代化的精神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