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刘敏 《八桂侨刊》2010,(1):16-21
虽然从明朝就推行"海禁",但仍禁而不绝,因其数量极少,统治者对此也疏于查验。大规模的华工出洋始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为自己打开了劳动力供应的大门,在沿海通商口岸肆意掠卖华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在帝国主义的逼迫下,清政府只得签订条约,以约法的形式正式将外国人在华招工出洋合法化,华工出洋的程序得以进一步完善。本文拟从清政府对华工出洋所持的态度及所实施的政策出发,对各个历史阶段的华工出洋的程序逐一描述,从而厘清华工出洋从无序逐渐走向合法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1904~1906年,根据中英签订的《保工章程》,清政府向南非输出劳工6.3万余人,为南非的经济复苏带来了新的希望。但也为南非社会造成一定的混乱。华工问题一度成为南非、英国媒体的关注热点,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各个政党相互倾轧的砝码。文章将华工问题置于20世纪初英国和南非关系变化这个大背景下,阐述华工为南非经济所做的贡献,对华工在南非的艰辛劳动给予充分的肯定;还通过当时媒体报道再现了华工在南非所遭受的非人待遇,从广度和深度上探析华工为何成为南非和英国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以及华工为南非自治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王亚生  刘劲松 《前沿》2012,(18):149-152
梁启超对美国禁华问题的看法从最初建议加强对华工的文化教育,到指出华工在美国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最后提出经济手段解决美国禁华的可行性.梁启超对华人华侨历史的研究包括华人移民美国以及美国排华史,以及南洋华侨史;他还对美洲华侨华人组织的特点及所反映的中国人的政治缺点进行了分析.梁启超肯定了华人华侨对所在地经济发展的贡献,调查了当时华人华侨的职业状况收入水平,对华人华侨的商业能力做出了评价.  相似文献   

4.
丁龙,一个普通的美国华工,山东人,文盲。他于清末到美国打工,在他去世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设立了以丁龙命名的讲座,是全美第一个设立专讲中国文化的讲座。  相似文献   

5.
张之洞创办近代湖北警察后即开始举办目前有文献可考的最早的地方官派警察留学教育。张之洞对湖北警察留日学生从遴选、教育、管理、工作分配等方面处处予以优待并施加影响,以期警政的推广能挽救清政府危难的时局。然而事与愿违,湖北所培养的警察甚至成了清政府的掘墓人。这既体现了湖北警察兼具传统与现代的特征,又诠释了湖北警察保守与革命的双重特性。  相似文献   

6.
<正>张之洞(1837-1909),直隶南皮人,字孝达,号香涛,中年以后自号壶公,又号无竞居士,晚年则号抱冰老人。他举咸丰壬子乡试第一、周治癸亥一甲第三进士及第,其后抚晋督粤,二权两江,三督湖广。光绪三十三年(1907)七月,受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等职,宣统元年(1909)死后谥文襄,追赠太保,入祀贤良祠。张之洞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人物之一,他是晚清实行“洋务运动”和“新政”的地方实力派大员。在清廷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实行“新政”后,翌年张之洞创办近代湖北警察,正如他在给张彪的信件中所说的“须知警察为推广新政之根基,责任所关,极为重要。”由此可见,张之洞希望警政的推广运用,能给“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晚清政府打下一剂“强心针”。  相似文献   

7.
<正>丁龙,一个普通的美国华工,山东人,文盲。他于清末到美国打工,在他去世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设立了以丁龙命名的讲座,是全美第一个设立专讲中国文化的讲座。  相似文献   

8.
风文 《中国减灾》2008,(3):42-43
很多人只知道张之洞是我国近代工业先驱,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在减灾方面亦很有成就。作为一代名臣,张之洞对民情尤其是减灾工作一直相当重视。在张之洞督鄂期间,他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汉口的水患问题。修建了后人称之为“张公堤”的堤坝。千百年来,这些都一直被当地人传为佳话。  相似文献   

9.
南通博物苑位于南通城东南濠河之滨,由我国近代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于1905年创办,是中国人创办的第一座博物馆,比故宫博物院还要早20年。这是中国人自办的、具有完整现代意义的第一个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博物馆。1903年,张謇东渡日本考察,对日本的博物馆发生了很大的兴趣。1905年,正当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兴办学堂之时,他分别上书洋务派重臣张之洞和新成立的学部,建议在北京创设合图书、博物二馆为一体的帝室博览馆,并进而逐步推广到全国各地。但是,他的建议未被清政府采纳。在设立国家博物馆的倡议迟迟得不到回应的情况下,19…  相似文献   

10.
金晶 《八桂侨刊》2011,(1):70-73
晚清洋务派当政期间,大量华工出洋谋生,由此而产生的关于华工的中外交涉屡见不鲜。在国内,中外交涉集中体现在华工出洋是否合法以及如何处理华工在异国遭受不平等待遇两个问题上。其中,刘坤一在处理美商同孚洋行替秘鲁拐招华工案中,坚持保护华工的基本立场,极力要求消除出洋弊端,解决虐待海外华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近一个时期,看了很多有关张之洞的资料。看着看着,就被张之洞这个人迷住了。这里且不谈他的经世之学、济国之功,单说他为官从政之职业精神、职业操守,就很值得我们今天大大小小的官员学习。敢做大事,敢为人先。《清史稿·张之洞列传》说张之洞"莅官所至,  相似文献   

12.
《长江论坛》2007,(2):F0002-F0002
武汉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她的前身是在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的基础上,历经传承演变,1928年正式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  相似文献   

13.
张之洞曾任两广总督,其间,香港华商在中法战争中向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法军情报,协助他筹措巨额军费,对中国取得最后胜利发挥了特殊贡献。香港华商还踊跃捐款、捐物救济广东水灾,启发张之洞发展近代采矿业。为感谢香港华商对赈灾的贡献,张之洞还奏请光绪皇帝赏赐匾额给香港东华医院。  相似文献   

14.
严锴 《学习与实践》2012,(5):134-140
晚清时期湖北工业化起步比上海晚了将近30年,但发展势头却很快赶上上海。这与张之洞个人的作用密切相关。张之洞在湖北的任期长,使他的施政比较稳定;他的"中体西用"思想和振兴实业"以塞漏卮"的主张,使他的政策具有现代性;他罗致中外各方面人才到其幕府中效力,使他的事业具有人才优势。张之洞的督鄂,也使得当时的湖北于中部地区迅速崛起,武汉亦成为华中腹地的重要工业基地。  相似文献   

15.
梁盼 《人民论坛》2012,(28):78-80
在张之洞看来,不管是他所认识的日本,还是他所呕心沥血、殚精竭虑的中国,专制有理,反专制的造反、革命和全盘西化,就是大逆不道近代以来,中国积弱,国门洞开之后,面向全世界寻找老师,便势在必行。我们先后学过英国、德国、美国、日本、苏联等国。日  相似文献   

16.
梁纪锋 《现代领导》2011,(12):40-41
从正五品的左春坊左庶子.升为从四品的翰林院侍读学士,其实是正常升迁.并不是破格提拔,没有体现慈禧对张之洞有多么倚重,张之洞似乎有些失望。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慈禧觉得张之洞是一介书生,他没有做大官和做大事的经历。  相似文献   

17.
黄俊棚 《求索》2012,(4):115-117
作为清末洋务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张之洞不仅在实业救国方面卓有成就,在教育救国方面也做出过重要贡献。张之洞从小接受儒家教育,深受儒家熏陶,这对于他日后教育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处于近代社会背景下的张之洞,其所作所为无不以保国保种为目的,并为此提出了兴办教育、留学教育、拟定学制等教育兴国的学术主张。张之洞对于发展教育的所有主张,其落脚点都在追求效率之上。从现实角度看,张之洞做出教育效率优先的主张是需要胆识和勇气的,这种见识和勇气正是张之洞在多年的儒家文化熏陶和浸润之下形成和树立起来的,符合张之洞本人的儒家情怀,更契合近代中国的历史现实。  相似文献   

18.
由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武汉市社会科学院、武汉市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发起并组织的“张之洞与武汉早期现代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近期在湖北省武汉市举行,来自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和中国内地的70多位专家、学者及相关人士出席了这次盛会并提交了约40篇论文。大会围绕着“张之洞与武汉早期现代化”这一主题,从多角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下面就这次讨论会中涉及的几个主要问题综述如下:一、张之洞与中国、武汉近代化的关系张之洞督鄂18年,在湖北兴办洋务,推行新政,对武汉乃至全国的近代化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次学术讨论会以“张…  相似文献   

19.
《世纪行》2017,(4)
<正>"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这是毛泽东对张之洞的评价。张之洞,字孝达,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他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影响深远,在近代实业、教育、军率、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张之洞一生的非凡生涯中,之所以能够赢得迅捷的发展,之所以能够获得史家的赞誉,不仅与他政绩卓著、倡导新学、兴办洋务有关,更因  相似文献   

20.
晚清甲午战败之后,部分湘绅从封闭自固转而自变图强。学习西艺,兴办洋务成为自变图强的重要途径,其中粤汉铁路就是湘绅致力求成的一项重要事务。湘绅积极参与铁路事务,努力使铁路线定为经湘而不是经赣;通过赎路活动,取得了经办铁路公司的机会;公司却弊端重重,陷入困境,给张之洞增添了再次兴借外债的理由。湘绅率先起来反对清政府商借外债的行为以及铁路国有政策,引发了动摇清政府统治的保路运动。湘绅争求铁路权利和与清政府的复杂互动是这贯串一系列事件的线索,体现出了湘绅在推动晚清这一变局中的作用,也反映了湘绅因应局势所作的艰难调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