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略论英语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大学生的文化身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中国的新型文化背景下,传统文化格局逐渐解体,西方文化价值不断渗透,传统认知体系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不少当代青年人的国家、民族身份认同感发生变化,某些传统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在悄然变化,游离于中西文化的夹缝当中.要重塑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文化身份,应加强汉语语言文化的学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进中国英语教学. 相似文献
2.
周莹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6):96-99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冲突的根源在于差异性社会,这是由我国的现实状况所决定的.当前,全球化、市场化、现代化带来了三种不同的文化冲突.全球化引发了本国与他国间的文化冲突,市场化引发了由利益差别带来的文化矛盾,中国社会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也引发了新的文化冲突.因而,在差异性社会语境的研究下,我们要化解文化冲突必须要依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动以及新的文化统一战线的建立. 相似文献
3.
文化冲突与建设先进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而凤 《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5(2):79-82
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 ,它必然促进世界各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交往 ,因此不同文化之间冲突也同样不可避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中国的文化建设必须以民族文化为支撑点 ,同时适应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 ,才能建设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4.
隋思喜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7,8(4):22-32
全球化成为描述我们这个时代生存环境的重要术语,也成为中国发展现代性的“场域”,思考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道路离不开“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全球化本质上是“现代性”的全球扩张,现代性是文明面对现代化时的一种态度,是个人—群体应对现代化发展的一种文化心性结构,所以中国的发展要建构中国的现代性,呼唤文化认同的重构。全球化时代创造了一个差异相遇的场域,需要在文化对话中寻求文化认同的重构。 相似文献
5.
钟雅琴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0,(3):48-53
传统文艺社会学以一种一元论的价值观将社会文化结构想象为同质性的文化整体,而当下中国文化现实的复杂性与破碎性却强烈地昭示着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文化公民身份理论正是基于对文化多样性的观察,要求承认共同体内部成员文化身份的差异,推动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近年来中国网络社会的崛起大大拓展了公众表达文化诉求所需的公共空间,对于中国文化公民身份的建构有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语境中的跨文化交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隋岩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1,(3):38-42
当代跨文化交流发展的历史 ,也正是文化趋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文化全球化”是在全球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转型和科技迅猛发展的历史语境下文化交流发展的新趋势 ,是跨文化交流的当代表征。在交流与融合促进了发展的同时 ,文化渗透作为后冷战时期的一种新动向 ,也显现在文化全球化之中。后殖民主义则以一种批判的态度对此进行着冷静的反省。 相似文献
7.
现代大学制度是人们对理想大学发展模式的一种制度设计。大学在其建构组织和规范运行中所表现出来的行政文化与学术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公益文化与非公益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应然文化与实然文化、集权文化与分权文化等的矛盾冲突,不时困扰着现代大学制度建构的进程和质量。理性应对现代大学制度建构中的文化冲突,走出大学制度的文化困境,是实现现代大学制度科学化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罗锋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5,3(5):68-70
外来文化的输入对中国民族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然而,不同文化间的冲撞与交触往往需要经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尤其是面对强势文化的挑战,我们必须以正确的文化心态和我国民族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积极吸纳外来的先进文化,同时在文化选择模式上,妥善处理全球化与本土化、学习与创新的关系,积极参与各国文化间的交流与竞争,真正体现中国文化的先进性和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9.
贾英健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0,(4):48-54
中国现代化说到底是文化的现代化,中国现代化蕴含着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域的文化矛盾.这种文化矛盾既表现为文化的冲突,也表现为文化的融合.究竟如何看待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矛盾,这涉及到观视这一问题的方法论.从方法论上分析这一矛盾,应从现实文化向目标文化的文化转型、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的辩证关系、一元文化与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对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异化的反思等方面看待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 相似文献
10.
贾英健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6,19(3):20-28
从文化的角度看,经济全球化无疑带来了文化意义上的全球化。文化全球化虽然从表面上具有文化趋同的趋势,但是,它并不能由此带来文化上的同质化或西方化。相反,文化全球化恰恰是建立在文化多样性这一前提基础之上的。这表明,文化全球化内蕴着由多样文化共生并存而引发的矛盾冲突,而从文化冲突走向文化整合则构成了文化全球化的逻辑旨归。 相似文献
11.
贺程 《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12,(2):15-18,31
在全球化的传播语境中,如何维系本国与本民族的文化认同,从而达到一种文化和谐状态是攸关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问题。中国当下的文化认同,存在着多民族文化认同与传统文化认同的双重危机。必须高度重视民族文化认同问题,把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作为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根本途径;必须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性相统一,在重新审视现代生活中传统文化元素意义的同时,通过具有创新精神的大众传媒以正确的方式将传统文化传递给受众。 相似文献
12.
张烁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6,(3):108-112
本期主题涉及宪法哲学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宪法学追求科学品格的展开,宪法学的研究方向呈现出多样化的倾向,宪法哲学就是其中的命题之一。不过,尽管有学者提出了宪法哲学的命题,并已有相关研究,但是依然问题重重。本期编发的五篇文章主要围绕宪法哲学成立的可能性、宪法哲学的命题、英美宪法哲学和传统中国哲学思想对宪法知识的影响等展开论述。关于宪法哲学成立的可能性,前四篇论文承认了宪法哲学成立的正当性,但是角度各不相同,观点各异。关于宪法哲学的命题,有的提出以人为本是当代中国宪法哲学的命题,有的认为基督伦理和自然法理论是宪法哲学的精神资源,有的则认为宪法哲学包含宪法的政治哲学和认识论哲学。至于传统中国哲学思想对西方宪法知识的影响,虽然已有学者进行了研究,但是如何深入到具体的个案,最后一篇论文作了一点探索。其实,宪法知识在近代中国的命运与其说是哲学问题,不如说是文化问题。希望本组论文能够引起学界的广泛探讨。 相似文献
13.
Markus Sharaput 《Canadian public administration. Administration publique du Canada》2016,59(4):580-597
Context matters when understanding evaluation. This case study illustrates how the internal dynamics of the Fede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itiative for Northern Ontario (FedNor) since 2008 were affected by evaluation priorities. Recent changes meant evaluation of FedNor programs focused on indicators of short‐term growth. This prompted a range of adaptive responses by actors within FedNor concerned with securing its developmental mandate, while meeting the requirements of evaluation. 相似文献
14.
谭诚训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26(2):109-115
传者与受者的文化差异产生传播的意义,文化意识也需要在这种差异中构建和保持。在文化质差中,传者需要保持明确的主流文化意识;在文化位差中,传者需要树立一定的精英文化意识;在文化时差中,传者则需要具备较强的大众文化意识。传受双方如果不存在任何文化差异,那么传者的文化意识也可以淡化乃至取消。 相似文献
15.
文化全球化主要是指超越本土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观念。当今国际关系日益受到更为繁多、更为复杂的权力体系的作用和影响,文化作为其中一部分也正在成为国际关系中继安全贸易之后另一个重要的概念。 相似文献
16.
关于文化安全与文化主权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传统的国家安全观发生了变化,文化安全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要从根本上维护国家的文化主权,保障国家的文化安全,必须树立新的文化安全观,保持文化的先进性,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用新的方式维护文化主权。 相似文献
17.
Malcolm G. Taylor 《Canadian public administration. Administration publique du Canada》1972,15(2):211-250
Abstract. The introduction of a government program of the magnitude of health insurance presents the policy analyst with a case study that is closer to Lind-blom's innovative ‘ideal type’ than to the ‘incremental’ policy type. This paper, based on part of a larger work, examines the Quebec decisions to implement a medicare plan in 1970 by analysing the action imperatives, constraints, uncertainties, inputs, outputs, and outcomes of the policy. The Quebec case presents special issues of policy and strategy resulting from Quebec's unique federal relationship, the unusual power of organized consumer groups, the split in the ranks of the profession, and the diflicult negotiations with the specialists resulting in their going on strike. The coincidence of this contestation with the Octaber kidnapping crisis resulted in the first back-to-work legislation applying to individual members of a profession in Canada. Sommaire. Le lancement d'un programme gouvernemental de l'envergure de l'assurance maladie présente à l'analyste un cas d'espèce qui resemble plus au « modèle idéal « inédit de Lindblom qu'aux politiques «à caractère graduel ». Dans cette communication, qui s'appuie sur un ouvrage plus vaste, l'auteur examine les décisions du Québec pour mettre en vigueur une assurance maladie en 1970, en analysant les impératifs, les limitations, les incertitudes, les tenants, les aboutissants et les conséquences de sa politique dans ce domaine. Le cas de Québec présente des questions politiques et stratégiques particulières éant donné les rapports du Québec avec le fédéral, le pouvoir exceptionnel des groupes de consommateurs, le désaccord au sein de la profession médicale et les négociations difficiles avec les spécialistes à la suite de leur grève. La simultanéité de cette contestation avec la crise d'octobre eut pour résultat l'adoption, pour la première fois au Canada, d'une législation ordonnant le retour au travail d'individus membres d'une profession libérale. 相似文献
18.
19.
Ken Langhom Bob Hinings 《Canadian public administration. Administration publique du Canada》1987,30(4):550-565
Abstract: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introduction and operation of integrated resource planning management in the Department of Energy and Natural Resources, Government of Alberta, during the period 1976-86. In government planning, systems are introduced to increase task interdependencies, create common purposes and establish performance monitoring. Such a system forces the organizational units concerned to confront their differences. This is because planning systems change task interdependence from pooled to reciprocal. This change means tha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organizational units in terms of values, status, organizational processes and power are brought into the open. As a result conflict occurs, not so much because planning in uSis context represented an organizational change, but because reciprocal interdependence is inherently conflictual. This case shows that the planning systems are about both policy-making and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processes. Changes in ways of making policy are changes in organizational operation. Outcomes such as incrementalism and political behaviour are derived from the pre-existing pattern of organizational differentiation and the way in which an innovative technical system, in this case integrated resource planning, interacts with that differentiation by changing task interdependence between resource agencies. Sommaire: Cet article traite de la mise sur pied et du mode de fonctionnement d'un service intégré de planification des ressources au ministére de l'Énergie et des Res-sources naturelles de l'Alberta entre 1976-86. Les gouvernements conçoivent des systémes de planification pour accroître l'interdépendance des tâches, fixer des objec-tifs communs et surveiller le rendement. Un systéme de ce genre fait ressortir les divergences qui existent entre les unités organisationnelles car l'interdépendance des tâches y est réciproque au lieu d'y être collective. Ceci met en lumiére les différences qui opposent les unités organisationnelles sur le plan de leurs valeurs, de leur statut, de leurs procédés organisationnels et de leurs pouvoirs. Il en découle un conflit, non pas tant parce que dans ce contexte la planification représente un changement organisational, mais parce que l'interdépendance réciproque est conflictuelle par essence. L'étude démontre que les systémes de planification touchent à la fois l'élaboration des politiques, la structure et les procécdés organisationnels. Modifier la façon d'élaborer les politiques débouche sur un changement du fonctionnement organisationnel. La comportimentation et le comportement politique qui en résultent proviennent du modéle organisationnel pré-existant, des divergences qu'il comporte et de la maniére dont un systéme technique novateur, en l'occurrence la planification intégrée des ressources, répose sur ces divergences pour modifier l'interdépendance des tâches entre les organismes ressources. 相似文献
20.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改革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梅 《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9,(3):79-81
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发展最快的朝阳产业之一,已成为西方许多国家的经济支柱产业.我国的文化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影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专业人才的缺乏.为了培养合格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必须进行改革:应明确培养目标,确定专业方向;建立合理的专业教学体系;科学规划专业教材;培养专业师资队伍;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