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据2月29日的澎湃新闻报道,进入2016年,国家不断发布各种相关政策,加快钢铁、煤炭等行业去产能。在化解过剩产能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人员安置问题。在2月2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表示,钢铁和煤炭两个行业化解产能过剩大约共涉及180万职工的分流安置。有经济学者分析称,在1998年的去产能行动中,多是买断员工工龄、直接下岗的方式,对政府财力和社会稳定造成了极大的压  相似文献   

2.
《实践》2016,(4):35
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去产能,按照中央对化解产能过剩提出的要求,国家发改委将采取五个方面的措施,坚定不移地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第一,继续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加强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严禁建设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按照"四个一批",就是按照"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途径,加快化解产能过剩。要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长效机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3.
《求是》2015,(8)
<正>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遭遇外需锐减和内需不振的双重压力,一些行业出现了产能过剩。面向经济发展新常态,要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目标,前提是要打好化解产能过剩的攻坚战。综合各方面因素,有效解决产能过剩问题,需要长短结合综合施策,短期以化解和治理为主,长期重在健全防范机制。一产能过剩是指一国制造部门因产能利用率偏低而引起的产品价格大幅回落、企业普遍亏损、短期难以调整的一种经济现象。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4.
当前,辽宁重化工产业普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特别是煤炭行业的困难和问题尤为突出,已经影响到企业生存和职工就业稳定。目前看来,整个煤炭行业的下行仍未见底,市场低迷短期内难以回暖。"十三五"时期,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辽宁煤炭行业如何实现转型发展?这不仅需要政府多措并举,采取财税、金融等多方政策支持,还需要煤炭企业主动加强经营管理,推进结构调整,实现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5.
国事     
正"十三五"期间城镇新增就业5000万人以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日前印发。根据规划纲要,"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000万人以上,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做好化解过剩产能中职工安置工作,统筹做好各类  相似文献   

6.
图说经济     
《党的建设》2014,(6):36-36
近七成企业认为化解产能过剩需3年以上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3545家企业的一项调查显示。67.7%的企业认为,要消化目前的过剩产能,需要“3年以上”的时间,其中认为需要“5年及以上”的企业占到22.7%。这意味着化解产能过剩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7.
结构性产能过剩是我国产业发展尤其是新兴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通常表现为低端产品产能过剩、高端产品产能不足以及由低端产能向高端产能转化渠道不畅三个层面。我国海洋装备制造、海洋风电、海水淡化、海洋生物医药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其成因包括转型时期的体制性因素、政府在行业监管和信息发布领域"缺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以及经济周期波动引发的行业需求大幅下降等。对此,要从深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行业信息统计和发布制度、完善行业准入和退出机制以及加强创新能力建设等方面寻求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8.
正放眼全球,产能过剩是世界经济运行中面临的主要矛盾之一。纵观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史,产能过剩和经济的周期波动总是如影随形。最大限度地降低产能过剩对社会就业、企业效益等方面所造成的损失,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和采取产业政策的重要目标。技术创新、扩大对外投资、给企业灵活"瘦身"等种种方法说明,解决这一问题应因势利导,不能简单禁止生产要素继续流向过剩产业。  相似文献   

9.
正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记者会上,李克强总理回答记者问及化解过剩产能过程中会不会出现下岗潮时强调:"要推进去产能,必须做到过剩产能要‘去’,但大量职工的饭碗不能丢,而且争取让他们拿上新饭碗。对于一时还不能够做到的,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有能力进行妥善安置。"他指  相似文献   

10.
"现在的生活我很满足."家住德阳市旌阳区柳沙村的村民郑大爷,从四川德钢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提前退休后,在一小区当起了保安,闲暇时买买菜,带带孙,小日子过得十分惬意. 郑大爷的小日子还得从去年德钢主动申请化解过剩产能,全部退出钢铁生产行业说起.当时,2046名职工安置问题成了德钢去产能能否成功推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中国债务风险是否可控以及如何化解成为目前研究的关注所在。分经济部门来看,各经济部门的债务水平差异显著,企业债务与地方政府债务是当前债务风险的重要隐患。借鉴我国历史上债务问题的化解路径以及结合当前供给侧改革的方向,可以发现化解企业部门债务风险重在推行供给侧改革,即消化过剩产能、适时采取债务重组,化解地方政府债务应着力防控流动性风险和债务增量再堆积风险。  相似文献   

12.
《理论导报》2016,(1):62-63
当前,我国在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一是市场环境有失公平,政府干预过多。二是产业集中度低,退出渠道不畅通。三是创新能力参差不齐,科技支撑体系不足。要深刻认识产能过剩的严峻形势,尽快建立解决产能过剩的长效机制。为此建议:1.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建立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长效机制。2.鼓励引导企业兼并重组。  相似文献   

13.
正去年以来,辽阳县采取多种措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全县"三去一降一补"取得了实质性成效,尤其是在工业领域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带动全县工业经济走上提质增效发展之路。大力淘汰钢铁行业落后产能辽阳县是传统冶金大县,长期以来依托省内鞍钢、本钢等大型钢铁企业,形成了以小轧钢为主的大量中小型钢铁企业,这种高污染、高耗能、粗放型、低技术含量的行业正是供给侧改革化解过剩产能的重点。今年6月,辽阳县在深度摸排全县钢铁行业相关企业和产能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实施方案》,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指导目录的要  相似文献   

14.
正现在许多人认为去库存只是指房地产领域,但我的理解是:房地产是小库存,而过剩产能才是大库存。去掉这两个库存与降低企业成本、化解金融风险密切相关。去除过剩产能一定是去除落后产能,但又要防止去除过剩产能过程中,物价被严重拉高。更重要的是,去除过剩产能过程中,必须以提高产业集中度为核心抓手,形  相似文献   

15.
周丽莎 《先锋队》2016,(5):17-18
对于国有企业而言,供给侧改革需要通过化解过剩产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规模经济和技术创新等方面予以落实……供给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对于国有企业而言,供给侧改革需要通过化解过剩产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规模经济和技术创新等方面予以落实。第一,有效化解过剩产能。中国经济逐步进入  相似文献   

16.
正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记者会上,李克强总理回答记者问及化解过剩产能过程中会不会出现下岗潮时强调:"要推进去产能,必须做到过剩产能要‘去’,但大量职工的饭碗不能丢,而且争取让他们拿上新饭碗。对于一时还不能够做到的,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有能力进行妥善安置。"他指出:"中国会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改革和发展是不矛盾的,我们恰恰可以通过结构性改革来  相似文献   

17.
东北经济下滑的主要问题在工业结构重型化,一些领域的产能出现明显过剩,如何化解这些过剩产能成为当前影响振兴的一个瓶颈.本文通过调查阐述了辽宁省产能过剩现状,着重分析了表层、中层和深层的原因,并从深化改革、强化市场主体和保障改善民生三方面提出了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逐渐乏力,部分行业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主权债务与私人债务水平不断攀升,我国进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阶段。本文对需求与供给管理的历史演变,我国供给侧改革的背景,美日两国化解过剩产能的经验分析等方面作一番梳理,最后对我省适应"新常态",做好供给侧改革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9.
正第一,在减产能方面切实加大力度,取得实质性进展。工业企业盈利负增长已经持续一年多时间,其主要原因就是产能过剩,特别是钢铁、铁矿石、煤炭、石油、石化等重化工业部门,产能过剩严重。破解这一局面的关键,就是对严重过剩行业在削减产能方面要有实质性操作。第二,进一步放宽准入,加快行政性垄断行业改革。从稳增长、提效率来讲,不仅是要"放小",可能更具有实际意义的还要"放大",也就是在行政性垄断问题比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加大,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中无法回避的重大理论和时代课题。根据马克思货币职能理论,由货币流通手段职能所引发的生产相对过剩在我国经济中具体表现为实体经济结构性产能过剩,进而导致由货币支付手段职能所引发的货币信用风险在我国经济中具体表现为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债务风险以及房地产泡沫风险。鉴于此,必须要在坚持防控金融风险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防范和化解两类金融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