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个社会的经济动力和政治动力 ,归根结底都是来自人民的积极性。而人民积极性的基础就是利益 ,即需要的满足。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需要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振兴中华 ,中共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坚持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并根据时代特征的变化 ,不断加强利益整合 ,做出了成绩。一、“一国两制”满足中华民族的最大利益需要 ,为祖国统一开辟出广阔的空间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 ,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因此 ,利益整合最重要的是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近代中国经历了长达三个世纪…  相似文献   

2.
人民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的生命,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是民主政治建设的核心任务。利益是推动民主发展的根本动力,利益是需要得到满足,民主是人民的统治,人民追求民主的动因,在根本上是为了通过拥有权力和权利来满足需要、实现利益,即人民利益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在发展中存在落实有差距、监督略微无力和权力腐败等阶段性问题,解决对策在于提高人民捍卫民主的积极性,降低人民捍卫民主的利益成本,提高人民捍卫民主的利益收益。  相似文献   

3.
一个社会的经济动力和政治动力,归根结底都是来自人民的积极性。而人民积极性的基础就是利益,即需要的满足。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振兴中华,中共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坚持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并根据时代特征的变化,不断加强利益整合,做出了成绩。  相似文献   

4.
人的利益首先起源于人的需要。当需要主体与需要对象之间存在矛盾时,需要就转化为利益。为人民服务,就是满足人民群众各方面的需要,就是要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利益。在当前,要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利益,就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关注“三最”问题,着力改善民生状况是一种具有浓厚时代气息和富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的崭新的执政理念与实践。  相似文献   

5.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构成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战略思想的核心内容,闪耀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光辉,饱含着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价值理念。"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实现人民愿望、满足人民需要、维护人民利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物质保障和前提条件。人民的现实需要和利益诉求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源泉。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合法权利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是检验全面从严治党成效的试金石。  相似文献   

6.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为当代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源泉.它体现了党、国家和人民利益的高度统一,从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学说.  相似文献   

7.
以人为本,就是指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以人为根本,以人为核心,以人为基础,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发展的终极价值目标。人本是通过人的需要来体现的。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要、权利需要、精神需要,就需要厚植民生基础,维护基本人权,重视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8.
从运行机理看,民主虽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却不可能像自然界的进化那样能够离开人的作用就能自然发展,而是需要特定的人有意识地来推动。民主动力对党内民主建设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动力强弱决定党内民主建设展开,动力质量左右党内民主建设走向,动力协调关乎党内民主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人之动力追求是涉及面广且非常复杂的一个命题,"需要"是人之动力追求的第一个维度,人首先是要满足自己的需要,人需要什么,就会有意识地去追求什么,没有需要就无从谈起人之动力追求。"利益"是人之动力追求的第二个维度,个人利益支配个人追求,国家利益支配国家追求。"环境"是人之动力追求的第三个维度,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的改变同主体选择的关系非常密切,环境作用于人,而人在改变自己的时候,也在影响着环境,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在实践的基础上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0.
“动力的动力”问题研究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历史发展“动力的动力”是唯物史观理论体系不容忽略的重大问题。二十多年来“动力的动力”问题的研究,尽管观点纷呈,但学术界对生产力发展有其内在矛盾,对人的需要与利益是生产力发展的最终动因基本达成共识。这一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把握当前人民内部利益关系的新特点,做到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人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提高党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的人民主体观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理论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具体地说,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群众是权力主体,必须在政治上实现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人民群众是利益主体,共产党人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切实地关心、解决人民群众的利益问题。毛泽东的人民主体观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正确理解以人为本的思想,对于更好地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历史前进的主体,不断满足人的各方面需要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新发展理念的人民性即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关键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原则。将新发展理念转化为人民的具体实践,归根结底在于作为实践主体的人的素质的提高。人的素质特别是创新素质的提高是创新发展的动力。人民主体性是人的综合素质的具体表现,是人民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自为性、选择性和创造性,其中,自主性是其实质性内容,创造性是其最高表现形式。人民主体性的充分发挥是实现创新发展的根本路径。创新引领发展实质上是通过人民的创造性劳动实现科学发展,它以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蕴含着以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一贯认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人民群众既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更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相似文献   

16.
实践文化建设中的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就是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文化利益出发谋文化发展、促文化发展;就是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就是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就是要让文化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相似文献   

17.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所大学真正的财富,不仅在于拥有有形的物质资源,从某种意义上说,更在于拥有无形的精神力量。这都是先贤圣哲对历史发展进程中推动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源源不竭的精神动力所作的精辟论述,也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不断进行改革创新、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18.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一个历史概念,在我国现阶段,或者说在科学发展观语景下的以人为本也就是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为本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所以,以人为本的最终目标就是最大限度的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需要。  相似文献   

19.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也就是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使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使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发展”是人类有意识追求的目标.人是发展的主体和动力,发展取决于人的素质,取决于人的价值观.因为人类的利益和目的是人类活动的杠杆,人不可能脱离自身的利益和目的而存在,人类社会也不可能离开人的利益和价值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