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世纪初,西方著名的学者马克斯·韦伯注意到了民族的传统文化与经济发展的联系,但他得出的结论是基督教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儒教则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这个时期正是清王朝腐朽没落、遭受西方肢裂的时期,所以韦伯就把中国的落后挨打算在了儒教的帐上,这就象“五四”运动时期有人主张“全盘西化”一样。一种传统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有自己不同的命运,这通常不是由人们主观决定的,而是取决于当时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它对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而社会经济的状况又决定着人们对它的取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称为亚洲“四小龙”的韩国、台湾、香港和新加坡以及日本这些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经济腾飞之后,世界又不得不以另外一种眼光和另一种态度来对待一向受人歧视的儒家文化,有的人甚至提出儒家文化将统治世界,儒家文化不仅促进现代经济发展,而且与现代经济是完全相适应的。这两种观点都有片面性。儒家文化与现代经济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怎样吸取儒家文化中的合理内核为现代经济服务,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本文试图作一分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推动的改革开放实践,不仅对于中国经济、政治的发展及 其内在结构的嬗变有着划时代的意义,而且对于中国文化的变革 与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取代“以阶 级斗争为纲”,象征着中国文化一场范式性的变革。这是一场真正 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文化结构嬗变,其精神实质即在于重新回到以 物质文化建设作为整个社会主义建设的根基的马克思主义立场, 重新开启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变革历程。正是物质文化与整个社 会结构的深刻变迁,奠定了中国文化发展不可逆转的现代化走向。  相似文献   

3.
文化是以观念为内核的人的精神生活状态,有其社会性、民族性、时代性,产生于一定的生产生活方式,可以形成传统,发展变迁。建党90年来,中国共产党引入马克思主义和世界进步文化,创造新文化,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当下中国文化建设应着眼于增强软实力和引导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弘扬传统文化,吸收世界进步文化,以进一步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  相似文献   

4.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在中国民主政治实践中开始艰难地向现代转型.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践相结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现代政治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建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扩大和发展了基层民主,实行依法治国,推进新型政治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5.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在中国民主政治实践中开始艰难地向现代转型。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践相结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现代政治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建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扩大和发展了基层民主,实行依法治国,推进新型政治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6.
构成西方现代性主要内涵的工具理性,促发了科学与技术的繁荣和昌盛。当前中国现代化最主要的也是最急需的就是科学与技术的大发展,这一点在文化层面上就表现为工具理性的缺失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必须工具理性化。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而马克思主义则是作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二者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进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要持有批判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从而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而马克思主义则是作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二者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进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要持有批判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从而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化作为一种追求着的目标,在其实现过程中总要处理着这样一些关系:一是历史传统与当代实践的关系;一是中华民族特色与世界时代文明的关系。在这背后,蕴含着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域的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一)在近代中国,基于旧民主主义所体现出来的现代化要...  相似文献   

10.
正确处理现代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罗归国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历史过程,反映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所经历的巨变。这一过程开始于西欧的18世纪末的工业革命,至今已有200年的历史。今天不少国家已达到现代化的成熟阶段,经过了机械现代化、国家的...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文化现代化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双向互动关系。一方面,中国文化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必要的思想文化准备;另一方面,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又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理论指导。二者之间的互动机制,是"五四"以来中国思想文化不断向前发展的基本逻辑和根本动因。在新时期,正确认识二者之间动态联系、交互渗透、彼此推进的关系,对推进我国文化建设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法律文化的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经历了近百年的艰辛历程,但是仍然没有真正实现。中国法律文化要实现真正的现代化,必须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培育市民社会和公民的法律信仰;正确处理法律文化本土化和国际化的关系;强化法制教育和普法宣传工作。  相似文献   

13.
夏云 《前线》2023,(3):29-33
中国式现代化的形成和拓展,既有广泛的现实基础,也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从坚持“以苏为鉴”,到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再到新时代明确的“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每一步探索都蕴含着深厚的底层文化逻辑。在新征程上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定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不断增强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认同,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魅力。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化的特殊性不仅仅在于中国文化不是宗教型文化却能够持续几千年,还在于它在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起到了类似于宗教所起的作用。中国文化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国文化的复兴绝不能走宗教化之路,或者借助中国文化自身的宗教作用而实现,因为这是与现代化的道路截然相反的。因此,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必须建立在经济现代化和政治现代化的基础上,与我们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同步进行,并与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步实现。  相似文献   

15.
中外文化交流和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这是两个密切联系的问题。中外文化交流是实现中国文化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而要实现中国文化现代化,就必须正确认识文化交流现象的一般规律,正确认识中外文化交流中我国民族文化发展的客观趋势。 (一) 文化交流是一种历史现象,自人类文明产生以来就已有之。只是到了现代社会,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人类历史走向世界化的趋势不断加强,国际文化交流更为频繁、更为深入,以致于任何民族都不能不以这种交流作为民族文化生存、发展  相似文献   

16.
韩民青 《理论学刊》2007,(8):96-101
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发展,要站在时代前列,面向现代化和新工业化,大力推进新科技革命、新教育革命、新价值观革命、新社会理论革命、新文学艺术革命、新传媒革命,积极为新产业革命和新体制革命服务;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全面提高,形成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建成发达的学习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形成先进的科学技术实力,形成有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和社会理论,形成富有时代气息和中国特色的文学艺术,建成世界文化强国。  相似文献   

17.
徐宗华 《学习论坛》2005,21(11):52-55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指中国进入文明社会到新中国成立的漫长历史时期内,在社会生活和政治实践中所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政治认识、政治情感、政治理论、政治价值观所构成的相对稳定的体系。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形成的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政治文化,是我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体。中国近代力图使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经历了“三代别、六阶段”,经历许多艰难曲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走上了一条探索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18.
([美 ]列文森著 ,郑大华 任菁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0年 5月第 1版 ,字数 310千字 ,定价 2 2 .0 0元。)当共产主义在中国兴起之际 ,儒教中国早已陷入瓦解之旅 ,且到了快被移入“历史”的份头。如何诠释儒教传统 ,骤然成了受五四反传统主义洗礼的共产主义者及其史学家检讨文化问题的理论课题。无论情感上的依凭 ,抑或理智上的祈求 ,儒教传统昔日尊荣般的复兴 ,已是一个无望的期待。然而 ,一直到列文森写此书止 ,掌控儒教传统历史价值的评判之尺 ,却始终是强势意识形态所必须争得的。一种具有民族渊源的现代思想 ,没有传统某种有益因…  相似文献   

19.
国内首次从领导科学视角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专题学术会议——中国传统文化与领导现代化学术研讨会,10月在辽宁省兴城市举行。这次学术活动是由中国领导科学学会筹委会、辽宁省领导科学学会等学术团体举办的。现将研讨会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关于“传统文化热”与我们的光荣使命 对于近年来兴起的“传统文化热”,与会同志认为,这不仅是由于我们伟大、独特、辉煌的文化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转轨与政府职能转换,行政文化的作用越来越突显出来。我们要结合行政文化的特点,从社会环境、行政管理内外两个方面具体分析行政文化现代化问题,不断加快我国行政的文化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