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陈蕊 《学理论》2010,(21):64-65
社会发展日益迅猛、形式逐渐复杂,立法技术也随之不断提高,法律原则在法典中的数量和地位逐步上升,在司法实践中的作用越发显著。法律原则作为法律的要旨与目的的凝练,其主要机能在于顾及具体案件,使法律适用更加灵活,更加适应社会发展,并且引进变迁中的伦理观念,指导法律解释和推理,补充法律漏洞,合理限定自由裁量权,使法律能与时俱进,从而进一步实践其规范功能。  相似文献   

2.
我们刚刚走过改革开放30年,30年来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充分地证明了解放思想的重要作用。当前,新任务和新问题仍在呼唤着思想解放。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更好地运用解放思想这个法宝,秉承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宝贵经验,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学术界、理论界乃至全社会继续思考和关注的重大课题。为了进一步深化对解放思想的认识,我们采访了黑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黑龙江大学教授衣俊卿。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存在着两种相反的倾向,一是一些法律规范被滥用,一是许多法律被闲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法律自身的缺陷,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是司法环境的不理想。在建设法治国家的过程中,法律本身固然需要不断完善,但更重要的是司法环境的改善。  相似文献   

4.
法律问题与事实问题的区分是司法裁判理论中的难题,中外在法律问题与事实问题的区分上有着不同的理念和制度。法官在事实和法律之中纠缠的困惑,反映出疑难案件裁判的困境和无奈。对区分问题的考察应结合刑事诉讼的性质进行,法官的自由裁量权是解决区分问题的合理出路。  相似文献   

5.
赵宇翔 《理论探索》2020,(6):120-128
是否善于通过法治手段解决争议性案件,是衡量司法治理现代化水平的关键指标。司法善治的实现,离不开法条背后实质意义的权衡取舍,决策型裁判由此应运而生。不同于传统三段论式裁判,决策型裁判以前瞻性、后果主义、利益衡量以及事实中心主义为特点,以假定结果、预测后果、评估权衡、确定方案为逻辑进路,倡导判决社会后果的可欲性与可接受性。但是,决策型裁判在决策主体、过程和思维上都存在异化变质的可能性,进而构成对法治的冲击甚至破坏。对决策型裁判的规范化续造,可从思维、过程、验证三个维度进行,选择可以统合法律效果、社会效果的概念作为制度优化的支点,将决策嵌置于法律制度与法律技术的运作框架之中,从而在方法上保证决策型裁判结论生成的理性、可控与可验证,避免司法工具化。  相似文献   

6.
刘阳 《学理论》2022,(11):94-9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司法裁判是当前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环节,法律论题学的方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司法裁判提供了理论支撑。法律论题学的论证思维、论证模式可以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观有机统一于司法裁判之中,增强裁判文书说理性,促使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辅相成。在融入路径上,要以问题思维为导向确定案件类型与争议焦点,并视12个价值观为具体的论题目录,通过价值提纯的方法拣选适合的价值依据,在满足价值定序的要求后,结合法教义学完成最终的裁判工作。  相似文献   

7.
法律原则的司法适用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治 《理论探索》2007,(5):146-149
法律原则是法律的基础性原理或真理,具有高度抽象性、普遍适用性、相对稳定性等特性。法律原则司法适用的深层原因包括内外两个方面:内部原因主要是指法律规则本身存在不确定性,外部原因则在于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法律原则司法适用是弥补法律漏洞或法律缺陷的重要手段,能有限规范法官的自由栽量权。我国司法实践中法律原则适用的特点是:案件性质上,运用法律原则大多限于民商事案件,刑事案件和行政案件较少;案件类型上,多为新类型案件和疑难复杂案件;具体方法上,主要有单独适用、与规则并用和直接体现在判决主文中。司法实践中法律原则适用包括规则模式和原则模式,适用中要符合穷尽法律规则、选择明文规定的法律原则、反映社会主流价值观和栽判文书说理充分等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8.
朱丽 《学理论》2012,(3):49-51
司法裁判可接受性的存在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在一定的特殊时期,其存在与发展有一定的必然性。司法裁判的威信与公信力需要借助裁判的可接受性来树立,这种制度虽然与现代法治理念有所冲突,但是在现阶段司法裁判可接受性是中国司法改革与发展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9.
非经典逻辑的起源问题也是从逻辑哲学的根本问题中派生而来的.自从经典逻辑创建时起,就不断有人提出要改进甚至是创新,而每一种认真修改的意图都意味着一种新逻辑的潜在可能性.当经典逻辑在应用或解释中不能恰当地再现直观上有效的非形式原型时,当社会生活和科学推理中产生新的实际需要时,逻辑学家们就面对着要求改造经典逻辑的压力从而可能采取各种可能对策,逻辑的划界问题已经成为对非经典逻辑的认识定位问题,而苏珊·哈克的逻辑可修正思想,对于法律论证理论的评价标准问题的研究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孙翱翔 《党政论坛》2012,(11):45-48
随着人们法治意识的日益增强,司法裁判越来越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现行的司法体制下,检察机关加强对法院刑事审判活动的监督,有着深厚的法理基础。但现行的刑事审判监督制度,存在着设计上的缺陷。为进一步加大刑事审判的监督力度,必须从监督的内容、责任、程序、途径等方面着手对其予以规范和完善。  相似文献   

12.
强化法律对可转换公司债券债权人利益的保护应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限制发行条件 ;二是实行债权人会议制度或者信托管理制度 ;三是规制转换风险。  相似文献   

13.
郝新宇 《学理论》2010,(7):66-67
黑尔认为,道德判断不仅具有规定性,而且还具有一种非常重要的逻辑属性,即可普遍化性。道德判断的这种可普遍化性是构成一个道德判断不可或缺的特性之一。本文主要阐述了黑尔从道德判断的逻辑基础、普遍主义的属性及其重要前提三个方面论证可普遍性,同时也提出一些疑问,最终得出结论,黑尔对于可普遍化性的论证是不成立的。  相似文献   

14.
何静 《理论探索》2012,(1):137-140
民意与司法之间的冲突,具体表现在犯罪认定和刑罚制裁两个层面。民意与司法之所以产生冲突,源于主体的专业能力不同、评价问题的方法与标准不同、主体的心理以及法律规范的抽象与滞后等因素。民意与司法的冲突对司法造成的影响是:削弱裁判的可接受性,贬损司法的权威,降低司法的效率。  相似文献   

15.
16.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基于可雇用性的教学改革引起了高校的重视。项目组通过跨校合作,针对《管理学原理》课程的特点,结合可雇佣性的要求,对《管理学原理》的教学在案例库设计、课堂讨论、考核方式以及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改革。  相似文献   

17.
杨俏 《行政与法制》2003,(9):22-22,19
“和为贵”历来是中国民间社会平息纠纷的心理圭臬,无论邻里、宗教抑或官方,和解总是人们乐于看到的争端解决方式。反映在我国民事诉讼制度中,“调解”及其适用就成为最重要和最为我们标榜的基本原则之一。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人们法治意识的日益增强,司法裁判越来越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一些普通的司法案件,比如许霆案、吴英案,由于法院的裁判结果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质疑,再加上媒体、舆论的积极介入,迅速演变成为重大的法治事件.由此产生了法律评价与社会评价之间的冲突,这一现象目前虽然并不十分严重,但其消极影响不可低估,不能不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9.
在司法活动日趋专业化的现况下,未曾受过专门法律训练的普通民众对司法裁判的参与却一直在多数国家中长期存在。当今各国由民众参与裁判的类型大致有三种:治安法官制度、陪审团制度、参审制度。民众参与裁判制度最根本的价值在于其本身是实现司法民主的重要方式之一,其司法民主理念主要蕴涵着民主参与价值与权力制衡价值两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1996年《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只是迈出了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第一步,在程序正义理念、恢复性司法观念和证据裁判主义等思潮的冲击下,刑事诉讼制度在最近的十几年里发生了一些重大的变化,并积蓄了进一步改革的动能。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刑事诉讼制度将朝着公正、民主、文明的方向继续前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