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的衰落是由于权力和金钱对公共领域的侵袭造成的,公共领域的衰弱,进而使大众传媒成为权力与商业侵蚀的对象,结果是大众文化被殖民化了。哈贝马斯对公共领域的研究突破了传统法兰克福学派局限于意识哲学范围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任岳鹏 《北方法学》2010,4(6):35-40
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一书的核心论题是要解决现代社会法律的合法性问题。哈贝马斯法律合法性思想继承并发展了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主要表现在:发展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强制与同意”论题;扬弃了法兰克福学派实证主义批判传统;重构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理性观。  相似文献   

3.
合理性是指对理性和理性主义的诉求,即理解与批判。哈贝马斯认为,合理性理论是通向社会批判理论的途径,这一主要思想集中在《交往行为理论》当中。哈贝马斯是在合理性问题上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对合理性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发展,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和发展了自己的社会理论。通过对哈贝马斯的合理性思想的分析既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合理性,也有利于探讨现时期社会如何和谐发展的条件和机制。  相似文献   

4.
自哈贝马斯提出公共领域概念以来,公共领域成为当今传播界重要的讨论议题,哈氏认为,公共领域应该是一个公共空间,拥有脱离国家控制与市场操纵的相对自主性,市民在此空间里可以自由表达意见,沟通意见,能形成民意或共识的社会生活领域,亦可以针对公共事务进行批评。当媒介技术发展进入信息社会以后,公共领域有了一个史无前例的扩大和延伸,它使哈氏的公共领域设想得以传承和实现。  相似文献   

5.
《政治学》一书是古希腊著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的代表作之一,其中包含了许多亚里士多德的政体理论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而"政体"的概念是亚里士多德政体理论思想的基础,研究亚里士多德的政体理论思想必须首先研究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一书中"政体"的概念。  相似文献   

6.
在详细回顾"公共领域"这一概念的起源、发展、特征等基础上,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对"互联网是否促成公共领域"这一问题的争论。研究认为,互联网的开放性、及时性、交互性、低成本和去中心化等特征有利于人们自由发言和自主讨论,但当前国内网络空间中依然存在的数字鸿沟、群体极化、网络暴力、娱乐肤浅等乱象并不符合哈贝马斯提出的"地位平等"、"理性商议"等构成"公共领域"的要件。文章指出,在将"公共领域"理论移植到中国时,需要考虑具体的国情和体制,机械照搬西方学者的理论要避免削足适履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观出发,提出了商谈式立法的概念,论证了立法审议过程中论辩的重要性;就我国立法审议程序中存在的问题,沿着哈贝马斯的理论脉络,讨论了我国公共领域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立法审议程序中的论辩难题;最后在厘清哈贝马斯的商谈程序观的基础上,讨论了立法审议程序中论辩维度的构建,提出了一种程序性论辩方案。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是伟大的革命家、哲学家.在他的思想组成中,除了马列主义理论外,还闪烁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智慧的光芒.一生嗜书如命的毛泽东,早在青少年时代对《道德经》一书和老子思想即已非常熟悉.其后,毛泽东对《道德经》这部书深有涉猎,而且引用精当,致成名句.  相似文献   

9.
<正> 由北京大学法律系饶鑫贤教授主编的《明代法律思想研究》一书,即将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就明代法律史,主要是法律思想史进行重点研究的一部专门性学术论著。全书收集专论十二篇,共二十三万余字,是比较全面地反映明代法律思想发展与演变过程的一部提要性著作。书中关于《大明律》、《明大诰》等几部法典立法思想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哈贝马斯将立法商谈分为公共领域的商谈和议会商谈,前者是一种大众化的商谈形式,而后者则是专业化与精英化的商谈.在我国的立法过程中,公共领域商谈和议会商谈循环往复,形成合法之法.本文认为要构建我国的立法商谈体系,必须以先进的立法理念为前提,提高参与主体的商谈能力,并以商谈场域的形成为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11.
<正> 中国法律思想史学,是确立于本世纪初的一门法学分支学科。此前,《大学衍义补》、《古今图书集成·祥刑典》等书中已出现有关对前代法律思想的资料汇编和简要论述,但由于传统学术体系的限制,法律思想史尚未成为独立之学。近代西学东渐以后,随着西方的学科分类模式和学术研究方法在中国的影响不断深入,学者们以此为基础对传统史料进行重新整理、研究,创立了一系列新的独立学科,中国法律思想史学便是其中之一。本文以二十世纪以来该学科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为对象,以其研究对象和方法为线索,对中国法律思想史学在本世纪的发展作一简要回顾。 中国传统学术中对思想史的研究方法,以“学案”体最据代表性,其例可参《宋元  相似文献   

12.
网络时政论坛的出现和繁荣使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公共领域已经建立起来,但笔者认为,由于哈贝马斯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历史特定性,这一概念在中国并不完全适用。而且由于中国的社会现实决定的人的特性以及网络论坛自身的缺陷,网络时政论坛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共领域,甚至很难称之为中国公共领域到来的曙光。  相似文献   

13.
洛克作为17、18世纪资产阶级法学家,是自然法学的集大成者.《政府论》一书是反应他的法律思想的代表作.在《政府论》一书中,洛克通过论述自然状态理论.社会契约论及自由主义的法律观论证了政府的产生及政治权力的起源.洛克认为人们加入社会的一大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和平安全地享用他们的各种财产.在其论述过程中,关于财产和财产权洛克有其独特的见解.本文通过对洛克财产权思想的简述,希望能对洛克的财产和财产权思想有新的认识和探究.  相似文献   

14.
著名刑法学家马克昌教授主编的《经济犯罪新论———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罪研究》一书已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共8章,约52万字。该书是马教授继《犯罪通论》、《刑罚通论》问世后,在刑法学研究领域中取得的又一硕果。该书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分则...  相似文献   

15.
《论语》杂志的思想资源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平社和《语丝》,该刊承载了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对政治现象的观察与思考,具有明显的政治维度。《论语》坚守知识分子的独立身份和政治上的中间立场,将政治批评和幽默话语结合起来,获得了较大的自由批评空间。同时,它充分发挥自身作为公共论坛在汇聚意见、形成舆论上的优势,鼓动公众对各种政治问题展开讨论。《论语》在政治批评上的诸种努力,促进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公共领域的建构。  相似文献   

16.
刘翠翠 《法制与社会》2011,(13):275-276
柏拉图在其著作《理想国》一书中提出了哲学家统治的思想。依据著作本身本文对这一思想进行了全面梳理。这一思想究竟是如何被提出来的,提出的依据又是什么,又是怎样得以实现的,对于我们又有哪些启示。本文试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探索与解答。  相似文献   

17.
马基雅维利是西方中世纪宪政思想家,他的诸多政治思想可在《君王论》一书中窥见一斑.品读这本书,多少对其人、其所在时代有所认识与了解.本文通过对《君王论》的评述,浅谈了马基牙雅利的政治思想.  相似文献   

18.
在质料意义上而言,欧盟已经存在有宪政雏形。哈贝马斯认为,制宪将会促成欧洲范围内全方位、多层次的大辩论,为各国协商对话和沟通创造契机,产生政治公共领域,培育共同政治文化。文章指出,一部形式和规范意义上的欧盟宪法是社会治理系统工程的开端和象征,代表着一种新秩序,无论是在欧盟内部还是在世界舞台上。  相似文献   

19.
我国国有企业的政策定位与若干立法问题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红一 《河北法学》2002,20(2):34-38
对国有企业进行准确地政策定位是解决我国目前企业法律体系混乱 ,完善公司法规范以及制定《公共企业法》的基础。国有企业是一个经济概念 ,表现为多种企业法律形式。我国国有企业与西方国家国有企业相比有共性也有个性 ,将广泛存在于竞争与非竞争领域 ,并采取公共企业与一般商事企业等多种企业法律形式。因此 ,立法应区分国有企业的不同经营性质分类进行规范并纳入以企业组织形式为标准建立的企业法体系中 ;废除《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和《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 ,对公共企业进行专门统一立法 ;对其他国有企业按一般商事企业同等规范 ;将《公司法》中“国有独资公司”的规定归入《公共企业法》的规范范围 ,廓清我国企业立法体系。  相似文献   

20.
M.  T.  Clancy    张传玺 《研究生法学》2007,22(2):156-160
本刊所载文章,法史居少,故本期不仅刊登了一篇中国法制史方面的文章,而且邀请张传玺先生翻译了一篇有关密尔松教授的大作:《普通法的历史基础》的书评,以飨读者,希望有所益者并不限于英法史领域。因为以传统英法史研究路数的颠覆者姿态现身的密尔松教授的重要著作《普通法的历史基础》,尽管早在1999年就有中译本面世(李显冬、马呈元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但时至今日仅见《比较法研究》2000年第4期载有萧瀚的《读<普通法的历史基础>》一文予以正面回应。萧文对该书虽多赞美之词,但视角广阔,并未限定在英法史一隅,而是古今中外纵横捭阖,似乎不能作为对该书专门评述的作品。2003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李红海所著《普通法的历史解读》也曾感叹《普通法的历史基础》一书"曲高和寡"的形象。2004年毕业的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专业陈敬刚博士的博士学位论文《英国普通法的形成:一个初步的分析》中曾对《普通法的历史基础》书做出过概括介绍,亦未专门分析。而在著述中撷取《普通法的历史基础》书中的只言片语以支持自己观点的做法似乎是目前对待《普通法的历史基础》书的主要态度,《普通法的历史基础》书或许在很长的时间內将会处在这样"悄悄地进城,打枪地不要"的状态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