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与印尼经贸关系的互补性和竞争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与印尼的经贸关系从1950年两国建交以来,发展并不顺利,其间曾一度中断近20年之久,只是到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才得到快速发展.本文运用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关系理论来重点分析两国之间经贸的竞争性和互补性,通过分析得出结论:从目前看,中国和印尼两国的经贸存在互补性,但互补性不是很大.随着两国经济的发展,新的国际分工的形成,双方经贸的互补性可以扩大.同时,随着中国人世和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两国经贸关系必将得到进一步扩大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从英德两国难民政策的发展过程来看,英德两国难民政策都经历了一个从宽松到严格的过程。为减少难民进入本国,两国采取了一些共同的做法,包括简化避难申请程序,制定安全来源国和安全第三国制度。由于英德两国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以及国情,英德两国的难民政策也有较大的差异:一方面表现在难民的认定标准方面,英国的难民认定标准比德国更为严苛;另一方面表现在难民政策方面,包括难民的管控方式、难民政策的调整模式、难民政策的实施效果等。总的来说,德国对待难民比英国更为包容,这与两国具体国情、民族特性和社会治理模式有着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在冷战时期,前苏联和东欧国冢在经互会内结成了密切的经济一体化关系,后冷战时期,这种关系有何发展变化,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本文试就俄罗斯同东欧国家的经贸关系的发展态势、原因以及前景等问题作一粗浅的分析。 一、从苏东经贸关系到俄东经贸关系的发展态势 从苏东经贸关系到俄东经贸关系的发展变化,大致说来,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密切的经济一体化到“分家散伙”。  相似文献   

4.
自1990年代初宣布独立至今,为了顺利回归西方阵营、防御俄罗斯的军事威胁和加入北约,在安全与防务问题上,波罗的海三国制定了不同的国防政策和防务战略。从最初的中立政策转到谋求加入北约,再到正式成为北约一员,三国的国防政策经历了重大转变。在此过程中,三国的国防战略也经历了组建国防力量、实施领土防御战略,再到执行北约集体防御战略的变化。与此相适应的是,其军事力量也经历了转型过程:从零开始建立军队到建立防范威胁的军事力量,同时向北约标准看齐,再到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军事力量,力求与北约协同作战。但在这期间,三国遇到了诸多困难和挑战,直接影响了军事转型的成效。  相似文献   

5.
在《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一周年之际,对于推进两国经贸合作关系来说,必须立足于新世纪的历史碑界来采取新举措。为此,必须注重主要方面达成共识:认定中俄两国经贸关系发展是一个历史进程,目前要侧重解决制度和管理方面的问题,使之逐步达到现代化水平;实现申俄两国经贸合作战略升级的宏大目标,双方在现阶段有必要共同采取城市经济行为,作为从政府行为到市场行为的一种过渡形式;中俄两国经贸合作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既要考虑战略衔接又要注重市场对接,才能在21世纪初叶形成双方全面合作态势,共同进军世界市场的制高点。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俄日两国从各自的战略和现实利益出发,不断调整双边关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俄日两国首脑在以往非正式会晤的基础上,已经排出正式会晤的时间表:日本首相定于1998年秋季正式访问俄罗斯:俄罗斯总统将于1999年春季正式访问日本。这样一来,不仅使俄日两国首脑高层交流的势头得以持  相似文献   

7.
论德国移民的社会一体化进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宋全成 《德国研究》2006,21(2):43-47
从近代移民发展的历史来看,德国始终存在着移民现象,并经历了从移民迁出国到迁入国的根本变迁。特别是到20世纪末,德国越来越成为事实上的非典型的移民国家。但德国的移民并没有融入德国主流社会,而是成为边缘性的少数民族群体,德国人针对外国人的暴力排外行为也有增无减。为适应移民的社会现实,德国政府制定和实施了新移民法。但德国的移民社会一体化的任务依然是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三大部类产业的比例关系、工业内部产业构成、主导现阶段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以及各自产业发展的趋势等诸多角度对中俄两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异同作了分析,认为两国经济和产业结构的特征对双方经济关系有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决定了自发贸易(即市场主导的商品交换)的空间,即产业互补;二是引发了两国经济合作的长期可持续性问题.现有的产业结构为两国的经济合作提出了亟待解决的课题:两国的经济关系必须从互补性贸易走向战略性合作.这种战略型合作模式不是立足于静态比较优势,而是立足于国家整体利益和动态社会收益.  相似文献   

9.
1991年底,苏联在十月革命爆发74年后不复存在。二战之后形成的两极格局也随之解体。无论从历史和文化的连续性,还是从国际法角度来看,俄罗斯联邦都以苏联法定的继承国出现在世界舞台上。然而,从颐指气使的超级大国到分崩离析的帝国、从苏联到俄罗斯、从社会主义到资本主义,这种令人眼花缭乱的突变不仅使当时世界各国的普通百姓迷惑不解,甚至连外交家和俄国问题专家都始料不  相似文献   

10.
编后絮语     
进入2007年了。这个年头对搞欧洲研究的人来说是有特殊意义的,因为欧洲国家之间的一体化进程到今年已经整整走过了半个世纪。50年是一代人的时间,一体化的欧洲也真的就成长起来了:从6国扩大到27国,从行业性的煤钢联营发展到一个涵盖经济、政治、乃至军事的大联盟,变化不可谓不大。对于中国的欧洲研究者来说,在这个整日子里系统地反思一下欧洲一体化的发展历程、剖析一下一体化欧洲的现状,应该是必要的工作了。在这期刊物里,我们选登了五篇研究欧盟的论文,探讨了欧洲一体化进程在不同领域里取得的进展。经济一体化是欧洲一体化进程的起点;史…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三大部类产业的比例关系、工业内部产业构成、主导现阶段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以及各自产业发展的趋势等诸多角度对中俄两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异同作了分析,认为两国经济和产业结构的特征对双方经济关系有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决定了自发贸易(即市场主导的商品交换)的空间,即产业互补,具体而言就是,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交换俄罗斯的资源密集型产品;二是引发了两国经济合作的长期可持续性问题.现有的产业结构为两国的经济合作提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两国的经济关系必须从互补性贸易走向战略性合作.这种战略型合作模式不是立足于静态比较优势,而是立足于国家整体利益和动态社会收益.  相似文献   

12.
战后英国对缅、马殖民政策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全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日益高涨,殖民地纷纷独立。英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缅甸和马来西亚也于1948和1957年先后独立。其间,英国在这两国实行的各种殖民政策,经历了从出笼到彻底失败的全过程。 英国战前的殖民统治,由于二战期间日本对两国的入侵而中断。1945年随盟军反攻重  相似文献   

13.
序论 自1988年前后活跃起来的韩中经济交流,到1992年两国建交时发展成具有实质性成果的合作关系,两国互认对方为主要贸易伙伴和合作对象。 就两国贸易规模而言,1979年经香港的间接贸易额为1900万美元,到1993年已达90亿美元,成为仅次于美日两国的第三大贸易市场。就投资而言,1988年首开两个项目;其后暂时停滞不增;1991年两国互设贸易代表部,投资项目开始激增,到1993  相似文献   

14.
面对伊斯兰国的强势进攻,美国最终从幕后走向前台,出台新政,希望"削弱并将其彻底摧毁"。美反恐新政具有广泛的综合性:实施以空袭为主的军事介入,将叙利亚危机嵌入反恐战争,组建国际反恐联盟,军事援助和人道主义援助并行。可以说,由于伊斯兰国的崛起,奥巴马政府的伊拉克政策出现颠覆性改变,经历从"撒手"到"重返"的转变。这其中既有...  相似文献   

15.
20 0 3年 9月 19日 ,来华访问的欧盟委员会能源与交通总司司长弗朗索瓦·拉穆勒先生应我院之邀做了名为“欧盟扩大带来的欧盟制度改革”的报告。现将其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 )欧盟此次制度改革是一个历史性创举在新一轮制度改革前夕 ,欧盟必须进行机构调整与改革。首先 ,从 2 0 0 4年 5月 1日开始 ,欧盟从现有的 15国扩大到 2 5国 ,之后的两三年内还会扩大为 2 7国。届时 ,欧盟的总人口将达 5亿。成员国数量的增加必然会给欧盟决策效率与决策能力带来问题 ,因此 ,它必须改革 ,以适应目前的新形势 ;其次 ,扩大还将带来一定的地缘政治后果 ,…  相似文献   

16.
日本和德国是发展长期护理社会保险制度的典型代表。基于静动态比较方法,以制度框架为切入点,对两国制度中的参保范围、管理体制、筹资方式、费用负担、服务内容等11个方面比较分析,并围绕"有限资金提供有效服务"的核心问题,以动态视角重点跟踪和剖析两国制度发展过程中的基金收支和服务质量体系改革,从而为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顶层设计提出构建"从无到有"、范围"从小到大"、水平"从低到高"、质量"从有到优"的建议原则。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中俄经贸合作虽然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问题,但这是暂时的,是可以克服和解决的。从中俄两国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趋势来看,中俄经贸合作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大有可为。从政治方面来看:中俄关系进入了较好发展的时期虽然俄罗斯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中俄两国意识形态绝然不同,但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没有变;特殊的地缘关系没有变;互利合作的愿望没有变;两国经济的互补性在今后若干年内也不会发生根本的改  相似文献   

18.
总体上,冷战结束以来,日韩关系经历了从“友好”与“合作”到“对立”与“冲突”的演变,政治上由“紧密”到“疏远”,经济上由“合作”到“制裁”,文化上由“吸引”到“排斥”,两国对对方国家的定位也从“伙伴”转变为“邻国”。日韩关系的转变受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相关国家因素以及领导人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历史因素是影响日韩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涉及独岛(竹岛)领土争端问题、“慰安妇”问题以及二战劳工判决问题等。经济因素是影响两国关系的重要因素,特别是2019年7月以来的日韩贸易争端以及近年来两国在出口贸易领域的竞争激化。美国、中国及朝鲜等相关国家也是影响日韩关系的重要因素。此外,两国领导人对对方国家的认知等也是影响日韩关系的重要因素。日韩关系的恶化对日韩两国以及美国、中国和朝鲜等相关国家以及东北亚区域合作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近代法、俄两国翻译的“适应本国口味”之风曾盛行一时,而且两国之风相互影响。本文描述了法、俄两国翻译“适应本国口味”之风的表现,探讨此风盛行的原因,论述其影响,从翻译思想史的宏观层面来描述法、俄此风由盛而衰的历程,考察法、俄翻译思想从“适应本国口味”到“译文贴近原文”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20.
历史发展往往有许多惊人之处,中韩经贸关系的发展当属此类。尽管当初负责打开这扇门的外交官们对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抱有相当的希望,但是,如果他们看到下列的数字,一定会大吃一惊的:中韩建交的1992年,两国的贸易额只有63.8亿美元,到2001年增加到314.9亿美元,增长了约6倍。中国还是韩国的第二大海外投资对象国,到去年年底,韩国企业在华投资项目已达18000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