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在近三年时间里,北京海淀区人民检察院反贪局查处不满30岁的犯罪嫌疑人19人,他们中犯罪的最高数额达7100万元……面对一串沉重的数字,我们不能不感到震惊——30岁以下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现象(因其犯罪平均年龄约26岁,我们称之为“26岁现象”)已超过受人关注的“59岁现象”、“39岁现象”,凸现在我们面前,且犯罪特征明显,危害很大。  相似文献   

2.
职务犯罪作为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进行的犯罪,其本质是权力的异化和失控,是腐败的极端形式。遏制权力腐败,预防和减少职务犯罪,已成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问题。对职务犯罪的特点、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寻找和认识职务犯罪的客观规律,目的在于积极探索治理腐败现象和职务犯罪的治本之策,努力从源头上遏制和防范腐败和职务犯罪。  相似文献   

3.
据广州市司法局不久前的一份统计资料表明:2007年广州职务犯罪有四成是30岁左右的青年干部和公职人员所为,而广州青年干部和公职人员职务犯罪人数的85%年龄在30到35岁,他们掌握一定权力,有许多是单位和部门主管。另据北京、济南两市检察院的类似统计情况也表明.职务犯罪年轻化趋势日益严重,已形成了职务犯罪的“30岁现象”。  相似文献   

4.
给权力设防     
据媒体报道,投资 3亿多元的哈尔滨报业大厦,从 1999年 9月正式投入使用至今,各方面没有接到一件犯罪举报,检察机关没有发现一起职务犯罪,“工程上马,干部下马”一类的“经验总结”失灵了,这在哈尔滨市过去几十年的建筑工程史上是少有的。报道指出,原因很简单,哈尔滨报业集团事先请来检察机关,帮助开展工程的职务犯罪预防。   这则报道,用事实揭示出了这样一个道理:给权力设防,是反腐败的最好“良方”。   职务犯罪,说到底是权力犯罪。一切腐败都是滥用公共权力的结果。为什么“清水衙门”水不清 ?为什么会出现“ 59岁”现…  相似文献   

5.
李庆锋 《学习论坛》2004,20(4):46-48
当前的职务犯罪现状不容乐观 ,表现为案件数量不断增加 ;犯罪程度加剧 ;犯罪领域不断拓宽 ;群体、高官犯罪现象增加等。职务犯罪产生的原因有历史的、现实的、主观的等方面。预防职务犯罪应当贯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 ,坚持内部预防、专门预防、社会预防相结合和教育、管理、监督相结合的原则  相似文献   

6.
职务犯罪是指从事公务的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进行非法活动,或者不尽职责使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严重损失的行为。职务犯罪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预防职务犯罪必须从治标和治本两个方面谋求对策: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务员制度;"经济革命"与"阳光法案"并举;建立社会及舆论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7.
高校职务犯罪实质是发生在高校系统内的权力犯罪,是党和国家要大力铲除的毒瘤。但其也是可以预防的,预防工作重在制度建设与执行。本文从内控视角提出预防职务犯罪,即从内部控制的建设和完善入手,确立控制目标,分析职务犯罪的风险领域,提出有针对性的内控措施,形成预防职务犯罪的机制体制。  相似文献   

8.
35岁左右,正是一名青年干部走向成熟,大有可为的黄金年龄。然而,西城区检察院调研发现:自2005年起至去年年底,反贪局共立案受理35岁以下职务犯罪案件18件22人,占案件总数的12.9%。职务犯罪出现了明显年轻化倾向。为什么本应是单位中流砥柱的青年干部贪污问题频发?  相似文献   

9.
由于转轨时期的特殊环境,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职务犯罪是当前犯罪现象中较为突出的一面。本文从当前导致职务犯罪的各种综合因素中,就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法律因素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产生职务犯罪的主要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10.
继退休前捞一把的所谓“59岁现象”之后,职务犯罪又相继产生了“49岁现象”、“39岁现象”乃至“29岁现象”、“19岁现象”。职务犯罪低龄化日益严重的趋势,应当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镇一体化建设进程的推进,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政府征地拆迁、撤村转制和失地参保等行政管理活动中,职务犯罪现象增多。本文通过对上海市闵行区检察院查处此类案件情况进行实证分析,总结出主体特征、犯罪高发领域,以及司法实践中存在分歧问题及分析,并提出从加强预防创新、强化权力监督、加大惩治力度三个方面加强惩防机制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干部队伍建设的发展,一大批年轻有为的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发挥聪明才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较大贡献,但也有些年轻干部经不起“权力”的考验,滑下犯罪的深渊。据《江淮风纪》近期载文:深圳市福田区检察院日前透露,该院近两年查处的职务犯罪案件中,有54%以上犯罪人员年龄在31岁到40岁之间。该年龄段已成为目前职务犯罪的高发期。过去常提老干部要保持晚节,现在看来,也应提倡青年干部保持“早节”。“早节”不保,危害更甚。较快走上领导岗位的年轻干部,很多是公认的“能人型”干部,他们风华正茂,精明强干,少年得…  相似文献   

13.
卢丕 《当代党员》2006,(10):60-61
今年上半年,重庆共立案查办职务犯罪案件287件363人,其中有67名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因涉嫌职务犯罪落马。职务犯罪是对公职人员所实施的和职务有关的一系列犯罪的总称。在司法实践中,职务犯罪主要包括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实施的贪污、贿赂犯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履行职务过程中实施的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等渎职类犯罪,以及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犯罪。  相似文献   

14.
《党建》2013,(2):41-41
日常工作中,定调式、浮萍式、作秀式、玩乐式等调研失真现象时有发生,主要原因就在于一些领导干部心不专、身不勤、术不精,导致调研走味变调。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应切实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多些"认真"精神。应深刻认识到调研在领导决策中的重要性,切忌做表面文章,杜绝作秀成分,  相似文献   

15.
职务犯罪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务犯罪是一种严重的腐败行为。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职务犯罪在整个犯罪案件中占有相当高的比例,比较突出的如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等。一、职务犯罪产生的原因(一)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的缺陷叠加为某些职务犯罪提供了机会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两种体制并存的局面。两种不同体制并行运转,不仅给经济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问题,而且也为职务犯罪及其派生犯罪提供了温床。如有人会在多种所有制之间和多种调控手段之间寻找空隙,在“空档”地区打“擦边球”,伺机贪污受贿,变相出售手中权力得以自肥。(二)…  相似文献   

16.
权力控制:预防职务犯罪的法治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职务犯罪的“社会本位”之假定,我们从国家和社会关系的视野,认为职务犯罪是“权力——权利”结构性失范情况下的权力“异化”。预防职务犯罪的关键在于权力的控制,这可以通过人治来完成也可以通过法治来实现。国家和社会二元化互动关系使法治模式成为最可靠的选择。我们可以通过两条路径达至对权力的控制:一是实现社会自治,以权利制约权力;二是建立法治国家,以法律约束权力。本文最后,基于我国职务犯罪的现状,提出了预防职务犯罪较为具体的法制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为了贯彻落实《惩防体系实施纲要》.进一步从源头上加大治理腐败的力度.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教育和监督。保证权力正确行使.有效预防职务违纪犯罪的发生.近日.民和县纪委、县检察院就预防党员干部违纪违法、职务犯罪工作进行了联合宣教。  相似文献   

18.
重庆市人民检察院近日发布的报告显示,过去职务犯罪常见的"59岁现象"正逐渐被"35岁现象"所替代,35岁以下干部群体已经成为职务犯罪的高发群体。  相似文献   

19.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兼反贪局局长王双进向媒体介绍.当前职务犯罪的一个新趋势,是贪官的层次向高学历、年轻化发展。广东、山东以及辽宁等地检察机关在办案中也发现:职务犯罪高学历、低龄化现象已日趋明显,由以前的“59岁现象”到现在的“39岁现象”、“35岁现象”,甚至“26岁现象”,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20.
正近日,北京西城检察院的一份贿赂案件调研报告指出,行政审批过程中权力寻租的现象突出,贿赂案件高发。其中,落马的官员集中在各单位的中年"一把手",财政资金拨付成为最高发犯罪的环节,且行贿已经呈现"单位化"事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