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大连干部学刊》2013,(4):62-63
网络发展到今天,已经把社会变成了一张真正的“网”。在这张无形的、海量的“网”下面,任何人都无法逃避网民的眼睛。从“替谁说话”到“艳照门”、“日记门”.从“天价烟”到“手表哥”……五花八门的网络事件频发迭出,官员一不小心就会陷入各种各样的“网络门”,甚至会因此而落马。  相似文献   

2.
文化与资讯     
《民主与法制》2014,(27):54-55
专家呼吁抵制“你妹、蛋疼”等粗鄙网络用语;近年来,网络大大拓展了词语的传播范围,加快了语言的传播速度。几乎每隔一段时间,网络上就会出现一些新兴词语。许多新词、新语、新用法,如“萌”“赞”“给力”“接地气”“吐槽”等,都是通过网络快速而广泛的传播,而披广大民众认知的。网络语言因轻松新奇、简单易用,在一定范围内有着广泛的欢迎度和顽强的生命力,但也常因低俗轻佻以及不规范的使用而遭诟病。  相似文献   

3.
网络政治参与已成为新时期青年政治参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青年网络政治参与有其特定的内涵,也面临着机遇与挑战:经济体制转型使青年网络政治参与条件的“优越”与“陷阱”并存;政治体制改革对青年网络政治参与正确方向的“催生”与“颠覆”并存;网络时代对青年网络政治参与方式和地位的“建构”与“解构”并存。我国青年网络政治参与具有主体的平等性、身份的隐蔽性、意愿的自主性、内容的复杂性、手段的多元性、形式的集体性、机制的草根性和类型的多样化等八大特征。总体上,我国青年网络政治参与将呈现一些新趋势,需要未来的相关研究进行重要关注。  相似文献   

4.
《人民政坛》2010,(2):36-37
沈士光2010年1月5日在《学习时报》载文《“网络问政”的作用及其限度》认为,“网络问政”将原本视为上层建筑的“政”与普通的公众、公共利益紧密结合起来,这是当代中国政治的一个巨大进步。第一,许多制度性问题过去没有及时发现,或者发现不够,如今通过“网络问政”得以发现。第二,一些制度作用发挥不够或者职能履行并不充分的领域通过“网络问政”可以提高制度效率和效能。  相似文献   

5.
近段时间,随着全国公安机关集中打击网络有组织制造传播谣言等违法犯罪专项行动的开展,“秦火火”“立二拆四”“傅学胜”等一批网络谣言制造者相继落网。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对于制造和传播网络谣言的,我们要依法严厉打击,决不手软。同时,网络秩序的维护,不仅要靠公安机关的打击,还要靠互联网行业的严格监管和每个人的积极参与,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对网络谣言坚决说不,不给网络谣言以滋生的土壤。  相似文献   

6.
李尔平  甘日栋 《传承》2012,(15):42-43
网络作为社会舆论的“传播器”和“放大器”,在给信息交流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为谣言的产生和传播传播“插上了翅膀”。只有高度重视并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善于占领网络信息传播的制高点,不断提高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才能维护社会稳定、政治安全和人心安定。  相似文献   

7.
梁国栋 《中国人大》2012,(22):20-21
从“白富美”“高富帅”到“土肥圆”“厢丝”,从“打酱油”“你out了”到“坑爹”“hold住”,每隔一段时间,网络上都会出现一批热点词汇。不管美丑、不管好坏,这些带有特定意义的词汇在网上传播速度之快、接受人群之广、影响之深远,成为网上一道独特的景观。这种现象正是网络文化的一种体现。  相似文献   

8.
"网络流行语"的今天与明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果你对“网络流行语”还不熟悉,那么在网络上尤其是聊天室和论坛里,那些由汉字、字母、数字以及符号夹杂在一起的网络语言,一定够你“喝一壶”的了;倘若你是一个网坛“大虾”(网语,“大侠” 的谐音),想必你对“网络流行语”早已是乐此不疲了。在网络聊天室或论坛里,以下这种类型的对话真是屡见不鲜:“7456,今天GG、MM都上哪了?一个也没来,我只好也886。”“8147,BB,我来和你聊天。”──想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那还是让我们先从分析目前“网络流行语”的形态开始吧。  相似文献   

9.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科学对于伦理来说.属于中立的一种智力工作。新技术善的使用,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的福利:它的恶的使用,有可能给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巨大的灾难。同样.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网络所形成的虚拟化社会呈现着一种“数字化”生存方式.网络社会日益凸现的“黄色风暴”、“网络犯罪”、“人际疏离”、“情感冲突”、“信息霸权”等道德失范问题不容忽视。目前学界多从网络道德问题的现象描述着眼.  相似文献   

10.
《精神文明导刊》2009,(2):62-62
2008年12月29日《文汇报》刊登王磊的文章,所谓“人肉搜索”就是网友参与提供信息,借助网络传播信息,查找某人身份、追寻某事真相的“网民行动”。海外媒体对“人肉搜索”的直接描述是一个新造短语“中国特色网上追捕”。“一人提问、八方回应”是互联网带给网民的一大收获。从最早询问生活常识、历史典故,到求医问药、交通查询,计算机网络和人际网络问虚拟现实的结合,  相似文献   

11.
对当今世界的人们来说,“自由”一词冠名当今网络文化特征,已经成为某种毋庸争议的言语习惯。但是这种用法并不恰当。严格的说,网络文化本身其实是一种大众文化,网络文化作为大众文化没有逃脱“统治”的本性,其实是“规范”性的存在,甚至泯灭了“自由”。学校德育错误将“自由”作为支点来寻求德育创新,严重制约了网络文化下道德教育的发展。笔者认为学校道德教育在网络文化环境下要及时转向,走出以“自由”为幌的道德教育创新误区,要构建真正的“自由”平台,重返学生道德本真,唤醒学生道德欲求。  相似文献   

12.
借网络揭短泄愤,诋毁商业信誉、商品声誉,因传播快、影响广、后果重、隐蔽深、设防难,成为当下恶性竞争的新动向,由此引发的商业恶战也是屡见不鲜,已引起各界高度关注。从“蒙牛”“伊利”两大牛奶巨头的网上较量,到“360”“腾讯”两大IT精英的网上叫板,无不是借网络相互攻忤的典型案例。网络诋毁,真能成为商家致胜的秘密利器吗?  相似文献   

13.
《政协天地》2010,(4):47-47
自2002年网络问政风靡后,网络民意的征集经历了从粗放到精细的演变过程。两会前夕,温家宝总理在线与网民交流,更为网络两会报道添了“一把火”。于是主流网媒,异军突起,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开通了“人民微博”,通过“抢鲜博报”、“博眼看会”等栏目,即时展示两会记者、代表委员和普通网友的相关微博;  相似文献   

14.
王建云 《今日浙江》2013,(20):36-37
宁海县宣传部门积极探索通过网络平台,提高公众参与、促进政府善治的新路径。建立“百姓事马上办”网络平台,通过网络推行“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常态化制度化,实现网络的“政民互动”。  相似文献   

15.
网络舆论视域下的执政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樊金山 《新东方》2009,(3):42-45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媒体之后的第四媒体,其特殊作用正日益显现。从2007年的重庆“钉子户”事件到山西“黑砖窑”事件再到陕西“华南虎”事件,从2008年的“贵州瓮安”事件到“娄烦事故瞒报”事件再到年底的“天价香烟局长”事件。在这些事件中网络舆论正成为舆论新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网络舆论使执政党、地方政府和各级领导干部面临新的挑战和考验。  相似文献   

16.
“雷语”是最近流行的一个网络名词.是“雷人语录”的简称。意思是,一些领导干部和国家公务人员在公众场合说出的一些令人吃惊的另类言语。比如,“这个事我不好再说太细”、“给我抹黑,就是给全县抹黑”、“没有网络多好啊,想让他们怎么说就怎么说”,等等。  相似文献   

17.
农民养老的社会网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铁明太 《求索》2007,(12):78-79
受格兰诺维特的“弱关系”和边燕杰的“强关系”的启发,借助于韦伯的理想类型法,农民养老的社会网络可以分为“弱网”和“强网”。前者是指由弱关系连接和维系的社会网络,后者是指由强关系连接和维系的社会网络。从强度、多元性和互换性对农民养老的社会网络进行了分析,认为当前我国农民养老的社会网络属于强网的范畴,从强网向弱网的过渡和转变是农民养老改革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8.
《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宣传贯彻有利于增强公众防骗意识和识骗能力,有利于预防、遏制和惩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反诈法》宣传要立足网络传播特点和规律,实现从“宣传”到“传播”的路径切换,《反诈法》贯彻要落实反诈部门的主体责任,实现从“宣传”到“贯彻”的责任分解以及主体责任的“创造”与“发挥”,通过牵头反诈与“联动”宣教,“主力”宣讲和双向“互动”,更好地保护公民和组织的合法权益,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相似文献   

19.
洪湖 《民主与法制》2014,(32):43-45
QQ无意中被盗,让急需担负起养家重任的失业大学生李明宇发现了一个莫大的商机。他伙同高中同学,在重庆成立了“网络公主联盟”,自任“盟主”和“副盟主”,利用网络,把全国各地进行情色交易的“公主”招至麾下。借用“商业连锁店”的运营模式,在各个城市设立“分堂”。半年下来,这个“网络公主联盟”形成了覆盖辽宁大连、内蒙古赤峰、江西、湖北、重庆等十几个省市的地下王国。  相似文献   

20.
2009年12月11日《中国青年报》刊登刘福利的文章,近日,某知名论坛就评出了2009年度网络10大炒作事件,躲在这些事件背后的“网络炒手”们也逐渐露出水面,被评的事件也大都广为人知,比如“艾滋女”事件、“贾君鹏”事件、曾轶可事件、“晕机女”事件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