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莫荣 《中国法律》2005,(4):27-28,89-92
2004年,中国首次出现民工短缺,但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成为中央政府突出重视的问题,《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出台,中国首次发表就业状况和政策政府白皮书,针对农民工技能培训的“阳光工程”开始实施,农民工就业环境得到改善。尽管2004年在改善农民工进城就业环境方面已经有较大的政策突破,但全面清理针对农民跨地区就业和进城务工的限制性政策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相似文献   

2.
农民工的权益保障理应成为当代中国解决"三农"问题过程中必须重视的重大社会课题。需要从农民工维权机构、农民工协会组织、农民工权益保障相关法律法规、给予市民待遇消除歧视、农民工权益保障论坛等方面努力,不断建立健全有中国特色的农民工权益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3.
《中国律师》2007,(4):13-14
已经连任两届的全国人大代表、陕西大唐律师事务所的张燕律师。今年又将“建议取消刑法第306条”的议案提交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并获得陕西团30位以上代表的签名支持。几十位全国人大代表支持张燕这一议案的理由十分明确,保障律师的合法执业权,就是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就是要使法律得到正确的实施,以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但就是这样一个维护律师权益,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议案竟贯穿了张燕做全国人大代表的十年间,并至今未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4.
欣城 《江淮法治》2010,(7):48-48
首位农民工全国人大代表胡小燕带着自己的首个议案参加了今年的全国人代会。接受采访时,胡小燕表示:“既然是人大代表就要知道自己代表谁。但一个胡小燕解决不了所有问题,3亿农民工需要更多代表。”  相似文献   

5.
薛晨 《江淮法治》2009,(3):30-30
“强化对农民工技能培训”,“做好就业信息服务”,“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这些对农民工的关切之语,不是来自代表议案建议,不是人大代表审议发言,而是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几位省人大代表的“闲谈”。  相似文献   

6.
张卫峰  张磊 《法制与社会》2011,(27):186-186
农民工权益保障缺失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主要障碍。本文通过对受理农民工诉讼案件类型、特点的分析,探究问题,试提出意见和建议来改进对农民工权益的保障。  相似文献   

7.
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人们对各行各业的深入了解,同时,也促进了人们对法律条文的认识.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臻完善,农民工队伍日趋壮大,成为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少数民族进城务工人员成为工人阶级队伍的新鲜血液和组成部分,他们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他们却未曾收到应得的报酬或者尊重,农民工的社会地位决定了其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障.本文以成都市彝族进城务工权益保障问题.首先分析了法律援助的现状与作用,然后分析了成都市彝族进城务工人员权益保障中作用发挥的障碍,继而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最后对目前彝族纠纷解决机制的现状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8.
商红明 《河北法学》2011,29(7):38-45
农民工问题是当今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突出问题,信息化是时代的显著特征。从信息、信息化视角探讨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是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由于信息本身特性、当前传媒市场缺陷、相关主体行动不足等原因致使农民工被排斥在现今中国的信息结构之外,成为信息贫困者。在信息不对称的博弈之下,其权益不仅受到损害而且往往缺乏救济。为此,保障农民工权益的重要途径之一便是通过相关主体的权利义务配置、推动农民工信息服务产业化、构建农民工信息的自愿供给机制等保障农民工获取充分信息,增强其博弈能力。  相似文献   

9.
任何一个国家,在社会的转型期,都不可避免的出现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农民工问题正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一步步的发展凸现出来的社会问题之一。例如,我国农民工劳动关系建立以及劳动权益维护,享有社会权益保障等等问题。1.4亿农民工的法律权益如何得到更好的维护,不但牵动着亿万中国人的心,也是中国最高层近几年的一个施政重点。当前我国广大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保护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国在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制度构建方面存在不足,因此,良好的制度构建是我国农民工合法权益有效保护方面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0.
农民工问题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解决农民工问题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战略任务,是我国工业化历史进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民工问题,制定实施了一系列保障农民工权益的政策措施。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强调,要注重在制度上解决好农民工  相似文献   

11.
农民工问题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解决农民工问题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战略任务,是我国工业化历史进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民工问题,制定实施了一系列保障农民工权益的政策措施。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强调,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农民工问题一直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从“讨薪难”到“用工荒”,农民工问题与农民工的就业息息相关,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农民工权益的保障.农民工就业形式是农民工就业的途径,也是就业市场管理的重要内容.文章通过对就业形式现状的分析探究农民工就业市场管理中的问题,从而保障农民工的权益.  相似文献   

13.
农民工问题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解决农民工问题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战略任务,是我国工业化历史进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民工问题,制定实施了一系列保障农民工权益的政策措施。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强调,要注重在制度上解决好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改善对农民工的公共服务,加强权益保护;在刚刚闭幕的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着力解决农民工在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子女人园上学、住房租购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张德江副总理在国务院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第十次全会上指出,要切实维护农民工劳动权益,加强对农民工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这为我们做好服务农民工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  相似文献   

14.
农民工权益的社会保障,一直是摆在政府以及法律人士面前的一项重大命题,它关乎到一个社会民主与法制化的进程,对构建和谐社会与平安中国有不容小觑的意义。文章从三个方面入手,简要介绍农民工权益保障现状,概括农民工权益的主体内容,提出了加强农民工权益保障与中国法制化进程的巨大联系,旨在引起人民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认同,最终实现农民工这一社会群体与他人在法律上真正的平等。  相似文献   

15.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新生代农民工权益保护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经济日夜复苏的后经济危机背景下,探讨新生代农民工权益保护问题将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岁末年初,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 2005年11月28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召开“两节”期间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工资支付工作视频会议,要求元旦和春节期间,各级劳动保障部门集中力量,重拳出击,严厉打击拖欠进城务工人员工资的违法行为;进一步畅通举报投诉渠道,完善举报投诉工作制度,保证进城务工人员能够在春节前拿到应得的工资报酬。2005年12月13日,在第三次全国清理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电视电话会  相似文献   

17.
谭剑  杨霞 《政府法制》2009,(19):34-35
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以后、年龄在20至30岁之间的青年一代如今已成为数量庞大的农民工主体。笔者最近在湘、粤两地调研时发现,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目的悄然改变:不仅为了赚钱,更迫切地渴望融人城市;不仅积极争取自身的经济、社会权益,也希望在城市拥有自己“话语权”。然而在现行体制下,农民工的政治参与途径仍显得比较狭窄。  相似文献   

18.
农民工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农民工问题已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重视。所谓农民工权益,是指农民工享有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等基本权利,及其依法获得的利益。农民工权益保障的根本出发点,要以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劳动者的劳动权为核心。本文从我国法治建设的角度阐述了农民工问题,剖析了农民工权益受损的深层次原因,并根据自己的观点提出了一些维权措施。  相似文献   

19.
刘佳 《法制与经济》2008,(14):50-51,80
从就业、子女教育、劳动权益、医疗保障、户籍制度等方面给予进城农民工平等的权利和待遇,全面实现农民工市民化,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根本途径。政府在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处于关键地位,通过分析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的现实意义、探讨阻碍农民工市民化的政府因素,进而提出促进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的政府职责,以期为“三农问题”的全面解决提供理论依据和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0.
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是当代社会的焦点问题,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的权益保障应当依靠法治,而行政法治是依法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关键。从行政法的角度保障农民工权益要注意:转变行政理念,确立保障农民工权益的人本法治观;恪守行政法基本原则,不折不扣地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加大行政立法的力度,完善农民工权益保障的法律制度;加强行政法律监督,畅通农民工权益保障的法律救济渠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