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左春和 《乡音》2014,(9):44-44
中国官场上有个定律,也有人称作“官周律”,是春秋时期魏公子牟总结出来的意思是,有权之后就有势,有势之后就有人阿谀奉承、送礼行贿接着往下发展,收礼、收贿多了就会骄奢淫逸,骄奢淫逸就导致犯罪最后的结果是死路绝境。  相似文献   

2.
林伟 《今日浙江》2010,(4):62-62
据媒体调查,在受贿案中,有近一半的被告人在庭审中提出,春节是与上下级和亲朋好友之间联络感情的大好机会,收礼送礼是人之常情,不该认定为受贿(2010年2月9日《检察日报》)。  相似文献   

3.
王德彰 《乡音》2013,(12):44-44
"不收礼、不吃请"是陈云为自己立下的一条规矩,他不仅身体力行,还要求身边的工作人员不能违反,凡是有人送礼,必须向他报告,不得擅自收下。他说:"送礼是有求于我,我若收下,决定事情必有偏差。"有一次,陈云回到故里探亲。回程时,乡亲们送了一些土特产表示心意。陈云知道后,一边表示感谢,一边让随行的工作人员将礼品如数退回。即使是在同志们诚心诚意地向他表达敬意的时候,陈云也是"来者必拒",哪怕礼物再轻。有一年秋天,一个大军区的两位同志来到陈云的住所,向他汇报军事演习的情况,并带来当地产的两盒葡萄。他们  相似文献   

4.
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近日公布了"三公"经费情况。公款吃喝、公费出国、公款购车这"三公"消费,早已为公众熟知并深恶痛绝。与惯常的"三公"消费相比,某种意义上,"公务礼品"的规模也可谓不遑多让。其实在很多发达国家,法律或行政条例对于公务员收礼的权限、范围、流程都有具体而详细的规定。违反规定送礼、收礼会带来严重的后果,甚至丢掉乌纱帽。  相似文献   

5.
鲁迅先生与新月派的论战,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这次论战的是非,已有定论。关于新月社的性质、地位和历史功过,本文不打算涉及,仅就闻一多先生对鲁迅的“忏悔”谈点看法。闻一多说:“我与鲁迅先生从未会见过”。是的,他们两人没有会见过,连文字上的交往也未曾有过。那么,闻一多先生为什么要向鲁迅“忏悔”呢?  相似文献   

6.
当前,尽管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但电视仍然是当今社会最具影响力的传媒。它的“辐射”效果是其他传媒所望尘莫及的,对此我们应倍加关注。 电视广告是电视节目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电视广告会为企业和电视台带来丰厚利润,但其内容的健康与否对社会文明进步所产生的影响却不应忽视。 有一段时间,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则广告:“一位‘官’模样的人笑逐颜开地打开门向众人说今年过节不收礼’,紧接着又说‘收礼只收脑白金’。那紧抱脑白金的贪婪神态,简直是告诉人们如何送礼才能讨人欢心!”。像这样的广告,无疑给送礼者出了一个鲜点子“送礼…  相似文献   

7.
尹思敏 《半月谈》2004,(14):56-56
学生或家长为什么会给老师送礼?将礼品奉上后.他们内心里的真实感受如何?没有给老师送礼的学生和家长.又如何看待这件事情?面对老师收礼这一现象.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老师。其实都有一肚子话想要说。建议相关人士尤其是老师们都来听一听这些心声.从而对这件事情有更加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赵畅 《政策瞭望》2013,(9):56-56
官场“送礼收礼”之盛风.何以难刹?因为由来已久矣。读报看到一个材料,说清代有许多“陋规”,官员灰色收入不少.那时流行一句话,叫“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相似文献   

9.
在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的中国,每逢佳节,大家互相表示问候,本无可厚非。然而这几年,一些“表达心意”的礼金名目越来越多,不但红白喜事要送,节日也成了收送礼的借口,成了滋生腐败的温床。别有用心的行贿者也在利用这个机会大送红包以建立“感情”,而有些领导干部抱着节日收礼不是受贿的念头,被行贿者们一点点拉下水。  相似文献   

10.
新年的礼物     
套用一句广告词,我要说“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就收《前进丛书》”。我所获赠的这套书,虽然只记十年历程,却是跨越了两个世纪。  相似文献   

11.
60多年前,有一位日本科学家来华访问,会见了鲁迅先生.他问鲁迅:"陈建功博士现在在什么地方?"鲁迅回答:"不知道."客人感到非常奇怪地说:"陈先生在日本是大家都知道的著名数学博士,为什么在中国却没人知道呢?"鲁迅说:"蒋介石政府不重视科学,也不关心科学家."  相似文献   

12.
雍玲玲 《黄埔》2007,(3):39-41
无论是鲁迅先生的传记还是黄埔军校的文史材料,关于“鲁迅与黄埔军校”的记载比较少,只有鲁迅在广州时被邀请去黄埔军校进行演讲,记录比较详细。笔者认为,鲁迅和黄埔军校最有渊源的联系也就这次“鲁迅造访黄埔军校”之事。  相似文献   

13.
心萦百草园     
一川 《天津人大》2006,(10):45-45
在中学读书的时候,就非常喜欢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对这一课文,我能背得烂熟。从那时,就清楚地知道绍兴周家新台门后有一个百草园。作为鲁迅先生童年“乐园”的百草园,在我的心目中是一块非常神圣的地方。百草园记载的是鲁迅先生对童年甜美的回忆,衬托出先生一颗天真的童心;百草园也承载着先生儿时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新知识的追求的天真幼稚和欢乐的心理。我从十几岁就想:能亲自到百草园看一看,玩一玩是莫大的幸福、自豪。  相似文献   

14.
从寿镜吾的信谈鲁迅曾于1908年从日本回国寿镜吾,名怀鉴(1849—1930),是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老师。鲁迅对他一直很恭敬,他对鲁迅也很关心。据《鲁迅日记》,他们在1923年还相互通信。可惜,这次通信没能保存下来。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只有《鲁迅日记》上没有记载的寿镜吾给鲁迅的另一封信(原件现存绍兴鲁迅纪念馆)。这封信写于“五月朔日”,信面写着:  相似文献   

15.
在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的中国,每逢佳节,大家互相表示问候,本无可厚非。然而这几年,一些“表达心意”的礼金名目越来越多,不但红白喜事要送,节日也成了收送礼的借口,成了滋生腐败的温床。别有用心的行贿者也在利用这个机会大送红包以建立“感情”,而有些领导干部抱着节日收礼不是受贿的念头,被行贿者们一点点拉下水。  相似文献   

16.
60多年前,有一位日本科学家来华访问,会见了鲁迅先生。他问鲁迅:“陈建功博士现在在什么地方?”鲁迅回答:“不知道。”客人感到非常奇怪地说:“陈先生在日本是大家都知道的著名数学博士,为什么在中国却没人知道呢?”鲁迅说:“蒋介石政府不重视科学,也不关心科学家。”  相似文献   

17.
许寿裳先生是鲁迅先生的挚友,也是研究鲁迅思想、作品。生平的第一人O先生是一位集文学、历史、教育于一身的学者,又是早年参加中山先生同盟会的一位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者。当“七·七”事变发生后,先生在国难当头之际,与国家共患难,由西安、武汉而人I;D,在抗日战线  相似文献   

18.
山石 《天津人大》2006,(4):44-44
近日,有机会瞻仰鲁迅先生的故居,实现了积久的夙愿.站在先生的故居前,自然想到先生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之贡献.在大学念书时,就酷爱先生的作品,特别是鲁迅杂文.我的毕业论文也与鲁迅杂文相关.  相似文献   

19.
名人往事     
鲁迅童年在“三味书屋”读书的时候,听说汉朝的东方朔认识一种虫,名叫“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虫就消失了。鲁迅冥思苦想,也弄不清楚“怪哉”到底是一种什么虫。有一次,须发花白的寿镜吾先生讲完课,鲁迅赶忙问: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  相似文献   

20.
《台声》2017,(4)
<正>齐如山先生是和鲁迅先生同辈的学者。103年前,齐如山的第一本著作《说戏》出版,鲁迅得其一册。鲁迅在1913年9月5日的日记里写道:"齐寿山赠《说戏》一册,其兄如山所作。"1981年出版的《鲁迅全集》于"齐如山"条下注:"齐如山(1877-1962),名宗康,字如山,河北高阳人。京剧研究家,齐寿山之兄。1915年9月被聘为通俗教育研究会戏曲股名誉会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