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审议民主是20世纪后期,西方学者在批判传统民主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试图矫正和弥补其缺陷的审议式民主理论。审议民主需要具备多元——包容、平等——尊重、理性——责任、对话——商谈、公共——共识、程序——宪政、正当——合法等一系列必备要件。这一系列必备要件决定着审议民主“如何”才是“审议”民主。我们只有准确地理解了这一系列必备要件,才能准确地理解审议民主。否则,难免望文生义,张冠李戴。  相似文献   

2.
公共选择理论视角下代议制民主的完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都希望自己能够直接参与政治并对政治产生现实的影响,但是民主的愿望并不代表民主的现实。空想的民主只有虚幻的光彩而不能带来实际的价值。民主应该是现实的,而不是理想的。空想的民主只有虚幻的光彩,而不能带来实际的价值。近代以来出现的代议制民主,是民主现实实践中一种实在的途径。作为次优的民主,我们不能求全责备,但是  相似文献   

3.
协商民主关注的是传统代议民主无法有效解决的问题,如民主选举“授权”后的监督问题,如简单多数原则不能充分体现全体民众真实意愿的问题,倡导公民直接的政治参与,通过自由而平等的对话讨论等方式,参与公共决策和政治生活。由此可见,协商民主并不是对传统民主制度的否定,而是建立在后者之上,并形成对传统民主制度的完善和超越。  相似文献   

4.
李小艳  杨束芳 《岭南学刊》2011,(4):26-30,60
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在党的十七大基础上进一步为民主的发展设计了路线图,提出要先行在党内实践民主,然后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有共同点、有相通之处。但是,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属于不同层次、不同范围的民主,二者存在明显的区别。民主政治探索实践出现的自治民主模式、社团民主模式、协商民主模式、纵向民主模式等各有优劣,只有党内民主模式才是符合现代民主原理和中国国情的民主政治模式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5.
公共决策合法性证成——论复兴同意的审议民主之想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林林总总的政治学说中,合法性理念是一个久谈不衰而且常谈常新的话题。一项公共决策做出之后,国家何以拥有权力强制公民服从决策结果,公民又有什么样的义务服从公共决策的结果呢?这便是合法性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要采取规范的研究路径来阐释同意是合法性的归依。相对于自由民主中同意的危机来讲,审议民主复兴了传统同意理论,担负起拯救合法性的重任。  相似文献   

6.
和谐作为一种社会状态,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不是天然形成的。和谐社会包含着理性的因素,它是对非和谐社会的那种个体非理性贪欲的一种抑制与理性的缓解,它期望全社会走向公共理性,实现互利共赢。  相似文献   

7.
人类社会是否真正能够通过深思熟虑和自由选择来建立一个良好的政府,还是他们永远注定要靠机遇和强力来决定他们的政治组织?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美国宪法所宣示的崇高理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对于民主政治和人权保障所起到的巨大作用总会令人对人类通过自身理性来建构政治制度的能力感到欣慰,然而美国宪法的成就并不能作为证实人类理性建构能力的有效明证,它似乎只是单个人追求自身利益而后产生的无心之果。  相似文献   

8.
审议议案和工作报告,既是人大代表行使法定职权的具体表现,又是人民代表大会履行各项职能的必经程序和重要环节。而审议方式的选择、运用与搭配,则直接影响人民代表大会的议事效率和决策绩效。本文对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方式的内在矛盾及其改进措施谈谈自己的管见。一、人民代表大会的审议方式概述回溯过去50年来,人民代表大会的审议方式渐趋多样化。以审议单位为标准,可以划分为三种审议方式:(1)大会发言,即人大代表针对审议客体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和主张,其直接听众是出席人民代表大会的全体代表和列席会议的“一府两院”组成人员;(2)代表…  相似文献   

9.
随着当今社会多元性所引发的矛盾和冲突状况的不断显现,以制度化模式和民众沟通交往互动机制相协调的审议民主理论,在对以往民主制理论及其实践模式所凸显的问题进行反思与批判基础上,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在涌现出的许多审议民主论者当中,哈贝马斯从交往行动理论及商谈伦理思想中所展开的对审议民主理论的建构,以“话语”模式的应然性角度,直指审议民主理论的实质内涵,即在社会冲突与矛盾的化解中,积极整合其多元性因素,并通过共识的建立和达成,来实现公共社会原本所具有的开放性、包容性和正义性。哈贝马斯对审议民主和共识问题的理论卓识,是对民主政治实践的经验性与规范性的有效协调,为我们思考民主政治的新格局,开启了新的研究视野和思想路径,同时也为东西方乃至整个人类民主政治格局的完善,开辟了新的思想路径。  相似文献   

10.
协商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路径。与代议制民主相比,协商民主更能反映偏好强度,让民众参与决策过程,它的基因也深嵌在现行政治架构中。以协商民主推动民主政治建设,就要在现行制度框架内完善党内、人大、政协内部的协商民主,加强与外部特别是涉及公共领域社会行动的对话协商,以基层协商民主推动基层自治能力的强化。同时也要通过搭建博弈机制、培育社会组织、完善法律环境、政府信息公开,为发展协商民主提供配套支持。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人大》2009,(22):14-15
陈斯喜:这次修改在实现城乡同比例的同时,在代表名额分配等其他方面又有了改进,比较突出的是体现了地区平等,过去代表名额分配完全是按照人口来进行的,但各地区的人口差别很大。作为一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应当有适当数量的代表。这次选举法修改不仅仅解决了城乡同比例问题,还突出解决了过去在代表名额分配方面地区之间不太平等的问题,提出每个地区都要有一个基数,在这个基数之上再按人口分配,这样各地区更加平等,这是对选举权平等原则的深化。同时将民族平等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加以强调。  相似文献   

12.
政治责任与公共权力的统一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责任政治实现程度的重要衡量标准。面对现实政治生活中政治责任缺失的恶劣情况,在公共权力内在矛盾之上积极寻求其与公共权力失衡的理论根源,通过权力制约、权利监督、个人道德水平提升的关键点,突出制度功能性建设以确立责任对公共权力的基础性控制,应成为防控公共权力超出合法合理界限的逻辑思路与促使政治责任实现的必要保障。  相似文献   

13.
民族地区民主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民族的政治文化精神与民主政治的建设息息相关,任何民主政治的实施都需要政治文化精神尤其是公共精神的支撑.因此,在我国民族地区民主政治的实践过程中,作为公共精神重要组成部分的平等精神、参与精神、自治精神、宽容与妥协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民族地区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张郁 《人民政坛》2008,(2):10-11
扩大人民民主、树立法治理念、保障公民更切实的民主政治权益、健全权力运行机制……这一系列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关键词,时不时跳跃于代表审议现场。代表们冀望:伴随“海西”先行曲的动感节奏,我省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不断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国家治理中,政府作为理性的行为主体,强调政府理性,坚持维护政府利益和政府形象,却忽视了来自公众意见的表达;对于公众而言,更是以"理性人"自居,强调公众理性。两种理性逻辑彼此对立,缺乏沟通,最终导致政府信任不断流失。因此,应该嵌入公共理性,实施理性层面的逻辑改造,提升政府信任。  相似文献   

16.
邱会生 《前沿》2013,(10):39-42
交往理论、公共理性和偏好转换是协商民主的三大理论基础。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是协商民主的主要理论渊源,认为人们通过理性的交往行为,能够互相理解、沟通,逐渐形成协商的共识。公共理性是协商民主的核心理念,它是指在公开的讨论过程中,人们能被讲求公共利益的道理所说服。协商民主还强调参与主体偏好的转换,其转换过程包括三个阶段:相切阶段、相交阶段和重叠阶段。  相似文献   

17.
陈晔 《人民论坛》2010,(6):238-239
公共理性建构的理论从与科学社会主义不同的角度提出,人类政治共同体必将走向一个要求整体性和一致性的政治共同体,这种公共理性的合法性基础是基于人类文明进步中对政治伦理中善的力量的首肯。而这恰是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合法性理由。  相似文献   

18.
期待理性和非理性俱佳的公共管理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公共行政管理对于非理性因素的研究非常之少 ,甚至被排除在行政管理学研究范围之外。本文通过阐述两面性的公共管理者 ,对比分析非理性与理性因素在公共管理中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表明二者都是不可或缺的极重要形式。也期望能够引起同行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和兴趣。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尝试对公共决策过程中的理性,尤其是工具理性的含义、内容及其与价值的关系进行探讨,并提出理性面对不同层面的价值时有不同的反应、诉求和精神体现。工具理性在对待价值问题时所暴露出来的局限是其自身无法克服的,而且也给决策实践带来了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20.
西方协商民主理论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应对多元社会的挑战,西方学术界逐渐兴起了协商民主理论。国内一些学者将西方的协商民主引入中国,视之为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目标。本文认为,协商不但是我国民主政治的基本精神,而且已经在实践中成为一种重要的民主形式,同时我国的协商与西方所谓的协商民主存在本质上的区别。因此,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应该积极借鉴人类文明有益成果,但同时必须从国情出发,始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