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与各种乌托邦社会主义流派企图通过先验理性和人道原则“发明”社会主义价值观不同,马克思通过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发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及其精神的本质反映。劳动是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实体”,因为劳动确立和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人民主体立场和根本内容规定。以劳动自由为基础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自由人联合体理念,是科学社会主义自由价值观的基本主张;以劳动平等为基础的按劳(需)分配和人民民主,是科学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的基本主张。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是以劳动为“实体”的自由、平等、民主、公有、共享诸价值“形式”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王翠燕 《学理论》2013,(15):112-113
2013年两会期间",小产权房"再次成为热点议题,有人认为应该顺应市场规律给"小产权房""松绑",但也有人认为其本质上就是违反法律规定的,这种现象的大规模出现反映出法律规范不够严格,因此主张进行"大规模清理"。各方争论不休,这就说明了单纯的清理并不能根本解决这一问题,要正确地对其进行分类,在目前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土地制度的情况下,也许这才是维护好农民的利益,同时维护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的最好出路。  相似文献   

3.
农民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猛涨,我们受不了;工厂说:国家不能保证生产农资的原材料平价供应,企业要生存,只有从提高出厂价中找出路;商业部门说:出厂价高了,商业环节自然水涨船高,我们不能做赔本买卖;地方财政说:实行基数包干、“分灶吃饭”后,财政再也没有能力为企业“背包袱”。有人主张:要放开农产品价格,改暗补为明补。还有人主张:要稳定农资价格,而不是放任农资价格上涨。究竟哪种意见正确,还有待探讨和实践检验。  相似文献   

4.
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他们在学校期间就能掌握一技之长,从而做好走向劳动世界的准备,是近几年来中等教育发展的一个世界性趋势。美国如今有人反对单纯搞“电化”教育,因为它的弊病是不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主张有计划地从小学开始就进行所谓“事业教育”,安排学生参加诸如木工、电工等劳动,并启发学生认识劳动的意义和了解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  相似文献   

5.
最近几个月,我国理论界就政治体制改革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提出了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归纳起来,比较集中地讨论了三个问题。一、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迫切性问题一部分人认为,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就难以深入,甚至会半途而废。政治体制改革是其他改革最重要的条件和保证,不能把政治体制改革仅仅理解为为经济体制改革服务的。也有人认为,政治体制改革不是当前很迫切的任务,不能说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就无法进行。他们认为,目前进行全面系统的政治体制改革的条件还不成熟,使政治体制改革获得成功的三个条件,即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多样化和学术上的自由化,还不完全具备;主张当前应  相似文献   

6.
十月革命时期,列宁主张采用小资产阶级政党即社会革命党的土地纲领,主张实施"计算和监督"的措施,主张签订《布列斯特和约》和苏俄退出战争,主张苏俄学习德国的国家资本主义,主张借鉴美国的泰罗制以提高苏俄的劳动生产率,主张利用旧社会的文化遗产等,体现了他政策思想的务实性和温和性。有人以为列宁是一个无视俄国实际和脱离俄国实际、凭主观意志激进地发动革命和推进革命的人,这种认识是不真实的。  相似文献   

7.
择偶观指的是人们对择偶问題的看法和态度。它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①什么时候择偶?即理想的谈恋爱和结婚年龄问題。这个问題上的两种对立观点是早恋早婚观和晚恋晚婚观。②求什么样的偶?即配偶的理想模式问題,这又可分为求偶的相对标准和求偶的价值定向问題。前者指的是,对于同一标准,男女之间谁高谁低的问题。例如,在年龄上,一般倾向于男大女小。这种男大女小就是择偶年龄上的相对标准。后者指的是择偶标准上的价值观,如有人以德为主,有人以经济地位为主等等。③以什么样的方式求偶。有人主张自由恋爱,有人主张由媒人来牵线搭桥,有人主张遵从父母之命。下面,我们依此顺序来依次分析择偶观的三个方面。我国早婚早恋的历史和现状  相似文献   

8.
百科答疑     
《瞭望》1988,(13)
答江苏读者单庆荣——粗放经营与集约经营:“粗放经营”是以一定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投在较多的土地上,利用土地自然肥力,进行浅耕粗作的农业经营方式。一般在地多人少、技术和资金缺乏的条件下采用。“集约经营”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  相似文献   

9.
农村调查是田家英生前所做的一项经常性工作。从建国初期的合作化运动开始到他离开人世,从未间断。他是我们党内熟悉农村情况,熟悉党的农业政策,熟悉合作化历史为数不多的干部之一。五、六十年代,有些省市的负责人曾向毛泽东要求,把田家英下放到他们那里去工作。毛泽东不同意,他说:我是主张干部下放的,但田家英不能放,需要有人给我反  相似文献   

10.
考察宪政问题,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与法的基本原理,不能不联系中国的现代历史及其基本经验。民主、宪政的概念,都是具体的、历史的、有阶级内容的。我们不能用抽象的宪政和现代宪政主义等概念来代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依法治国等明确主张。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文中,深刻批判了拉萨尔主义者所主张的劳动所有权理论和分配正义观,阐明了自己在分配问题上的观点。马克思认为,要想真正解决分配问题,不能仅仅囿于正义、公平等政治哲学范畴,而必须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历史规律。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劳动管理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是劳动力公有制,还是劳动力私有制?说具体点,社会主义劳动力究竟是归国家、地区、部门、单位、企业所有呢,还是归劳动者个人所有?对于这个问题,理论界巳争论多年.然而在我国劳动管理对此是早有结论的: 公有制.人民公社对农村劳动力实行“画地为牢”——把农民紧紧地束缚在土地上,不能离开公社一步,临时外出劳动要经生产队:大队、公社层层批准,并收取高额费用.农民只能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农者恒农.根本没有“自由择业”的权利.谁敢于搞个体劳动,谁就是搞资本主义.因为劳动力属于公社公有,不允许你干啥你就不能干啥.城市里,国家机关、学校、国营企事业单位实行“铁饭碗”——所有劳动力都由劳动管理部门统一招收、调配、使用.没有被招收的劳动力不能和生产资料相结合也是生产资料的“主人”.宁可待业,不能个人开业.个人开业是搞资本主义,是违法行为.对于统一分配的职工,用人单位无权“择优录用”,无权辞退.只能进不能出.劳动者个人无权“自由择业”,无权请求辞职.只能“服从组织分配”,只能“服从工作需要”.用  相似文献   

13.
正一、倡导农村合作经济邓子恢提出的经济合作思想,对中央苏区合作社事业的建立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他在总结粮食调剂局相关经验时就开始主张发展粮食合作社。邓子恢提议组织劳动互助合作社。土地分配完成之后,农村革命根据地本来就十分落后的农村经济,在国民党军队的军事"围剿"与经济封锁下,变得更加不堪一击。而农民分到土地后还面临着缺乏农具、耕牛、劳力不足等问题。在当时条件下,苏维埃政府一方面要解  相似文献   

14.
<正>围绕中国廉政建设的具体路径问题,学界一向有德治与法治之争。有人主张德治,有人主张法治,有人主张德治与法治相结合。其实,关于德治的各种提法,其含义始终未能超出古代儒家的以德治国的水平;而法治的各种提法,必须严格区分两种含义:一种含义源自古代法家,主张君主用严刑峻法来治理臣民;另一种含义源自西方  相似文献   

15.
收藏品的价值实际上是由人们耗费在它身上的劳动和社会总劳动分配到它身上的劳动决定的.澄清这一理论难题,不仅具有捍卫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科学性和权威性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收藏品交易中的价值确定问题也具有重要的现实参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3,(33)
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曾经连续担任了5届中共中央总书记。1921年底,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曾向中共建议,以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的"党内合作"方式来实现国共合作,但最初遭到陈独秀和大多数共产党人的反对。1922年中共二大后,陈独秀主张设想实行国共两党的"党外联合"的原则,完全符合列宁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理论及远东劳动人民大会的精神。1923年6月陈独秀主持召开党的三大,他认为中国无产阶级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非常幼稚,党又不能公开,只能做经济斗争,而不能做政治斗争,要做工人运动只有加入国民党。中共三大确立了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基本方针。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演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效率的产权必须权能完整,土地产权制度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改革开放前,我国农村经济低效率和现代化进程缓慢,原因是土地集体所有和集体劳动对生产力的束缚.经过三十年及新一轮以土地产权制度为核心的农村改革,农民业已获得所承包土地的包括占有权、经营权、受益权和流转权在内的所有者权能,以农民个人土地产权为基础的土地产权制度巴基本建立.土地产权制度及其他相关领域的改革,提高了农民的社会经济地位和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了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与社会经济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商品价值由耗费的生产资料价值、劳动者工资和剩余劳动价值构成,商品按以价值为基础的生产价格为中心的价格出售,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按照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生产价格理论的基本原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顺利实现产品价值,获得较高经济收益,必...  相似文献   

19.
从利益分配看我国土地价格形成机制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价格形成机制和其中的利益分配问题是土地制度改革中一个问题的两个面,现行体制下是以权力为主导的价格形成机制,导致了各方市场主体利益分配上的失衡,阻碍了土地市场的发展。而将要建立的土地价格形成机制是以市场为基础的制度,其原则就是要实现各市场主体利益的均衡,进而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这样的制度应当以行政监管和法律约束的双重规范为手段来实现。  相似文献   

20.
邓娜 《理论导刊》2014,(4):48-50
官邸制自十八届三中全会被提出以来,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人将其描述为反腐重拳,亦有人将其贬得一无是处。客观辨证地看,一方面探索实行官邸制意义重大,另一方面官邸制也存在着耗费行政成本过大、可操作性低、不能从根本上遏制住房腐败等诸多问题。对此,可通过严格限制官员再购商品房数量、系统联网监督官员及其家属等途径来探索完善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