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波兰是世界上公认的典型的“中等强国”,是中东欧区域实力最强的国家。冷战结束以来,波兰利用自己特殊的地缘优势,积极加强与中欧、东部邻国和广大中东欧国家的合作,创建或参与了“维谢格拉德集团”“东部伙伴关系”“中欧倡议国”组织“三海倡议”等合作机制,力图成为这些合作机制中的核心和引领国家,并希望借助这些合作机制,加强波兰的影响力。波兰对中东欧区域合作的积极参与和倡导,极大地加强了“大海之间”国家的合作,但由于波兰综合实力有限,加上中东欧各国的国家利益具有较大差异,并普遍存在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波兰在实现战略目标时面临巨大的限制和挑战。如果波兰试图在区域合作中四处出击,平均用力,反而不利于其发挥“中等强国”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波兰采取强硬的对抗与遏制俄罗斯的外交战略。理解这一外交战略,需要回溯波兰政治文化遗产“雅盖隆思想”及其指引下的波兰东方政策。在战略文化的层面,雅盖隆思想是对作为波兰历史“黄金时期”雅盖隆王朝历史记忆的追溯和沿用;在地缘政治的层面,雅盖隆思想强调波兰东方政策的传统,主要战略意图是防范俄罗斯,限制俄罗斯在乌克兰、白俄罗斯以及立陶宛的影响,进而与东部邻国共同建立反俄联盟。19世纪以来,雅盖隆思想共经历了三次复兴。冷战结束后,雅盖隆思想指导下的波兰外交政策的最显著特征,是对欧盟和北约成员国身份的使用。波兰借助雅盖隆思想的文化基础与俄罗斯争夺对俄波中间地带国家的影响力。俄乌冲突以来,波兰已经成为塑造欧洲东部安全秩序的关键角色。雅盖隆思想指导下的波兰外交政策,继续强调波兰对欧洲东部安全秩序的构想和将这一思想变为现实的雄心。但是,雅盖隆思想的复兴无助于弥合目前波兰与俄罗斯分裂的地缘政治主张与利益分歧,甚至会加剧欧洲与俄罗斯意识形态的对抗与冲突。  相似文献   

3.
二战后期美苏主导下构建的"雅尔塔体系"为战后形成美苏合作的"新型大国关系"提供了历史机遇。雅尔塔体系的基础是大国利益的重合与战略协调,但美苏之间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质性致使双方的战略互疑不断升级,导致美国重返欧洲与苏联形成对抗。在斯大林采取移植苏联体制和激活"世界革命"机制的背景下,亚洲"中间地带"的革命"溢出"了雅尔塔体系,一个并非事先"计划"的区域性政治变动将美苏引向全面冷战。当前中国的内部和外部条件与战后苏联已有很大区别,中美两国完全有可能也应该建立起合作互利的新型大国关系,而避免走向新的"冷战"。  相似文献   

4.
波兰制度转轨后,对外政策追求“回归欧洲”,最主要的目标是参加北约和欧盟。波兰1999年3月12日同捷克、匈牙利一起加入北约后,加入欧盟便成了开足马力进行的工作。 一、“回归欧洲”口号下要求入盟 出于政治经济利益的考虑,波兰在“回归欧洲”的口号下要求参加欧盟。事实上,波兰虽在制度剧变前已同欧共体建立了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5.
阎梁  田尧舜 《当代亚太》2012,(4):100-112,159
冷战结束后,塑造东亚地区安全秩序的力量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雅尔塔体系的遗产,二是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外交。一方面,中国与俄罗斯通过上海合作组织构建了在安全等领域的合作,而美国在美日同盟的基础上强化了其在东亚的单边及多边同盟体系。因此,雅尔塔体系遗产的组织化程度较以往明显提高。另一方面,东南亚诸国通过在东盟"10+"合作框架、亚太经合组织以及亚欧会议等平台实施经济外交,比较成功地把主要大国及区域集团力量牵绊在东亚地区,并藉此影响了冷战后东亚地区的政治、安全秩序。  相似文献   

6.
东欧大多数地区,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形成的恐俄症是最广泛、最有影响力的民族恐惧,在苏联解体后,他们对俄罗斯的恐惧仍然难以消解。在波兰,由于历史、地缘、宗教等多方面的原因,恐俄症在波兰民众心中根深蒂固,调查显示,在斯摩棱斯克坠机事件之后,民众对于俄罗斯的憎恶又达到了一个较高的程度。恐俄症对于波兰安全政策的制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卡钦斯基执政时期,制造并利用恐俄症,并以此塑造了波兰的对外政策。但调查显示,偏执的反俄情绪也并非所有波兰民众所共有的。整体上,波兰的反俄情绪是一种有理性的恐惧。精英在恐俄症的问题上看法也存在差异,新一代的政治精英已经展示出更多与传统行动路径截然不同的倾向。  相似文献   

7.
一、国际新格局下的中日关系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国际局势风云变换:苏联瓦解,东欧骤变,美国削落,“雅尔塔体制”烟消云散。而由它引起的后遗症使欧洲局势动荡,从地中海、里海到波罗的海,从外高加索到中亚,形成了一个矛盾集中的地带;宗教冲突、民族冲突频发,有的地方甚至发生了局部战争。与此同时,日本、德国、东亚却迅速崛起,国际“地区主义”势力上升,国际行为的主体从国际集团变为国家单元,经济技术关系成为国际关系中相对重要的基质,政治关系和军事关系的地位相对下降。国际间的根本矛盾冲突越来越集中在经济领域和技术领域,如美日的贸易摩擦与“经济战争”,美欧间的经济矛盾,中美间的贸易逆差,前苏联各共和国间的经济混乱与纠纷等等。各种政治、军事问题往往与经济、技术问题纠缠交织在一起,难分难解。随着日美安保体制的日益削弱,美日两国进而更注重于经贸关系上的相互  相似文献   

8.
自1988年2月1日、3月1日和4月1日开始,波兰政府对物价进行了一次较大幅度的调整,这是1982年以来的第七次。物价问题在波兰始终是最大的最尖锐的问题,是政府与人民矛盾的焦点。要使经济正常运行就必须大幅度调整价格,而调整价格又必须考虑到社会的承受能力,对此不能被所有关心着波兰改革进程的人们所关注。提价原因 1987年下半年,波兰政府在提出实施第二阶段经济改革方案时,开始酝酿对商品价格体制进行“全面改革”,并着手搞社会调查和征求人民的意见,结果在11月29日的全波公决中未能获得通过,但仍有1200万人投票支持政府的彻底改革纲要。经与工会协议会和农民协议  相似文献   

9.
为遏制法西斯德国的侵略扩张,苏联自1933年起便通过“东方公约”、莫斯科谈判试图同英法建立集体安全体系,但未获成功。此后,为避免提前卷入战争,苏联与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后又同日本签订《中立条约》。二战期间,苏联通过与英美结盟,保障了自身战后在波兰、德国和远东的利益。苏联的外交政策目标明确,在二战的动乱年代,成功地维护了国家的民族利益。  相似文献   

10.
在1994年后的时期里的不同经历,不仅区分波兰的社会意识和其他共产党国家的社会意识的差异。而且,波兰人是“历史性的民族”,从中世纪至十八世纪它有自己的国家,即15—17世纪波兰是东欧强国。从18世纪末至1918年,它多次武装起义,反抗三大瓜分国——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坚持着恢复独立的斗争。因此,波兰人的民族激情特别强烈。这在1918—1939年国家重建中  相似文献   

11.
在东欧各国中,波兰是第一个推翻现实社会主义并最先宣布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自1990年1月起贯彻著名的“休克疗法”纲领两年多来,波兰正在步履蹒跚地向市场经济过渡。截至目前,波兰已全面放开物价,大幅度削减财政补贴,政府设置了所有制改造部,推行国营企业私有化,包括“小私有化”和“全面私有化”,取消了中央计划,把中央计划署的职能改变为经济预测性。改革了税收制度,建立市场经济所必需的银行体制,如信贷制度和开办证券交易所,把兹罗提变成国内可兑换货币,消灭了外汇的黑市交易。对外,一方面寻求西方  相似文献   

12.
1996年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以金融资本优势,压倒工业资本并迅速崛起,构成俄罗斯经济的基础。这种发展态势,日益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 目前,俄已组建的金融工业集团有三类:非政府 金融工业集团、控股金融工业集团和“帝国”型集团(即控股公司的银行)。其中,“帝国”型集团是俄市场上真正有潜力的力量。属于这一类的大型集团现有7个,其中外贸银行和工业建筑银行代表着国家利益,还有5个是全权委托者中最大的银行。这种集团应  相似文献   

13.
中东欧国家的外交政策:定位、取向及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冷战结束后 ,“加 (欧 )盟入 (北 )约”是中东欧国家外交与安全政策的首要目标。从政治、经济、历史与地缘安全利益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中东欧国家将采取“亲美不脱欧”的外交选择。同时 ,改善与俄罗斯的关系在中东欧国家的外交政策中也占有重要地位。短期内这些国家将使正在形成的欧洲安全与防务政策和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受到大西洋主义的影响 ;从长远来看 ,中东欧国家将因与欧盟的利益融合而加快“欧洲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波兰高等教育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在波兰,高等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一三六四年卡吉米尔三世就创立克拉科夫大学。克拉科夫大学是欧州历史上笫四所最早创立的大学。它经历了几个世纪的盛衰,为数学、天文学等学科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此后,波兰又相继创立维尔诺大学(一五七九年)和利沃夫大学(一六六一年),促进了波兰民族文化的进步。一七七三年,波兰成立国民教育委员会 Komisja Edukacji Nanodmej,它被看作是世界上第一个教育部。  相似文献   

15.
在中东欧国家中,波兰的国家行政监察体制也许是最完备的。在经济体制从计划向市场转轨的过程中,出于对建立法制国家的需要,波兰大大加强了国家行政监督体制,使之在政治、经济生活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国家行政监察体制的形成 波兰最强有力的行政监察机关是波兰最高监察院(NIK),它是波兰国家最高行政监察机构,是国家行政机构有效运转的保障。它直接隶属于议会领导,对议会负责,并向其汇报  相似文献   

16.
1989年6月以来,波兰政局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执政45年的波兰统一工人党,被成立才八年多且又长期处于非法状态下的团结工会取代,失去了宪法规定的执政党的地位和作用。总结这一事件的深刻教训,对波兰统一工人党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来说都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波兰统一工人党今天的处境,其出现决非偶然,是党内外、国内外各种复杂因素综合作用和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就党内说来,波兰统一工人党有很大的历史功勋,但同时也存在许多严重错误,造成威  相似文献   

17.
"波兰问题"是19世纪俄国政治中无法回避的因素,却一直较少得到学界的关注。在1863年波兰爆发独立事件后,俄国政论家斯特拉霍夫、卡特科夫、阿克萨科夫等人分别从文化、政治和社会方面分析"波兰问题"及国家利益、民族文化身份的关系,体现了十九世纪俄国社会中民主普世价值与民族主义的激烈争论。  相似文献   

18.
菲律宾全国有将近100个人种集团。 在菲律宾人口中占大多数的是那些形成了稠集的人种群体、人数以数百万计的民族。其中有他加禄人、比萨扬人、伊洛卡诺人、比科尔人、邦板牙人、邦阿西楠人、桑巴尔人、伊巴纳格人(卡加延人)等。人数最多的是居于菲律宾中部比萨扬(又译“米沙鄢”)群岛的比萨扬人(占全国人口的35%)。 在菲律宾现代生活和历史上起主导作用的他加禄人占全国人口的25%。 人数不到100万的少数民族在全国人口构成中所占比例很小。那些实质上只算是部  相似文献   

19.
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塌给人一种突然的感觉。事后回过头来从政治、经济、军等多方面分析,又觉得在情理之中。本文仅从经济角度,特别从科学技术角度对两极格局崩塌的潜在影响作一初步分析。 引言 以雅尔塔体制为基础的世界两极政治格局形成于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分别组建华约和北约军事集团,他们互相对立、相互封锁。两极格局带有强烈的意识  相似文献   

20.
亚当·沙夫教授生于1913年,曾任波兰统一工人党中央委员,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发表过多部著作。50年代的不少著作曾是当时高等学校的教科书。60年代因发表《马克思主义与个人》,被批判为修正主义者,80年代初又在国外出版《处在十字路口的共产主义运动》一书,再次受到批判,并开除出党。波兰制度发生剧变后,沙夫教授不但恢复了党籍,而且被一些政治组织誉为“思想之父”。波兰统一工人党解散后,他再未参加任何政党,但始终认为自己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说:“如果我有第二次生命,我仍将选择这条道路。” 本文是沙夫教授1995年底在波兰出版的新著:《困惑者记事》的片段摘译,标题和文内小标题为译者所加。 沙夫的观点仅仅是他的一家之言,本刊发表的目的是供学术界了解和研究之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