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邓小平同志在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利益理论,形成更为系统、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利益观。其主要思想是:强调和重申社会主义的物质利益原则,大力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的物质需要;始终倡导经济利益优先、人民利益至上和集体利益为重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强调坚持正确的个人利益导向,坚持正确的致富导向和精神文化生产要把社会利益放在第一位。邓小平的利益观,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好精神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
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它集中体现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搞好公民道德教育,需要强化四种意识。一、坚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强化道德教育的导向意识坚持集体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是社会主义社会“共同富裕”的根本要求的反映。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我们必须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思想,把发展、扩大、巩固集体利益作为我们道德建设的重要目的。要实现这一目的,我们必须在认识上和行动上达到三个方面的要求:其一,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根本上是…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道德规范张秀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呼唤着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的转变,以适应经济体制的变化,并为其服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决定的新的道德规范主要有那些呢?一、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统一承认个人利益,允许人们谋利、...  相似文献   

4.
正正确处理公与私的关系,克己奉公、一心为民,是对领导干部政德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要求人们在处理公私关系时,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结合起来;要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个人利益放在第二位;当二者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反对一切损人利己、损公肥私、金钱至上、以权谋私的思想和行为。领导干部必须树立界限分明的公私观,把先公后私作为处理公私关系的基本原则,培养职业道德,恪尽职守。  相似文献   

5.
我们通常所说的“公”与“私”有几种涵义,需要正确的理解。一、经济领域中的所有制概念。“公”指的是公共所有:“私”指的是私人所有。例如,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资料私有制,又如,公共财产,私有财产。社会主义国家,既要保护公共财产,也要保护正当的私有财产。二、社会领域中的物质利益概念。“公”指的是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私”指的是个人利益,在物质利益的问题上,我们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大学生作为社会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价值观念,特别是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都在发生着变化。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是高校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我们所倡导的集体主义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同个人利益关系的准则,其实质是强调个体与整体在利益关系上的协调统一。它要求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三者之间要做到互相兼顾,并以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为重。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我们在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支持个…  相似文献   

7.
<正> 如何调节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笔者认为,作为调节处理个人与集体关系的集体主义道德准则,仍然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的价值导向,只是在坚持贯彻集体主义价值导向的理论与实践上,务必坚持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结合,个体的“自我牺牲”与社会的“利益补偿”相结合。  相似文献   

8.
赵国臻 《前沿》2007,3(2):97-99
集体主义精神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一个基本原则,既是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结合,又要使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并且在二者的共同发展中协调和化解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各种矛盾。加强大学生集体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弘扬和培养集体主义精神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加强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教育,既要认识到位,又要措施到位,更要狠抓落实,付诸行动。  相似文献   

9.
公民道德建设是在思想领域搞建设,主要是培养一种观念、塑造一种精神、树立一种风尚,必须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以德治国,坚持以人为本,把培育和谐文化作为重要任务,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作为根本目标。要着眼于增强公民社会责任意识,积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处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自觉履行社会职责和法律义务,做一个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负责任的公民。要着眼于促进人际和谐,广泛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人人相敬、互助合作的良好品德,倡导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守…  相似文献   

10.
李星星 《传承》2008,(20):26-27
邓小平高度重视人民的物质利益,同时提倡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依法致富,反对拜金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义利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国家、集体的利益与个人利益的一致性是义利统一的前提,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是义利统一的保障,"三个有利于"是义利统一的评价标准,以义制利是义利统一的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高度重视人民的物质利益,同时提倡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依法致富,反对拜金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义利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国家、集体的利益与个人利益的一致性是义利统一的前提,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是义利统一的保障,"三个有利于"是义利统一的评价标准,以义制利是义利统一的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12.
权利一词,意蕴丰富。它是一个与自由、利益、规则、正当等价值密切联系的概念。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权利观,是市场经济、法治社会与和谐社会的时代条件赋予我们的新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权利观的实质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权利观。对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加以明确界分,是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前提。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权利观要求我们坚持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努力做到既正确地对待集体与集体利益,又正确地对待个人与个人权利。  相似文献   

13.
物质利益是一根敏感的“神经”,梳理好这条脉络,是加强新时期思想政治建设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善于从利益动因上分析官兵的思想变化,善于把握新时期官兵利益观的特点,引导官兵正确对待物质利益,对更好地履行军队思想政治工作为“打得赢”、“不变质”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可靠政治保证的重大使命,对深刻领会“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正确贯彻物质利益原则,必须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   一、贯彻物质利益原则,必须处理好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   利益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最终动因,正是这种利益行为推…  相似文献   

14.
耿步健 《求索》2005,(9):107-109
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基石,但如何正确理解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并处理好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仍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本文拟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经典论述的分析,谈谈如何正确理解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从而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正确处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15.
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利益观: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集中体现为"为人民服务",改革开放以后集中体现为"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准绳",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集中体现为"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新世纪新阶段集中体现为"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6.
提倡淡泊名利、无私奉献与尊重个人合法利益是否相矛盾?这是许多同志感到困惑的一个问题。 弘扬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并非不尊重个人合法利益,而是根据社会主义义利观,要求人们自觉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把个人利益融入国家和人民利益之中,全心全意为国家和人民做贡献。并不是要求人们完全放弃个人利益,也不是不容许人们对个人利益有任何考虑。在这里,淡泊名利指的  相似文献   

17.
提倡集体主义原则与个人全面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里,集体主义原则是处理个人同国家集体关系的唯一正确的道德原则。它要求我们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当二者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必须无条件地服从集体利益;并在保证集体利益的前提下,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结合起来。提倡集体主义原则会不会妨碍个人的全面发展呢? 马克思主义认为,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指人的智力和体力获得各方面的、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作为共产主义新人,还必须有共产主义理想、道德和纪律,即有崇高的精  相似文献   

18.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讲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强调指出:要“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胡锦涛同志所强调的几个利益关系,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刘龙洲 《湖湘论坛》2004,17(3):10-11
物质利益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和探讨邓小平这一思想的基本特色,对于深入把握邓小平理论,推动各项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和精神辩证关系原理为依据,坚持尊重个人物质利益与倡导革命精神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最基本的需要是物质的和精神的需要两个方面,人的革命积极性也是物质的动因和精神的动因两个方面。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对物质有很大的反作用。如果离开物质利益谈革命精神,就有悖于唯物论;离开革命精神来谈物质利益,就有悖于辩论法,二者都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原则。在改革开放之初,邓…  相似文献   

20.
新知识信息     
邓小平精神文明十大新论一、“两手抓论”。邓小平多次对不讲物质利益、鼓吹精神万能的唯心主义加以痛斥,强调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二、协调发展论。他把精神文明区分为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两方面,二者互为条件,协调发展。三、“四有”新人论。他提出精神又明建设的基本目标是“四有”,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四、真正优势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往往不平衡,社会主义国家要发挥精神文明的优势。五、大胆借鉴论。在国际共运史上,他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入第一次明确提出向资本主义国家供鉴精神文明方面的经验。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