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正香港"保普选、反占中大联盟"发起的"保和平,保普选,反暴力,反占中"签名行动,截至8月3日晚,已经收集到逾109万个签名。这被解读为"沉默的大多数"在关键时刻发出了声音。单从战术上讲,"反占中"签名当然就是一次反"占中公投",就是针锋相对,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既然是站在同一个舞台,唱同一出戏,用同一个唱法,技术层面的指责也就相互免除了。这次签名行动,相当于是建制派向泛民派的一个宣告:街头政治这个舞台不可能任由你独占,挟持民意这出戏当然也不是只有你才会唱,真要是同台唱戏,我的戏唱得比你还好。  相似文献   

2.
一个人要成才是离不开书的。对于我这样没有福气上大学的人来说,自然更离不开书。书,是每个自学者的良师益友,而在我的自学经历中,却有着与书的奇缘。于是,很想谈谈我对书的感受。 我认为看书要从三点出发,即:爱好、兴趣和对书的感情。人做任何事情都是爱好了才能做得好,看书也是一样。当你真正感到自己看书是有兴趣、有意思的事,而不当作是在应付和强制自己的事时,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看书。 我从小有三个爱好:打球、绘画、文学。爱好广泛,使我在自学之始看书很杂,却没想到成人以后  相似文献   

3.
纽约求书记     
梁子 《瞭望》1990,(20)
4月返国。7月间,由海路运回的书到了。 把书迎了回来。堆得满床满地,我就坐在书堆之中,随意翻检。那情形,很象是旧友重逢。 这些书,尽是在纽约、剑桥两地所得。游学7个月,购书200余册,平均起来,至少日得一册。书与我之间关系的密切可以想见。事实上,我熟知所有  相似文献   

4.
《瞭望》2006,(Z1)
我的讲座能有这么多观众,我的书能卖这么多册,并不是因为我讲得好、写得好,而是一百年来五代人的需要。从1905年到现在,整整100年,观众里,最小的7 岁,最大的90岁,大约五代人。这一百年来,我们始终不能对清朝历史作出正确评价。 1905年孙中山成立同盟会,“辛亥革命”期间提出“驱除鞑虏”,那时候能对清朝历史、  相似文献   

5.
《党政论坛》2011,(14):26-26
海明威迁居古巴哈瓦那以后,过着一种类似隐居的生活。一位纽约富商慕名前来拜访,并一再要求海明威在他的日记本上签名留念。海明威知道这位来访者是依靠掠夺土地、买卖地产发了大财的,他不喜欢与这种人交往,但又推不开富商的纠缠.于是他用手杖在沙地上画出了一个签名,  相似文献   

6.
闲话读书     
来新夏 《民主》2009,(4):36-39
如果从识字始,便算读书,那我至今已经读了80年书了。在书海中翻腾这么长时间,说没有可说的经验或窍门,容易被人怀疑为不说实话,欺瞒后学,甚至是学问上的吝啬鬼,但我确实说不出什么成本大套的读书法.也不会开连自己都没有读过的书目,更不愿故作高深,侈谈经验,把后学说得云山雾罩.反而让人望书却步。因此,每当有学生或晚辈问起我如何读书时,  相似文献   

7.
半小时前还怒气冲冲的何兆 柏,走出海南省高级人民法 院立案庭的来访申诉听证接待室时,放松了很多。 他今年62岁了,6年前被人骗走了5万元钱,告到海口市秀英区法院,可他却一直没拿到判决书。几经周折,终于于1999年4月找到判决书,却同时被告知卷宗内有一份撤诉书,因此判决不能执行。何老汉目瞪口呆,仔细回忆过之后,他确定自己没有写过撤诉书!他又找到省人大,在省人大的干涉下,秀英区法院确认撤诉书不是原告人的真实签名,同意向何老汉送达判决书。但时隔6年,被告已跑到湖南,难以执行。何兆柏听说省高院有个“听证会…  相似文献   

8.
文刃 《党政论坛》2010,(8):60-60
有一阵子,每6周就有一本关于我的新书出版。这些书跟我一点关系也没有。这些书把我写成一个从不犯错误的人,好像我是一个神。  相似文献   

9.
我对签名书的收藏,缘起于《邓小平文选(第三卷)》。《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出版于1993年10月。1994年,邓榕送给我一本精装的《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在书前印着“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那一页,留着邓小平同志的亲笔签名,落款时间是1994年。  相似文献   

10.
我对签名书的收藏,缘起于《邓小平文选(第三卷)》。《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出版于1993年10月。1994年,邓榕送给我一本精装的《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在书前印着"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那一页,留着邓小平同志的亲笔签名,落款时间是1994年。邓小平同志诞生于1904年8月22日,1994年恰  相似文献   

11.
逛旧书摊,得章太炎《书原刻手写底本》,线装、一册。《书》1899年付梓,给幼小的民主革命提供了一个理论体系。印行后轰震海内、风行一时,只是文笔古奥,索解为难。鲁迅后来回忆说:“我读不断,当然也看不懂,恐怕那时的青年,这样的多得很。”所以,这部书远...  相似文献   

12.
我从学校毕业即走上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岗位,先后从事过共青团工作、宣传工作,现在是厂党委工作部宣传干事。八年来,我深深体会到,政工岗位锻炼人。像我这样一个在很多老政工眼里「乳臭未干」的青年,一开始是充满危机感、压力感的,感到这碗饭吃得费劲,甚至感到心情很不舒畅。但经历过多次挫折和考验以后,我开始逐渐爱上了这个职业。  相似文献   

13.
11月19日东北下了今冬第一场大雪,本刊记者带着一封事关土地纠纷的上访书来到了辽宁省营口市这座港口城市。和普通上访书不同,这是一封由辽宁盖州市(营口市下属县级市)28名离退休老干部集体签名的7页长信。从署名看,几乎囊括了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中期盖州市政府的领导。  相似文献   

14.
朽木 《民主》2007,(3):45-45
老板嘴大,员工嘴小;老板霸道,员工无奈;老板为所欲为,员工忍气吞声。这种弱肉强食、大鱼吃小鱼的状况,在深圳龙岗区的一家工厂的一份协议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羊城晚报的报道说,这家聘用协议书中,竟赫然写着:“本人愿意宣誓:如有违反签名之保证,是畜生。”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与我国的改革,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题目。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和曾经做过多年党的青年工作的人,我有责任把自己的看法告诉青年同志们。我同青年人接触得不那么多,话是否能说到你们的心坎上,我没有把握了。首先我想讲讲我们的改革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们的国家怎么会走到这一步来的?为什么世界上各社会主义国家几乎都在谈论或者进行着改革? 大家都知道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的结论就是资本主义必然要被社会主义所代替。历史证实了这一点。这个学说提出只一百年的时间,世界上就有除南极洲以外占全球大陆面积  相似文献   

16.
《联想为什么》选载●陈惠湘著(之二)五、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任何一个战略最终实现都需要条件。任何一个战略都不可能一马平川。1993年我曾有一次去医院探望柳传志。当时我刚读过一本描写清朝巨贾胡雪岩的书,书名叫《红顶商人》。我认为此书写得很好,胡雪岩确实是绝...  相似文献   

17.
胡适的一生,哲言妙语无以计数。闲读《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受益良多。书中有一段谈及他"不带人"的大实话,堪称高论,而且对于时下的中国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一个主管、首长调动,许多扈从随之进退,胡适就此说道:"我到任何机关都是不带人的。我不带人,什么人都是我的人;如果带了几个人,人家就有分别了,说这个是我的人,这是什么人的人了。"  相似文献   

18.
柏园 《瞭望》1996,(16)
“家书值万金!”古人这样说。其实一个真正的人的家书,何止值万金!一个真正的人,善良的人,正直的人的家书,简直可以说是无价之宝。 我找了一年,找了整整一年,才在不显眼的书摊上找到这部书。这里记录着我们可敬的巴老解放后头十七年的战斗历程——如果你喜欢,也可以叫做心路历程。同时,这部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书,也铭刻了 一个正直的善良的灵魂那灼热的心——热爱她的亲人,热爱这多难的人间,热爱这得来不易的新社会的心。 解放。欢乐。希望。忙碌,奔波,思念,劳作。三反五反,抗美援朝,保卫和平,抗美援越,人民民主……所有这些活动,政治的,社会的,思想的……所有这些活动以及它所包孕着的喜悦和烦恼,朴实无华地展现在平凡的家书上。平凡,普通,  相似文献   

19.
《民主》2019,(12)
<正>我始终认为,无论社会如何飞速发展,无论当下时尚到什么程度,真情,依然是最美好、最打动人的。我的写作已经几十年了。写散文,写诗歌,也写歌词。但不论哪一种文学样式的写作,于我而言,都是从心灵上拔下的羽毛,都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声音。写得兴奋,写得流泪,写得  相似文献   

20.
“如果有时间,我真想坐下来,写一本关于日本的书,书名都想好了,叫《樱花树下的回忆》。”26岁去日本,今年46岁的李宝瑞,经过20年的奋斗,已经成了大富商。回忆20年的奋斗史,他很感慨,说:“我26岁以后的大好时光,都扔在了日本,对日本东京,我比沈阳还熟!” 1956年,李宝瑞出生于沈阳近郊姚千户一个农民家庭。小时候,家中很贫穷,不过他天生有一副好嗓子,14岁时,他到沈阳一个样板戏班学习并登台演出。4年后,他下乡,回城后到沈阳电业局上班,后又到辽宁电力设计院搞预算。那个时代的人,经历的多,对社会有比较冷峻的认识,李宝瑞对自己前途思考的最后结果是,他想出国。巧得很,日本一个电力团组来沈阳考察,考察团的一位老者在沈阳期间生了一场病,李宝瑞给了他很多关照。考察团回日本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