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回归马克思”的过程中,与对“生产哲学”的研究一样,人们也开始关注“生活哲学”领域的问题。而且,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野下所进行的生活哲学研究还日益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新学术生长点。十余年来,国内对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马克思主义的“生活观”、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与日常生活世界理论的关系,以及“生活哲学”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个方面。对已往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与评价,将有助于研究向“学理性”和“现实性”的双向度深化。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哲学被誉为生活哲学,重点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任务是要改变人们生活的整个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审视生活以及指导生活的世界观,已经将生活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归宿。文章结合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中国化的现实语境,挖掘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的当代价值,探究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的内涵,并解读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的意蕴。  相似文献   

3.
陈亚丽  王岩 《探索》2020,(2):83-95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是对现实政治生活的积极言说、意义反思和价值判断,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对资产阶级政治哲学的排斥和对苏联政治哲学模仿的萌芽与初兴时期;受政治运动影响的危机时期;对西方政治哲学的狂热和本土化政治哲学研究兴起的调适与探索时期;以中国化范式为轴心的复兴与繁荣时期。纵观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发展历程蕴涵着学术性与政治性、文本性与现实性、本土性与外来性、科学性与价值性、继承性与生成性辩证统一的丰富经验。新时代,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学科体系,需要深度耕犁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经典文本、彰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真义、聚焦中国政治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主体思维。  相似文献   

4.
胡艺华 《湘潮》2013,(8):16-17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历史进程,党的十七大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步入新的机遇期。理论界从多视角、多层次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进行研究,大致可以概括为六个方面: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专题研究中附带提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专题研究中兼顾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从当代中国的背景出发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发展的历史描述中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以毛泽东、李达、艾思奇等人为个案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从传播学的视角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相似文献   

5.
王娟兰 《世纪桥》2012,(21):46-47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已经成为政界、学界研究和探讨的热点,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可见一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活化,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性是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生活层面的关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性、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要求以及维护马克恩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内的主导地位决定的。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学院哲学、体系哲学,而是问题哲学、实践哲学。它承认思想、价值是在现实的实践、生活和创造中展开的。生活是开放的、实践是流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也是开放的和流动的。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必须以问题为中心。问题不是意识的外化和主观的认定,问题根源于现实矛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和发展,都是建立在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科学解决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准确地把握和解决时代与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以不断变化的哲学来科学解答现代社会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所在。  相似文献   

7.
在20世纪30—40年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运动中,艾思奇、胡绳和陈唯实等人作为代表人物,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们通过各自的著作表达,展示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独特理念和深刻思想,而其所形成的共识是使广大知识青年能够最大限度地解除知识饥荒,理解、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改变社会生活的思想利器。同时,他们在哲学和生活的关系、哲学与认识真理的问题、思想的问题等方面也有相同的看法,从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作出了共同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作为对当今时代中国人的生活现状进行反思的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必然以现实主体的生活处境、生活状况为基本研究旨趣。文章通过对近代主体地位的确立过程的梳理,阐述了现实主体是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的逻辑起点。根据主体自由度的不同,可以将现实主体分为群体主体、个体主体和人类主体三种存在形式,因而主体自由与解放成为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的基本价值旨趣。在当前,劳动大众是我国最大的生活主体,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法治与反权力异化的推进以及个体的主观努力为劳动大众的自由与解放创造了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9.
对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与中国社会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精神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研究,是我们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并且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学术任务,也是建构既具有民族主体性的又具有时代精神的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10.
《世纪桥》2017,(11)
哲学对于许多人来说抽象难懂,似乎距离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很遥远,其实这是误解。哲学是一门关心人的生活并为人们提供智慧和思想的学问。"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这句话说的很对,修炼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的安身之命之本,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信奉标准。如何应用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思维方式是需要我们学习的。  相似文献   

11.
政治哲学的当代复兴和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要求的提出,是理论的自觉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着丰富的政治哲学意蕴,蕴含了基于人类的解放和自由发展的“最高正义”。从时代生活的要求出发,开展政治哲学研究,把握当代政治生活的根本性问题,从而提炼出符合时代需要的政治理念,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迫切的时代课题,其中当然地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重建。中国语境下的建构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既包括分析和阐释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理论资源这样基础性的工作,也包括时代精神主题化、基本理念概念化等重要的理论创新任务。  相似文献   

12.
一、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反映论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范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特征的科学认识论,从而与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实践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因为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整个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反映论,既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3.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整体性研究是当前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方向,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面临的重大境遇。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必须正视这种现实,科学理性地判明和摆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地位,找准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主方向,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14.
姜喜咏 《学习论坛》2009,25(3):55-58
当前,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推进过程中,有几对"关系"问题值得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与世界化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与现代化的关系.这些"关系"及其定位问题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拓展、深化的基础性前提性问题,对它们的理解和回答,特别是学术上的定位直接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学理建构的路径、目标、体系和结构,因而需要展开积极深入的讨论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质,最根本的一条在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出现一个新的转向——在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基础上逐步回归到对生活世界基础的认识研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一些问题的研究考察深入到真切的生活世界中去,这一方向的转变受到当代哲学对生活世界问题的关注和政治哲学兴起的影响,也符合了马克思提出的"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文章是为论述古希腊哲学的生活意蕴而进行的研究论述,在开篇先给读者介绍一些关于古希腊的相关历史、地理背景知识,这将有利于读者理解古希腊哲学的生活意蕴。  相似文献   

16.
政治哲学的当代复兴和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要求的提出,是理论的自觉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着丰富的政治哲学意蕴,蕴含了基于人类的解放和自由发展的"最高正义".从时代生活的要求出发,开展政治哲学的研究,把握当代政治生活的根本性问题,从而提炼出符合时代需要的政治理念,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时代课题,其中当然地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重建.中国语境下的建构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既包括分析和阐释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理论资源这一基础性工作,也包括时代精神主题化.基本理念概念化等重要的理论创新任务.  相似文献   

17.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深层转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贵明 《探索》2004,(5):130-135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深层转型的必要性,首先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主流话语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话语的发展日益疏离。以西方马克思主义为基本理论资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主流话语必然地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出现疏离的现象。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学术研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也存在严重的疏离。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马克思、恩格斯逝世后,马克思主义在向全球传播的过程中,因历史条件的变化和与多种理论思潮的交溶过程中形成的多中心的、多家族的分裂对抗与共存的格局,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影响。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多元理解出现的根本原因是这二十多年来国际国内出现的深刻的变化。如何应对思想文化的多元化格局,确立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学术理论界的主导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一个历史任务。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深层转型正是这一社会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这一命题内涵的科学界定和准确把握,是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历史的一个基本前提。界定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内涵,首先需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进行辨正,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混为一谈,也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等同起来,更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割裂起来。就内涵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民大众之间的双向互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与人民大众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主体由社会精英到人民大众的逐步扩展。  相似文献   

19.
马俊峰 《唯实》2010,(8):64-70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合法性日益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随着国内西方政治哲学研究的兴起,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研究也势在必行。然而,由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思想散见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因此,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还处在构建之中,没有一个完整的现成思想体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学者对“是否存在着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表示质疑。解决此问题,需要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是政治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是否有一个政治哲学分支”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反对本本主义》一书是毛泽东思想的奠基性著作,纠正了教条主义的错误思想倾向,蕴含了实事求是的基本思想,是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在哲学层面的高度总结。这一著作从哲学基础、引领方式以及工作方法三个层面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行了积极探索,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解,为做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拓宽了实践路径,有益于进一步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起来,真正让马克思主义走进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