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法律学方法论辩说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林来梵  郑磊 《法学》2004,(2):3-10
将法学方法论视同于法学研究的方法是我国法学界的一个“固有的误解”。如果立足于广阔视角下的国际学术界的理论积淀 ,厘清几个相关的概念 ,就会发现 :“法学方法论”其实可转换为“法律学方法论”这一概念 ,它在内容上包括有关法律方法、对这种方法的外向性的哲学探究以及法学研究方法这三部分理论 ,其本身又构成法理学 -法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在法学理论中的确立 ,与其说必须具有一个特定先在的价值立场 ,不如说它只是具有某种可反证的、因而也是可替代的哲学立场。  相似文献   

2.
用诠释学的观点解读马克思的文本 ,是文本和解读者之间的“主体间性”的活动。马克思文本的“原意”是一个不可把握的概念 ,也许有但不可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哲学在内容上有区分 ,但在意义上完全没有必要。“走进马克思”仅是对不看马克思文本而妄谈马克思的人的规劝。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就是一种意识形态 ,用意识形态性来指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意识形态的偏见 ;但马克思主义哲学也确实在某种程度上被误解为政治理论 ,剥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政治外衣是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必要。  相似文献   

3.
刘萍 《法制与社会》2010,(19):276-277
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引入"他者"概念,"我"与"他者"的关系就构成了整个社会关系网络。"我"通过"他者"展现自身的力量,"他者"是"我"的外化,二者相互依存,但是也具有非同一性,是有差别的同一。历史的发展告诉我们,只有在更高层次上确立"他者"意识,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从物质生产实践的原本出发,深入现代社会的物质生产领域,揭示资本逻辑决定的现代性矛盾;同时,马克思批判作为现代性观念副本的现代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揭示了被现代资产阶级奉为圭皋的现代理性、自由等只不过是资本逻辑的观念粉饰。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蕴含了丰富的方法论特征:不论是以辩证法为核心的总体性批判,还是以改造世界为指向的实践性批判,或是以世界市场为视角的世界历史性批判,抑或以共产主义为理想的现代性超越,都指引着马克思揭开现代性的迷雾。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具有鲜活的时代生命力,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虽然曾经受过启蒙的现代性法权哲学的影响,但实践中的困扰使得他走向了对现代性法权哲学的批判。自由、平等、理性的现代性价值在市民社会理论的批判下只具有抽象的形式化特征,而在经济学的生活的生产和资本等概念的剖析下则原形毕露,交换领域的平等一旦进入生产领域马上被不平等取代。而马克思的实践论思维方式更是对启蒙的现代性价值具有一种整体性批判的功能,实践论的法哲学本身就是批判的法哲学。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哲学在创立之初,既倡导通过斗争消灭资产阶级,让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即阶级斗争,也试图通过对资本主义文化进行批判从而建构一种新的文化样式,即文化批判。这两个方面是其创立之初的基本向度,但在以后的发展之中呈现出单向度发展的特征,苏联和东欧侧重于发展阶级斗争理论,西方则发展了文化批判理论。  相似文献   

7.
和马克思名字联系在一起的唯物史观,与黑格尔为代表的思辨的历史观有着根本性的区别。唯物史观的创立实现了方法论革命,具体而言,唯物史观坚持从现实的前提出发,坚持以实践为中介的历史生成论,坚持人文关怀的主体向度。  相似文献   

8.
恩格斯说过,任何新的学说,都"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经济的事实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如此,必须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主体性思想主要是通过对康德以来德国古典哲学中主体性范畴的批判过程中创立的,它立足于"新唯物主义"即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去理解和改造主体性范畴。马克思的主体性哲学把主客体看作是实践活动的历史生成;主客体的统一不单纯是真理的问题,而是人的自由和解放。同时,马克思的主体哲学坚持实践理性之路,因而马克思哲学的目的不仅是对世界作出正确的理解,更为主要的目的是变革现存的世界。由此,他探索人的自由的过程,也就是他的关于人的主体性思想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划时代发展。它的产生是邓小平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为武器,科学地分析和总结现代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并付诸实施的结果。本文作者着重从两方面分析和论述了这一“方法论”的内容:其一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其二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并指出研究邓小平特色理论与实践的方法论基础,不仅有利于人们理解其特色理论的内容和实践过程,而且有利于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更好地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1.
冯晓青 《知识产权》2002,12(3):17-22
《知识产权哲学》(A Philosophy of IntellectualProperty)一书是一部由Peter Drahos撰著,达特茅斯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出版(英文版)的专业性著作。该书出版后,在国内外知识产权法学界引起了一定的反响。它以财产权制度产生、发展及相关理论为脉络,通过论述、剖析财产权方面的重要思想家黑格尔等的有关论著、观点,探讨知识财产作为“抽象物”的特点及在抽象物上设立知识产权的情况,提出要用工具主义的哲学态度来指导建立互相制约的知识产权方法和理论。这些论述,勾勒出了知识产权哲学的一些轮廓。在笔者看来,更重要的还在于该书的出版,推动了法学工作者将知识产权的研究提高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这就是对这门学科进行法理学或法哲学的理性思考。也只有这样,才能使知识产权法学学科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2.
作为公司治理的四大基石之一和风险管理的第三道防线,内部审计肩负着管控企业重大风险、把握企业未来发展方向的重任。从哲学视角研究内部审计问题,有助于宏观审视和系统把握内部审计的发展路径和研究动向。内部审计是一门经济管理类的学科,哲学是科学之母,哲学可以而且应当用于指导内部审计。我国当前基于哲学视角的内部审计研究比较匮乏,但实际上内部审计的发展无不体现哲学思想的精髓。我们应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来解释和解决内部审计的突出问题,以促进我国内部审计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3.
14.
为促进新闻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从新闻的概念、内涵、价值体系、学科体系等方面,对传统新闻学的史、论、业务三大块学科模式提出挑战,建构以“实务”为主干,以“文本”和“经营”为两个基本点的新的学科体系。同时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政治传播思想,从政治学、社会学的角度,解读新闻文化的国家属性、政党属性、公众属性等三者之间的关系。这对于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新闻文化研究、实施新闻执政、构建和谐社会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区域一体化过程中,区域地方政府间通过缔结行政协议形成一体化发展,但考察区域行政协议运行效果不能只局限于地方政府之间,需要在上级政府、区域地方政府以及非官方力量等多元主体形成的政策网络中分析区域行政协议运行。因而,区域行政协议的行动者及关系网络、区域行政协议主体资源及行动策略,既能够呈现各地区域行政协议不同运行效果的原因,也能够为区域行政协议运行的契约运行机制和主体契约精神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6.
民主社会中总有宗教、哲学和道德等诸种学说,且这些学说观点不尽一致,甚至相互对峙、相互冲突、相互斗争。因而,为了寻求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就必须寻找这些学说的共识,即罗尔斯的重叠共识。重叠共识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与繁荣发展。当前,对于马克思中国化而言,形成某种重叠共识就迫切需要。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中国重叠共识的理性选择,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中国重叠共识的时代要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中国重叠共识的群众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使中华民族不仅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取得了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而且仍将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与世界相互依赖的日益紧密既给中国带来机遇,也给中国的发展和国家安全带来挑战.对此,中国应实施自主发展战略,这既是对未来中国发展的总体筹划,也符合中国成长为开放型大国的阶段性要求.自主发展战略主张在对外开放进程中,中国应保持国家自主性,全面提升自主发展能力,为维护国家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加快和平发展提供可靠的战略保障.  相似文献   

18.
自19世纪初黑格尔完成哲学史上第一次大综合后,人类自由驰聘的理智便开始向三个方向演变,即科学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人本主义哲学。但进入20世纪后,这三大哲学就日益从分化趋向综合。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语言哲学、解释学、结构主义、历史主义、科学实在认,都体现了三个哲学的融合。事实上,无论是眼下哲学的发展趋向、面对的研究对象、追求的实践目标、所处的知识背景,还是即将到来的信息时代的激励挑战,都迫切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当代西方哲学携手共建。  相似文献   

19.
科学革命是新理论取代旧理论的范式转换,其中最为关键和核心的部分是确立不同于旧理论的新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假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理论被科学共同体所接受。新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假说的建立,是为数不多的进行哲学思维的科学家完成的;不在科学危机时期、不在哲学思维层面上工作,科学家不可能完成科学革命。这并不是说科学家的工作要接受哲学家思想的指导,而是说科学家要完成科学革命,必须做哲学家的并且是哲学家做不了的创造性工作。哲学和科学之间的关系是"为什么的问题"与"怎么样的问题"之间的关系;一门具体科学不论是在创立时期还是其革命时期,与哲学之间都是这样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