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拟从传统的法院监督仲裁的角度入手,通过对法院监督仲裁的质疑,提出法院的社会作用并非司法监督的观点,进而论证法院在仲裁制度中的角色并非在进行司法监督,从而提出重建法院与仲裁制度的关系,弱化法院对仲裁的干预,从而贯彻仲裁的一裁终局性。  相似文献   

2.
当前,不少地方人大常委会监督“两院”工作,除听取专项工作报告外,还组织人大代表旁听并监督法院庭审。理论上,人大对司法工作实施监督与司法机关独立司法并行不悖,但在运行中,两者却难免产生矛盾。笔者认为,只有不断探求监督司法与独立司法的平衡之道,才能实现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3.
人大代表旁听法院庭审活动,是人大监督司法工作的一种新的尝试,也是法院提高审判质量、公正司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荆门市人大常委会积极探索人大司法监督新思路,以组织代表旁听庭审为突破口,不断丰富旁听庭审的监督内容,规范旁听庭审的监督行为,积极履行司法监督职能,收到了较好效果。适应形势探索司法监督新路径监督法实施后,人大常委会不再进行个案监督,如何在不妨碍司法独立的同时,增强人大司法监督实效,是新时期人大司法监督面临的新课  相似文献   

4.
对仲裁进行司法监督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目前,我国对于国内仲裁和涉外仲裁的司法监督实行区别对待的"双轨制";我国法院对仲裁进行司法监督的范围过于宽泛;在对仲裁裁决撤销与不予执行的法院判决程序上存在不合理规定;临时仲裁机构在我国不被承认。建议统一国内仲裁和涉外仲裁的司法监督标准,变"双轨制"为"单轨制";缩小法院对仲裁的监督范围;加强仲裁机构自身体制的完善;建立仲裁司法监督裁定的上诉机制;取消对仲裁裁决不予执行的规定;尽快设置临时仲裁机构。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在司法审判实践中,不断深化司法公开,增强司法工作的透明度。继法院判决书上网、庭审视频直播接受广大群众监督之后,又对现有陪审制度进行了大胆创新,突破参审制的形式,引入人民陪审团制度。经过6个地市法院的试点探索,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在全省法院推广人民陪审团制度,让普通群众参与到司法审判的核心环节直接进行监督。这些尝试不仅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欢迎,而且也为建  相似文献   

6.
司法公正是衡量中国法治水平高低的关键维度之一。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中国司法改革指明了方向。根据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法院改革应着重在五个方面进行突破:审判独立、严格司法、有效监督、提高素质、锐意创新。审判独立是司法改革和法治建设问题的焦点,严格司法是对具体司法行为的基本要求,强化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是解决司法突出问题的治本之策,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能更好地发挥法院的护航作用,加强实践和理论创新使法院能更好地适应法治中国建设的要求。司法改革经验需要不断总结,并上升为司法理论,成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正是以"实践、实证、实验"为方法论特色的中国法治实践学派的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涉诉信访难"问题成为困扰人民法院树立司法权威的一大难题,对司法的公信力造成了极大的损害。要做好息诉息访工作,法院首先要做到强化内外监督。在外部监督上,法院要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坚持定期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及时反馈建议办理情况,争取人大和人大代表对法院工  相似文献   

8.
王骞 《人大论坛》2006,(5):15-16
法律规定.各级人民法院由同级人大产生,对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受人大监督。可见,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与法院之间存在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这种监督,即是所谓的“司法监督”的一个组成部分。人大对法院的这种司法监督,实质上是人大及其常委会在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支持和促进法院更好地开展审判工作,保证国家权力始终沿着人民的意志运行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罗薇 《求索》2012,(4):244-245,178
传媒与司法的关系涉及到社会生活中两种基本价值,即新闻自由和司法独立。媒体自由高于司法权力,其本质是公民权利高于国家权力,媒体有监督司法的权利。在当前我国的国情背景下,传媒与司法的关系未得到真正改善。传媒与司法应当共同作用,抓住时机推进制度建设;加大司法透明,让民意有管道进法院;增强司法独立,接受监督但排除非法干预;严格持续性选任标准,提高法官素质;进一步保障言论自由,提高媒体的专业化程度。  相似文献   

10.
对政府组成人员和法院、检察院领导人员开展述职评议,是近年来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在工作实践中摸索、创造出来的行之有效的监督形式。由于述职评议与其他监督形式相比,具有偏重对行政、司法领导人员的履行职责情况和个人表现进行监督的显著特点,把依法对政府和法院、检察院的监督体现在对人和事的监督上,从而进一步拓宽了人大监督工作的渠道,完善了人大监督机制,加大了监督力度,提高了监督效果。从述职评议的结果看,开展述职评议,促进了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推动了干部队伍勤政廉政建设,提高了行政、司法工作效率,对于发展社会…  相似文献   

11.
<正>宁县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人大代表旁听法院庭审活动甘肃省宁县人大常委会不断加强人大代表旁听法院庭审力度,抓住庭审质量这一工作重点,将人大司法监督扩展到法院庭审这一司法活动的核心领域,探索增强人大司法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选准旁听范围。根据法院每季度开庭排期表及时选定旁听案件范围,选择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社会关注度高的  相似文献   

12.
人大监督,法院接受监督,均为法定职责所系。而主动接受监督,还是需要一定"底气"和较强人大意识的。近年来,嘉定区人大与区法院在依法监督与主动报送方面加强互动。人大认真调研法院开展工作情况,形成对法院工作的立体化监督和指导体系;法院主动接受监督,把"人民法官为人民"这一司法宗旨落到实处,采取"三个主  相似文献   

13.
司法公开是我国的一项宪法原则,其地位之高可想而知。同时,这一宪法原则在其他法律和司法政策中得到了具体化,最高人民法院还制定了“司法公开示范法院”的基本标准。正义必须得到实现,而且必须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得到实现,所言即为对司法公开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司法公开是我国的一项宪法原则,其地位之高可想而知。同时,这一宪法原则在其他法律和司法政策中得到了具体化,最高人民法院还制定了司法公开示范法院的基本标准。正义必须得到实现,而且必须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得到实现,所言即为对司法公开的要求。为了实现宪法规定的原则,为了贯彻法律的规定,为了落实司法政策的要求,人民法院按照国家司法改革的整体部署,采取了一系列  相似文献   

15.
在司法制度改革中,如何正确认识国家权力机关与法院的关系.国家权力机关应当如何对法院实施监督,是一个事关宪法的根本性问题。蒋惠岭同志在《论权力机关对法院的监督》(下称蒋文,载《人民司法》月刊1995年第10期)一文中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拜读后引发了我诸多思考,在此谈几点认识。一、关于审判独立和人大监督人大及其常委会要不要对法院进行监督,为什么要进行监督?这是蒋文中涉及的第一个问题。对此,蒋文虽然也承认"人大对法院的监督是防止法院滥用审判权的一种保障",是必要的,但其基本观点却是人大的监督权"损害法院的独立性,进而损害其公正性,最终影响法律的实施"。同时,蒋文十分强调法院的审判独立,指出"审判独立绝非某种政治体制下的专用名词,如果司法不独立,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这一点早  相似文献   

16.
监督法关于人大常委会对"两院"工作的监督,也即通常意义上的司法监督,主要是通过听取和审议"两院"专项工作报告、执法检查等形式,督促司法机关完善内部监督制度,重点解决审判工作、检察工作中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带有共性的问题。从辽宁省兴城市人大常委会成立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作出决议"责成"法院撤销原裁定,到湖南省衡阳市人大否决市中级法院工作报告,促使法院复查88件案件,喻示着通过听取和审议工作报告、执法检查等方式解决司法的共性问题,已成为司法监督的实践选择。  相似文献   

17.
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对法院的司法监督,是宪法和法律赋予的重要职权。随着人大地位的提高,人民群众要求人大监督法院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尤其是个案监督。对此,笔者谈一些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18.
各级人大常委会能否对同级法院进行个案监督,争议较大。有人认为,司法独立是法治的要求,权力机关虽然有权对法院进行工作监督,但是,这种监督是宏观的,即对司法机关的工作只作事后的总体监督,而不宜作微观的个案监督,否则,司法独立将受到损害。笔者认为,人大对法院进行个案监督非但无损司法独立,反而有助于司法与法外因素的抗衡,进而有利于司法公正的实现。个案监督作为人大监督司法的一种形式,不但必要,而且可行。人大对法院进行个案监督的必要性对于法治而言,司法公正是其必要条件。正如立法民主才能制定良法一样,只有司法独立,才能保障司法公正。然而,司法独立仅仅是司法公正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9.
近两年来,武汉市硚口区人大在加强司法监督工作中,注重开展个案监督,尤其是把加强对执行案件的监督作为重点,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有力地促进了法院的执行工作。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在司法审判实践中,不断深化司法公开,增强司法工作的透明度。继法院判决书上网、庭审视频直播接受广大群众监督之后,又对现有陪审制度进行了大胆创新,突破参审制的形式,引入人民陪审团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