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通过对西藏风马旗起源、功能、内容及形式等相关资料的整理和研究,浅谈了西藏风马旗与佛教渊源联系与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流行于下层民众社会里的文化和信仰,支撑起了中国民众的大多数人的精神家园,并且对他们的生活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受这种信仰所影响的现实生活又对现有的信仰体系予以反作用,使之产生一定程度的改变以适应变化着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3.
佛教寺庙的管理问题已成为教内外有识之士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寺庙管理问题的结症何在?本文从都市佛教寺庙社会功能和社会角色的视角人手,认为当前寺庙管理活动中存在定位不准、旁鹜太多,多头管理、掣肘丛生,制度规矩、随意宽严,重物轻人、本末倒置,圣凡同居、考核失据等五大弊端。而产生这些弊端的重要原因在于对佛教寺庙的社会功能认识不清,从而导致对其社会角色定位不准,进而一系列的管理问题便由此形成。欲使寺庙管理契入时代之需,走人正常之途,必须正本清源,认清寺庙在当代社会的功能和角色。作者认为都市佛教寺庙之社会功能可概括为如下四项,即出家僧众的究竟解脱,僧伽层面的续佛慧命,精神层面的化世导俗以及社会层面的扶弱济困。此四项基本功能决定了现代都市寺庙所应扮演的社会角色和所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只有恰如其分地定位其社会功能和社会角色,佛教寺庙的管理才能契理契机,折衷取舍,形成独具特色而又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和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4.
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互相碰撞、互相融合,对中国原有的哲学思想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东汉以后佛经的大量输入,对隋、唐以后的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绘画雕刻等文化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最终被中国的传统文化所改造,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容,而且也在中国文化的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迹。  相似文献   

5.
给中国当代宗教以恰当、准确的文化定位,是防范宗教事件、特别是西部宗教突发事件的基本前提."人间佛教"是近百年来为实现中国佛教现代转化而做出的积极有益的探索,证实了我国宗教作为有益文化回应社会的现实可能,正视这一事实,对于防范民族分裂势力搞宗教极端主义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6.
士大夫的隐居在唐代形成一股社会风气,失意的士大夫选择归隐山田,寄情山水。而佛教讲究出世,寻求与世无争,与士大夫的隐居情结不谋而合。在唐代,佛教已经渗透到了士大夫隐居的各个方面。文章从佛教与士大夫隐居的关系、佛教与隐居的相似性以及佛教对士大夫隐居后诗歌创作的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从隐居士大夫的诗歌中分析佛教的影子,进而揭示佛教与唐代士大夫隐居情结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鼓楼是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是侗族精湛木构工艺的代表作,也是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侗族鼓楼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重要的艺术、审美价值。本文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乡高定村鼓楼为例,从艺术的视角对鼓楼的美学与审美价值进行研究和探讨,并围绕侗族鼓楼去展示它的艺术特色及所蕴含的文化功能,进而探讨侗族鼓楼多层文化内涵和功能。  相似文献   

8.
五刑制度自产生伊始就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为历朝历代所沿用。本文从其产生入手,通过纵横双向研究,分析五刑与五行的辩证关系,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纵向上,梳理了五刑自史前萌芽至西周正式确立阶段的历史;横向上,比较了历代五行对五刑的渗透。通过史料分析与深入思考,探求以五刑为代表的中国刑法背后的自然崇拜与法自然思想,以期为今人所借鉴。  相似文献   

9.
刘红梅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10(11):203-204,206
明末时,西方天主教的传入引起了一场较大的中西文化交流与冲突。就佛教与天主教之间来说,天主教采取排佛政策,对佛教缘起性空、六道轮回理论、戒杀说等大加批判,使明末佛教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本文以明末四大高僧之一莲池袾宏对天主教的论辩为线索,讨论佛耶两种宗教在明末特定历史时期的交涉。  相似文献   

10.
"人间佛教"以佛教的道理来改良社会、使人类进步、把世界改善,作为"人间佛教"重要组成部分的都市佛教,要适应现代化都市发展的影响,不断开创出与时俱进的多元化弘法方式。云南昆明宝华寺围绕都市寺院固有的特点及其所处社会和时代的特点、人文环境而展开都市寺院的探索与实践,为我们研究都市佛教的宗教实践及其弘法修行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思想,将进化论从生物学领域转移到社会发展领域乃至哲学领域,用自然法则来解释社会规律。21世纪的中国,文化的发展相对于经济的发展是有所滞后的。在世界文化相互冲击相互融合之际,如何保持本国文化的生机与活力,在世界文化大繁荣之际脱颖而出,在某种意义上似乎也是一个物竞天择的过程。本文试就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与当代中国的文化发展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我国有着深厚的人文理念,把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入到奥运文化之中,才是名符其实的人文奥运。可是青年一代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阻碍着广大青年更深层次地理解和参与人文奥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奥运人文精神培养一代新人,就成为当今青年教育中必然的合乎逻辑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人从1840年起到现在一直在领悟和实践一个重大主题:中华民族的复兴。这个主题随着中国人文化批判的深化逐渐清晰起来,其实质就是农业文明的文化模式向工业文明的文化模式的转变,即中国的现代化。中国的文化转型和现代文化建构虽然也遭遇了后现代主义文化或者批判现代理性主义文化的观照和干扰,但是这一过程的主要障碍还是来自于中国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文化转型的动力来自于本民族文化中自为文化与自在文化的张力,但是中国传统文化由于自身早熟所引发的血缘和家族本位的超稳定结构,恰好缺乏这种张力。因此中国现代文化建构必然需要以西方现代文化为参照,对传统农业社会进行深刻的重组,对个体进行全方位的现代启蒙,以形成自为文化和自在文化的张力,推进社会文化模式的演进。  相似文献   

14.
文化统战是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一项基础性、经常性工作。地方特色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文化统战工作的有效载体。文章以大量的实例,对贺州市近年来开展文化统战工作所做的努力进行了概括,提出了“要善于借助‘文化'来实现‘统战'的目标,又要通过‘统战'来进一步发扬光大‘文化',使之更好地服务统战工作”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进一步推进文化统战工作进行了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5.
本课题以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的发展演进为思考路径,运用大的历史观,从更长远的发展阶段来考察中国的和谐政党关系的建立,揭示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可持续发展背后的民族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以利于我们更深刻理解中国政党制度的合理性、合法性.并促进其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17.
所谓现代性佛学研究,是非以信仰取向为主的对佛学相对客观性学术论述或相关探讨。辛亥革命以后至1949年,在困难的学术条件下,中国依然涌现了一些现代性宗教研究的典范学者,如从根本上质疑一切古代中国经文翻译的正确性和系统解明异质佛教思想形成相关背景的吕澂、首开使用敦煌禅宗史料研究从达磨到神会的新禅宗史的胡适等。1949年后的台湾地区在"解严"前(1949—1987),"胡适禅学案"等即可说明现代佛教学术研究的继续;"解严"后(1987—2011),虽无再度出现如吕澂或印顺这样的研究巨人,但却有区域性佛教现代史或断代佛教社会文化史各类优秀著作相继出现。中国新佛教史的体系性建构与佛教思想的批判性诠释的百年薪火,不只没有完全断裂过,而是更善于转型和趋于多元化。  相似文献   

18.
软实力作为一种提升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形象的重要因素,已被全球大部分国家列入国家战略的主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绵延五千年,传统文化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当前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文化走出去”战略的主要内容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路径。此外,值得指出的是,孔子学院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提升国家软实力方面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廉之恒道:中国传统廉政文化现代转换研究》是在当今不同廉政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对中国传统廉政文化的一种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一部代表性力作。该著对中国传统廉政文化进行了历史考察和全面审视,展现了中国传统廉政文化的逻辑生成、主体内容和基本特征;著作深入对中国传统廉政文化现代转换的动力、路径、目标与方法进行了探讨,体现了对中国传统廉政文化的觉悟和自信。  相似文献   

20.
全面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和谐文化的建设同样不可或缺。从性别视角探究和谐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解构传统的男尊女卑"性沟文化",构建男女平等、性别和谐的两性和合文化,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任务更为艰巨,意义更为重大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