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方某发达国家的一座城市有一条奇怪的法令:“禁止将狮子带入剧场中。”我猜测,也许是有人干过类似的勾当,该城才制定了这一禁令。一般说,法律都是为了约束偏离了群体中自然形成的规范的个别人而产生的。反过来说,如果没有那些例外的个别人,也就没有法律。编罢这一期《都市咏叹调》,我发现,两类“咏叹”都涉及到一个如何立法管理的问题。是的,我们这个民族在向前迈进的时候总是挟带着一些不适应时代发展的东西,久久不能丢掉。这种法律意识淡薄的行为终究还是需要运用法律的手段去解决。我们知道,越是发达的国家,越是以庞大甚至于繁琐的法律体系为其骄傲的。而我们的大都市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述会冒出许许多多无法可依的新问题,因此就有必要学学古人的抱铗长歌,咏叹一番——“两轮的士”归来兮,行无法; “泥水大军”归来兮,居无法……  相似文献   

2.
想生孩,就结婚。越是远缘越是陌生的人联姻交合,生出的娃儿越出色。所以要“食脑”成功,得设着法儿逼脑中所存信息相互交合,这是黄金思维中物元交合的第一原则。即脑信息分裂交合原则。脑本体交合,首要是脑信息自身分裂,比如将脑中信息分成若干类别,然后依次让他们自身杂交组合,以此逼使原有信息分成思  相似文献   

3.
张毓强 《南风窗》2011,(25):31-31
提升国家形象似乎陷入了一个尴尬的窘境中——越想说自己好,越想表现自己,在传播中越是努力说好,越是加大对国际传播的投入,国家形象的"提升"越困难。今年以来,关于国家形象宣传的争论甚嚣尘上。近期英国广播公司新的调查结果又为这种争论增添了彩头。而提升国家形象似乎也陷入了另外一个尴尬的窘境中——似乎是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越想说自己好,越想表现自己,在传播中越是努力说好,越是加大对国际传播的投入,国家形象的"提升"越困难,甚至出现"倒退"。  相似文献   

4.
人在尘世中,都是饮食男女。男人往往喜欢“吃豆腐”,男女间因第三者介入常导致其中受伤害的一方大为“吃醋”。可许多人光会“吃豆腐”与“吃醋”,而不知其来历,典型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追源溯本,这“丽吃”各有一段饶有风趣的典故。  相似文献   

5.
柳南溪 《工会博览》2004,(23):69-69
前些日子与一位作曲家交谈,他说,每当他发现一些具有音乐天赋的青少年后。总是兴奋不已。“大师”发现一棵“好苗苗”后,便关怀备至,希望他们尽快成才。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大家”明白,“小字辈”不可小视,许多音乐大师的成名作,都是在“小字辈”时完成的。  相似文献   

6.
孙玉祥 《法制博览》2009,(10):36-36
改革开放前,有一个词是大家避之唯恐不及的,那就是“反”字——不管是“反革命”,还是“反动”,或者“反社会”、“反人民”,都是些一沾上不死也得脱层皮的罪行。想想也是:人家都一窝蜂地往一个方向走,你却要出头逆向那么反一下,这不给大家填堵么?对你这种给大家伙找别扭的角色,那还不杀之也可,脱皮也可。  相似文献   

7.
“罗莎”刮过,浙江重创,700多万人受灾,这是去年的消息。杭州尽管距离“罗莎”在浙闽交界处的登陆点较远,可雨水也够大的,118.6毫米,“豪雨”。网友说,“马路上的积水足够养上一网鱼了”。“水漫金山”不再仅仅是与雷峰塔有关的一个传说了,没有人将这样的日子称作“充满负离子的一天”。那是黄金周结束后的上班首日。人们忙着上下班,能养鱼的马路,还真是“行路难”,汽车毕竟不是冲锋舟。  相似文献   

8.
胡中柱 《法制博览》2010,(10):22-23
曾从一份杂志上,看到过一则报道,说境外有个人做了个实验,在两个果园的门口,各竖了一块牌子。一块上写着“严禁人内摘果”,另一块则是“原则上不准摘果”。待到果熟之日,前者丰硕满园,后者寥寥无几。实验者得出结论:“原则上”的禁止,是“实际上的允许甚至纵容”。  相似文献   

9.
云边客 《法制博览》2010,(18):25-25
近读鲁迅,一段熟悉的话让人又一次惊心动魄。“倘使对于黑暗的主力,不置一辞,不发一矢,而但向‘弱者’唠叨不已,则纵使他如何义形于色,我也不能不说——我真也忍不住丁——他其实乃是杀人者的帮凶而已”(《花边文学·论秦理斋夫人事》)。这首先让我想到了“余含泪”,他那篇“含泪劝告”的大文,对于遇难学生家长泣血提出的豆腐渣校舍,“不置一辞,不发一矢”,反倒向“弱者”即学生家长“唠叨不已”,什么“这些往生者全都成了菩萨”;“地震到了七点八级,理论上一切房屋都会倒塌”等等。“余含泪”可谓是当今一个标准的“杀人者的帮凶”。  相似文献   

10.
徐强 《法制博览》2011,(2):15-15
“快活”一词有双重含义:一是开心、高兴;二是“活得快”。比如酒、色、财、气,都是可以使人逞一时之快的东西,但如果恣意无度,不知节制,就会适得其反,在使人快活的同时,戕害人的身体,减损人的寿命,此之谓“活得快”。古人说“酒是穿肠毒药,色是刮骨钢刀,财是下山猛虎,气是惹祸根苗”,实乃洞明世事的经验之谈.并非危言耸听  相似文献   

11.
马德 《法制博览》2009,(14):40-41
真小人盛行的时代,真君子行于世,都是会被斥为“伪君子”的,只是百姓希望多有这样的“伪君子”。 据说“清官是一种不祥”,按照现在犬儒们的人文理念:人治社会出不了清官,法治社会不需要清官。所以清朝的汤斌实在有点“后现代意味”:像他这样的官,前朝出不了,现在不能出,那么只有寄希望于未来了。  相似文献   

12.
谈“作秀”     
谈“作秀”台湾一名过去以歌唱走红的立委,曾为了表明自己的清白,在“立法院”众目睽睽之下,演出鲜血淋漓的“割腕秀”;无独有偶,同样的戏码,日前也在国民大会出现,从电视上看到那“壮士断腕”的一幕,一般人直觉的反应是:唉!又在“作秀”了。“作秀”一词,系英...  相似文献   

13.
行光 《法制博览》2011,(13):49-49
文革中,“四人帮”疯狂迫害知识分子,使知识分子成了继“地、富、反、坏、右、资……”后面的“臭老九”,“四人帮”呼喊“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口号,中国人以自己是“大老粗”为荣,这种愚昧反智文化的推广,造成了中国知识界整整一代的断层,严重阻碍了经济与科技事业的发展。因此许多人以为“知识越多越反动”是四人帮的首创。然而,“知识越多越反动”这一理论竟然是来自斯大林的发明。  相似文献   

14.
《法制博览》2010,(15):59-59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是唐诗中最为温馨的一首诗,在华语圈中家喻户晓。 我们太习惯于说“慈母严父”了,以至于我们自然地就认为“慈母”就是“慈祥的母亲”。其实,在中国古代,曾有个专门的称谓叫“慈母”,对于这个“慈母”来说,“慈母”之“慈”与“慈祥”无关,“慈母”本来是件伤心往事。  相似文献   

15.
“大旅游”     
何申  吴清贵 《法制博览》2008,(14):32-33
常听领导讲要把本地的旅游搞成“大旅游”,思来想去却也不明白该怎么个“大”法。日前坐“夕阳红”专列到南边一游,就闹清楚一些,我体会人家当前搞的“大旅游”是:“有组织有计划安排大型团队参加大场地的系列活动。”由此,把诸多小行业做大,且大到吓人一跳的程度。  相似文献   

16.
“天高皇帝远”是一句流传甚广的民间口语,出自明朝人黄溥编纂的《闲中今古录摘抄》,原文为“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显然,这是一次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武力抗争。那么.“天高皇帝远”中的“皇帝”指的是谁呢?有学者认为,其中的“皇帝”并非针对某一个皇帝,而是对所有封建昏庸皇帝的泛称。这种观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7.
刘明钢 《法制博览》2011,(15):64-65
这是一桩离奇的冤案。“文化大革命”期间,林彪、江青之流制造了成千上万的冤假错案,此桩冤案却是发生在粉碎“四人帮”之后;而导致这飞来横祸的竟仅仅是一份延安时期写的证明材料。  相似文献   

18.
“枕边风”     
顾桐 《法制博览》2010,(12):41-41
有一个朋友,男的。大家聚在一处聊天,他的开头语是“我老婆说”、“老婆昨天告我”一类。我们笑他没出息、没主见,被“枕边风”吹“残”了。他不以为然,几十年来俯首帖耳,有老婆大人指哪打哪的风范。  相似文献   

19.
说“国耻”     
谢谦 《法制博览》2010,(19):23-23
说到“国耻”,我们就会想到近现代史上,中国战败后,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甚至被东西方列强瓜分,等等。但“国耻”并不是近现代才有的说法,古已有之。《礼记》记孔子答鲁哀公问,有云:“国耻,足以兴之。”据古代学者解释,孔子所说的“国耻”是“君耻”,国君之耻。如春秋时,吴越交战,吴胜越败,越王勾践派使者卑辞厚礼乞降:“勾践请为臣,妻为妾。”甚至愿“身往事之”,以一国之尊,  相似文献   

20.
于湘 《法制博览》2009,(16):20-20
何谓“公家男人”?我文章里所谓的“公家男人”是特指基本上不需要在家吃饭,基本上天天有人请吃,基本上不会按时下班回家,基本上天天需要“加班”的现代男人。“公家男人”也和华威先生一样,是“恨不得取消晚上睡觉的制度”,“希望一天不只二十四小时”来工作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