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廖才高  王国平 《求索》2005,(6):155-160
汉字学是中国独有的一门学问。这门学问以往主要是考究汉字的起源与演变,诠释汉字的形、音、意义,所反映的多为静态的知识。汉字既然是交际工具,就应把它当作工具一样,以它的功用为目标,以便于学、用为标准,根据与汉语的依存关系和语文规律能动地创造性地去改造它,使汉字学真正成为符合科学精神的汉字科学。呼唤了百余年的汉字改革近年来有渐趋冷落之势,其实人们对汉字一直有强烈的改革愿望。科学的汉字改革应运用形声造字原理,使所有汉字改造成为保持汉字风格,规则性很强,便于记忆的科学的汉字。科学汉字的推广将给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带来革命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汉字是特殊的表意文字,字形是它的本体。它不仅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而且是汉民族思维的产物和思维方式的工具。它用形象具体的形式表达抽象一般的内容,成为中国文化的载体,汉字形体的研究是汉字文化研究的重要方面。同时,汉字形体从某一特定时期进行观察,是相对稳定的,基本不变的;从历史长河中作纵向观察,又是不断发展演变的。因此,以汉字文化学的理论为指导,探讨分析汉字整体架构、双偶合成、平衡对称的构形特征及其辩证统一的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蕴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真划 《人民政坛》2008,(11):38-38
随着网络、手机等信息化产品的出现与普及,作为表达、书写的传统工具汉语汉字遭遇严峻的挑战。许多人尤其是青少年对汉语汉字产生了陌生感、距离感.上了年纪又酷爱传统文化的人则认为汉语汉字正面临一场深刻的危机。  相似文献   

4.
季丽莉 《前沿》2009,(4):183-185
21世纪是生态学的世纪,汉字是具有鲜明生态性的文字,对汉字进行生态学研究,是汉字研究的新方法。汉字的生态学阐释,不同于传统的对具体汉字进行字源学上追根溯源式的考据与论证,它是从宏观的角度把汉字及其存在的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考察,把个体汉字置于汉字系统背景中,分析个体汉字的生态哲学意味,全面把握汉字内涵。本文选取了汉语常用字“气”,从个体见一般,从而加深对汉字系统性、生态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有着悠久的血脉相通的历史文化关系,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了具有民族特点的表现政治、经济、文学、语言、风俗习惯、历史传统的共同形式。它体现了中华民族成员共同的传统心态、欣赏习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共同的语言文字、共同的艺术形式、共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犹如一条纽带,把海峡两岸的中国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是任何外来势力所割不断的。使用共同的汉字、汉语和书面语汉字是以象形为本源的符号,从整体象形文字发展而来的会意文字,具有形音义三位一体的表识功能,在世界文字中独具…  相似文献   

6.
泓峻 《人民论坛》2022,(21):104-106
与汉字关系密切,是汉语人名的重要文化特征之一。汉语人名蕴含的信息与意义往往需要落实到汉字的层面,汉语人名也是使汉字文化得到发扬光大的重要因素。汉语人名背后隐藏着许多文化密码,中华民族主流的哲学观、伦理观、政治观、审美观、人生观通过汉语人名得到了凝聚、传承。要解决当下人们在取名时遇到的一些困扰,往往需要从汉语人名的传统中寻找灵感;在试图提升现代汉语人名的品位、内涵时,其历史传统也有很多可资借鉴和利用的地方。  相似文献   

7.
从古至今,文字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事物。对于中国的平面设计师来说,汉字字体设计是我们无法回避的内容。因为汉语言体系是我们所置身的语言环境,大量的信息传递更是要依赖于汉语、汉字。而且汉字在平面设计中运用越来越广泛,变化手段及视觉效果也越来越丰富。  相似文献   

8.
从古至今,文字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事物。对于中国的平面设计师来说,汉字字体设计是我们无法回避的内容。因为汉语言体系是我们所置身的语言环境,大量的信息传递更是要依赖于汉语、汉字。而且汉字在平面设计中运用越来越广泛,变化手段及视觉效果也越来越丰富。  相似文献   

9.
张会  裴晓真 《青年论坛》2002,(3):104-105
网络汉字词是网络语言的重要建筑材料。本文重点从造词的角度对网络汉字词的生成进行了分类研究 ,认为网络汉字词虽然形式特别 ,但它们毕竟是在现代汉语词汇基础之上产生的 ,它们的生成仍然符合汉语词汇的构造规律 ,因此 ,我们完全有可能对其发展走向进行正确引导  相似文献   

10.
杨晓波 《理论月刊》2012,(10):77-80
上世纪末汉语诗界"字思维"大讨论中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将"字思维"等同于"字象",理解过于狭隘;二是割裂了"汉字思维"与"汉语思维";三是夸大了汉字表意性在诗歌中的作用。故本文认为"字思维"是一种以单音节汉字为基本单位,音、义、形三者在意合建构机制下相联系、相制约的诗性思维方式。该思维方式决定了汉语诗歌的形式、内容与风格。而这种"字思维"随着汉语的欧化与白化,在新诗中已逐渐消解。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古代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进程中,科举选士以其完备的考试制度、长期的考试实践,对中华文化整合产生了广泛影响。通过科举考试,儒学和汉字逐渐为边疆地区和少数民族所接受。这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凝聚力,维护和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具有重大的历史进步意义。当今华文教育和汉语水平考试的升温,正在发挥新的文化整合功能。  相似文献   

12.
有史以来,白族同汉民族在语言上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这种关系彼此互见,不可分割。至今,在白族人民所运用的本民族语言中,仍然沿用着大量的古汉语词素。方国瑜先生在他的《附说:白文考》一文中指出:白族语言中,吸收汉语词汇较多,故白文中词汇是汉语者,写汉字,解汉义;非汉语者,用汉字解白义,实即以汉语为基础而制作之一种文字。方先生对白族话同汉语言之间的亲属关系已经作了确切、精当的概述。在此,我们将白语中可读的古汉语词汇成份试加比较和分析,这对深入研究古洱海区域的社会形态和文化发展,也许会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说文解字》的汉字史论与结构构成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红胜  刘守安 《求索》2007,(6):192-193
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文字学专著。《说文解字.叙》对汉字起源、构造、字体、书体等作了详细地论述,揭示了汉字史论中的诸多问题。《说文解字》所建立的“六书”理论,是关于汉字构成的理论。它对汉字字体、书体不同结构方式的归纳、概括和对当时所应用的大量汉字结构构成的具体说解,具有重要的理论分析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4.
汉字的历史演变体现了创造性与规范性的对立统一.当下,汉字书写以危机来形容并非危言耸听,这既有历史和现实原因,又有内部和外部原因,其危害是严重的.对此,我们应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力、重视汉字的研究与普及、遵循汉字使用和演变规律、改革汉语教学方法,将危机化为转机,从而让汉字重新焕发生命力.  相似文献   

15.
关于汉字和语言问题,本栏曾分别发表过两篇短文。大意是说汉字有生命力与潜力,汉语是否难学取决于需要程度。一个崭新的例证是:在对俄国"高考"将纳入中文的特别报道中,记者所用的标题为《汉语"难"挡不住学汉语"热"》。([1])可不是么?凡事"热"了,"难"便靠边站。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汉文字具有长期稳定性的原因主要可归结为四个方面:1、中国传统文化因其思维的特点及本身的独特性,导致了文化心理中渗透着图象性、同源性、经验性的因子。2、文化心理包孕的这种文化因子,较强地显现于汉语的制造、孳乳和使用中。3、文化心理在汉字中的作用,使汉字在制造和使用中体现了与中国文化相适应的精神,同时又给汉字以稳定发展的土壤,4、汉字存在的文化背景具有穗定性、承传性、保守性等特点,它为汉字的稳定存在和发展提供了最为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7.
母语迁移理论在语言教学领域运用广泛,在外族(国)人汉语表达错误及汉字书写偏误中,常常体现母语负迁移的作用。在文件检验中,利用这种母语负迁移,可根据汉语语病或汉字书写偏误,对说话人或书写人进行族(国)别的判断。特别是汉字书写识别,因缺少对汉字书写偏误的系统性研究,加之与文字学、笔迹鉴定学的关系密切,使其发展受到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8.
汉语汉字     
汉语汉字张大可语言是人们进行交际交流思想的工具,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语言不仅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界的重要标志之一,而且还是维系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纽带,因而是民族的主要特征之一。中华民族大家庭使用多种语言和文字,而主体是汉语汉字。限于篇幅,这里只简说汉...  相似文献   

19.
刘琨 《求索》2008,(10):202-203
汉字文化研究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这体现在;要科学地分析汉字字形、科学地运用各种文献材料、科学地看待汉字的文化功能。我们要坚持以古文字字形和古代文献相互结合、相互参证的方法,考求字形所负载的意义和文化信息,为汉字文化研究提供坚实的依据。同时,应对汉字文化功能的有限性保持清醒的认识,不随意夸大汉字的文化功能,在汉字文化研究中采取严肃、谨慎的态度。  相似文献   

20.
乡音无改     
在《汉字猜想》那篇短文中,曾经谈到汉语的方言和普通话,其实主要是汉字读音的差异。普通话或别处方言讲得好的人很多,少小离家到老乡音无改的也大有人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