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六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是一次引人注目的会议。海内外人士都很关心:当前中国的政治局面是否安定团结?中国的改革、开放步伐是否放慢了?中国的经济过热现象是否能得到有效控制?中国现行的许多方针政策是否会有什么改变?中国的人民民主和宪法规  相似文献   

2.
《瞭望》1992,(17)
中国的经济体制是否正从“苏联模式”改向“西方模式”?现行中国的经济能否被认为是“混合经济”?如何理解中国改革和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取消“大锅饭”有无具体时间表?在改革中,是否存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  相似文献   

3.
与世界相处     
一个正在崛起的中国如何与世界相处?中国的发展对周边国家及世界到底意味着什么?中国的发展将对中国与其他大国关系产生何种影响?中国的和平崛起能够带来什么样的“公共产品”?随之而来的诸如此类的问题,中国必须回答,方能增信释疑,为我们创造一个有利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舆论氛围。  相似文献   

4.
围绕“中国模式”的研究,国内学者先后聚焦过以下问题:我们该不该提“中国模式”?如何定义“中国模式”?如何概括“中国模式”的特点?如何看“中国模式”的未来?2004~2011年间CNKI及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有关“中国模式”的文章,大致展现了近年来中国模式研究的主要论题、争论结果和发展趋势,国内学者研究中国模式也取得了成绩,集中反映这一研究中存在的若干焦点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5.
正一、马克思恩格斯关注中国达数十年之久,他们以全新的视角观察这个东方古国问:马克思和恩格斯心目中,他们是卓越的导师;而在两位导师心目中,中国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在19世纪,全球性的信息传播还很不发达,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远隔重洋的中国能否有深入的了解?他们怎样看待中国?他们有没有对中国问题进行过研究和论述?答:中国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理论研究和  相似文献   

6.
邱金用、吉布武编著的《中国与社会主义》一书,最近已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出发,站在历史的高度,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观点,分十章阐述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是一本摆事实、讲道理,具有较强说服力的通俗政治理论读物什么是社会主义?中国为什么要走社会主义道路?是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还是资本主义能够救中国?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有什么优越性?我国现时的制度是不是社会主义?中国的社会主义是不是搞早了?等等,这一系列问题,在当前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中,具有深远和现实的意义。《中国与社会主义》一书正是从纵的方面,回顾了中国革命的历史,采取史论结合的方法回答了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7.
冯源  商意盈 《瞭望》2022,(4):60-61
从20年前的名不见经传,到20年后成为拥有上亿海外市场规模的"世界级"文化现象,中国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屡屡受到瞩目,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新亮点. 这条路起自何处?将走向何方?网文出海向世界讲述什么样的中国故事?期间又会经历几重风浪?  相似文献   

8.
美国《时代》周刊网站6月7日发表文章,题为《为什么我们害怕崛起的中国?》,文章称:显然中国的崛起整体而言对全球经济是有益的。但几乎没有人是这么看待中国的。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会这样担心崛起的中国,却不担心崛起的印度?或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七大以来,全国思想理论界对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概念和科学命题反响热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了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广大党政领导干部在学习中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认识,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如何理解,如何回应一些人对她的某种怀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究竟"特"在哪里?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等等.  相似文献   

10.
1992年,中国局势稳定,改革深化,经济持续增长,独立自主、灵活务实的外交取得丰硕成果。那么在这一年间,外国人如何看待中国?外国舆论对中国的反应有什么变化?中国在国际上的处境和地位又如何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回顾一年来海外报刊对中国的评论,也可以给人启迪与教益。  相似文献   

11.
正当下,在加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日趋成为中国学界"公共议题"的前提下,解读中国实践,阐释中国方案,让哲学社会科学讲"中国话",正成为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的关键。如何把握哲学社会科学话语建设面临的现实症候?加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建设的语境难题何在?如何展开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创新实践?这些问题,需要展开新的思考。本文从形态学视角出发,梳理中国  相似文献   

12.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伟大事业中,我们回顾100多年来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解放和社会进步所进行的长期斗争,有必要提出这样一个理论问题: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有没有我们民族的思想前提,或者说,有没有具有中国特色的空想社会主义。如果有,它和西欧近代空想社会主义有什么区别?它在中国近代社会发展中有什么意义?中国的社会主义是怎样从空想转变为科学的?中国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转变的标志是什么?从理论上搞清这些问题,对于认识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如果不在概念上兜圈子,我们不妨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 单单港台歌星,再加上国内的流行歌手,是否能构筑起中国的音乐“圣殿”? 交响乐、歌剧等所代表的人类音乐文化的最高成就,难道就听凭它在中国衰落? 已经嚷得纷纷扬扬的“严肃音乐”危机,究竟因何造成?社会对此,难道束手无策? 问题在哪里? 办法在哪里? 前途在哪里?  相似文献   

14.
自党的十七大提出"文化软实力"概念以来,学界对文化软实力研究渐渐多了起来。随着研究的拓展,学界越来越需要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形成共识。本文针对学界需要着重回答的一些主要问题,着力阐述了:我们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文化软实力研究?文化软实力研究为什么要强调"中国特色"?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的优势何在?如何巩固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的优势?如何架构中国特色的文化软实力理论体系?如何理解中国学者对"软实力"概念提出者的理论超越?弄清楚这些问题,我们才能更加理直气壮地在文化软实力研究方面进一步增强理论自信。  相似文献   

15.
中国经济到底是否已经呈现过热的苗头?如何看待中国的通货膨胀压力?是否有加息的必要?此外,在去年紧缩性货币手段频施的前提下,经济数据仍如此强劲,是否说明货币政策无效?如果货币政策效果有限,接下来,政府还应该采取哪些措施?针对上述问题,本报诚邀清华—布鲁金斯中心主任、美国布鲁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中国道路的研究虽然成果丰硕,但有些基本问题还有待进一步厘清和辨析。这些问题主要是:中国道路产生于何时,它的逻辑起点和实践起点是什么?中国道路的内涵和要素究竟如何定位,什么是中国道路的本质与真谛?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是否等同,如何科学冷静地看待所谓中国模式?只有深入地辨析和厘清这些基本问题,才能将中国道路的研究不断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17.
一、中国正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历史时刻? 二、社会主义在中国已经失败了吗? 三、只有中共才能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也是一个过程结语  相似文献   

18.
壹·外媒     
《侨园》2013,(4):5-5
<正>为什么中国的亿万富豪无法创立最令人钦佩的公司哪个国家拥有的身价10亿美元以上的富豪最多,中国还是美国?中国。最新发布的2013胡润全球富豪榜显示,中国有212位,美国有211位。哪个国家拥有全球最受赞赏的企业,中国还是美国?美国。《财富》杂志近期公布的"最受推崇企业"排行榜上,排名前10位的全是美国企业(前3名为苹果、谷歌和亚马逊),但在美企占据多数的前50位中,却无任一家中国企业。这两类排行榜之间的差别能说明什么?难道亿万财富的积累不是创建成功企业的结果吗?简言之:中国的亿万富豪为何打造不出最受推崇的企业?  相似文献   

19.
阿源 《瞭望》2006,(51)
“中国、中国、怎么还是中国”,这是有的境外舆论对中国健儿在多哈亚运会上一再夺得金牌的“抱怨”。中国是否能让出部分金牌给别人?这是我国有人对中国亚运夺金计划的建议。从亚运会刚开始时国人看自己健儿夺冠时的欣喜若狂,升国旗、奏国歌时的激情澎湃,到对中国健儿夺取金牌的习以为常,人们对中国健儿夺金的热情似乎在逐步降低。那么,中国健儿金牌拿多了真有什么不好么?究竟该如何看待中国健儿夺得的金牌?  相似文献   

20.
寄如 《瞭望》1990,(19)
1990年之秋,历史将给中国人一次巨大的机会——第11届亚洲运动会将在首都北京举行。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次承办的最大规摸的洲际综合性运动会,也是新中国面临的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性检视。 中国如何?中国人如何?、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如何?中国改革开放10年后的面貌到底怎么样?…… 第11届亚运会将是一个事实,亦将是一份巨大的,包含中国几乎方方面面的答卷。 数以万计的中国工人、科技人员以及亚运会组委会的工作人员,已经为这份答卷搭建起恢宏壮阔的框架,但真正的内容将由中国人,甚至是最普通的中国人填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