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中国法医学杂志》2019,(2):142-146
目的研究不同数值低电压对家兔皮肤电损伤的组织病理学变化,为皮肤电损伤的法医学鉴定提供一定依据。方法选取家兔35只,随机分为36V、110V、220V生前和死后电击组各3组及正常对照组,共7组,每组5只。应用自制电击装置对家兔进行生前不同数值电压电击和死后不同时间电击,然后对电击处皮肤取材,常规石蜡包埋及HE染色制片并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研究。结果 36V生前和死后电击皮肤组织学未见改变;110V、220V生前和死后不同时间予以电击均出现电流斑改变;220V和110V生前与死后电流斑形态无差异;220V较110V电击皮肤电流斑明显。结论电流斑与电压的数值大小存在相关性,电压越高电流斑越明显,36V交流电不能形成电流斑;相同数值电压下电击,生前和死后组电流斑无明显形态学差异,电流斑在36V、110V、220V电压时不能用于区分电击损伤是否为生前或死后所致。  相似文献   

2.
随着电器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使用,触电事故也逐渐增多。法医学对电击死鉴定的关键在于寻找皮肤电流损伤斑迹,但由于触电环境、电流强度、电压高低的不同,所造成的损伤形态特征或电流斑也各有不同。本文通过对37例电击死亡案件的鉴定分析,对鉴定中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水中、油污中无电流斑电击死法医学鉴定的病理形态学依据。方法 SD大鼠28只,分为水中、油污中无电流斑电击死各1组,典型电流斑组、正常对照组、死后电击组、死后水中、油污中电击各1组共7组。采用肉眼、光镜及投射电镜观察水中、油污中无电流斑电击死大鼠皮肤和心肌组织病理学改变,并与其它各组进行比较。结果采用肉眼观察,生前水中、油污中无电流斑电击死大鼠皮肤未见明显电流斑。普通光镜观察,可见电击中心部位表皮变性坏死、脱落,表皮细胞变薄、致密,表皮细胞或/和毛囊、汗腺、皮脂腺发生极性化改变。电镜观察,透明层和角质层分离脱落,基底细胞肿胀、细胞器减少、核固缩,汗腺导管上皮肿胀,棘细胞中粗面内质网扩张融合成泡状,线粒体肿胀空泡化;但光镜与电镜的变化与生前电击死比较不明显、典型。而死后电击组皮肤则无明显病理学改变。实验各组大鼠心肌的改变与皮肤改变类同。结论采用光镜和投透射电镜观察在潮湿环境中电击死的组织病理学改变,可为无电流斑电击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低压电电击死的法医学鉴定在形态上主要依据皮肤电流斑来确定,但在实际工作中尚有电流斑不明显,甚至缺如的案例,使鉴定工作产生一定难度.本文依据文献资料对电击伤的机制及无明显电流斑的电损伤的各种相关指标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低压电电击死的法医学鉴定在形态上主要依据皮肤电流斑来确定,但在实际工作巾尚有电流斑不明显,甚至缺如的案例.使鉴定工作产生一定难度.本文依据文献资料对电击伤的机制及无明显电流斑的电损伤的各种相关指标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正> 电流斑由肉眼或组织学观察有时难以确认,尤其是凶杀案件中,在电击死亡后,尸体经伪装或因腐败,从形态学确诊电流斑困难更大。因此,如能在可疑电流斑部位的皮肤组织中,检出接触皮肤导体的金属元素,对确认电击致死具有重要意义。作者结合两起案例,利用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对人体皮肤电流斑进行检验。现将结果报告于下。  相似文献   

7.
生前与死后电击伤皮肤NSE活性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竞花兰  胡丙杰  祝家镇 《法医学杂志》1994,10(3):97-99,M002
本实验采用非特异性酯酶Non-specificEsterse(N.S.E)组织化学方法对生前与死后电损伤进行实验研究,发现生前与死后短时间内的电损伤皮肤胶原纤维上NSE活性有显著差别(P<0.05),在相同实验条件控制下,电击后存活时间越长,电流斑皮肤周围的酯酶着色反应越深,范围越宽。实验结果表明,N.S.E对于鉴别生前电流斑与死后电流斑具有法医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大鼠电击死心脑肺及皮肤超微结构的改变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 观察电击致死大鼠的心、脑、肺、皮肤超微结构形态学改变,寻找电击死的法医学鉴定依据。方法 大鼠12只,其中电击致死6只,另6只对照;取心、脑、肺、皮肤,用戊二醛固定、锇酸染色后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所取组织细胞均见明显细胞凋亡样改变,其中红细胞肿胀变形,充填整个毛细血管管腔。结论 心、脑、肺、皮肤组织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超微结构形态改变对鉴定电流死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正> 电烧伤是电击致皮肤损伤的病理形态变化之一,多分布于电流斑附近,面积小。水中触电多无电流斑,发生皮肤烧伤未见报道。现报道1例,并就其烧伤形成机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一般法医学记载水中触电死亡者,其尸体皮肤电流斑不明显。作者遇到二例水中电击死亡尸体,其皮肤留有明显电流斑。其中一例电流斑达35个之多,在法医学案例上实属罕见。案例资料案情1997年3月6日中午,彭某(女,6岁)不慎落入蓄水池中(油长7m,宽7m,深2m,水中有一漏电的380V潜水泵)。赶来救护的叶某(男,17岁)跳入池中,入水后使劲挣扎几秒后身体便下沉。此时,路过的胡某入水救人,但其刚入水便感全身发麻,池边的人将其拖起。胡上岸后口吐白沫,嘴里喊:“水里有电……”。这时在场人找到水池边的电缆线,拉下电闸,将彭及叶救上…  相似文献   

11.
<正> 一定电压的电流通过人体,能够在皮肤上形成电流斑。金属导线由于电击时形成的火花放电,微量金属便蒸发沉积在电击伤处,因此对电流斑或可疑电流斑微量金属元素的测定是法医判断电击死不可少的手段。  相似文献   

12.
无电流斑电击伤的鉴定是法医学中的难点之一,由于缺少明显的体表痕迹,此类案件的鉴定难度较大。国内外学者采用光镜、电镜、原子吸收光谱等仪器,利用组织化学等方法,对无电流斑电击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笔者在此将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希望能够为此类案件的鉴定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电击致人死伤是法医常规检案工作中十分常见的一类案件,法医在检案工作中,必须仔细在尸体上寻找有无电流斑,并提取相应或疑似电流斑的皮肤检材行组织病理学检验确诊,这类案件在时间上往往比较紧迫。  相似文献   

14.
电击伤和电击死是法医实践工作中常遇到的案例,尽管有许多学者从电击伤(死)后各个组织器官的形态学以及分子水平的变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实际检案中,法医工作者对其诊断(主要是对无电流斑的死因推断)仍没有统一的标准和直接客观的特异性指标,且对电击工具的推断、生前电击和死后电击的鉴别以及电击死后死亡时间的判断都有一定的困难,故其一直是法医学研究的热点。本文针对以上问题对电击伤(死)的法医学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为对其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5.
微束X射线荧光光谱法检测电流损伤皮肤金属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建立微束X射线荧光光谱(μ-probe X-ray fluorescence,μ-XRF)检测电流损伤皮肤金属化的方法。方法新西兰大白兔32只,随机分为黄铜电击组、紫铜电击组、铁电击组、铝合金电击组,每组8只。电极一极固定于左后腿中部,另一极固定于左前腿,建立电击模型。提取左后腿触电部位皮肤,以及对侧右后腿相应部位皮肤作为对照,应用μ-XRF光谱仪对电流损伤皮肤内金属元素进行测定。结果正常对照组皮肤中检测出磷、氯、钾、钙元素成分;在电击组皮肤中,除正常皮肤检出的元素外,黄铜电击组检测出铜、锌元素,紫铜电击组检出铜元素,铁电击组检出铁元素,铝合金电击组检出铝元素。渗透到电流损伤皮肤内的金属元素呈不均匀分布。结论μ-XRF光谱法检测皮肤金属化可作为诊断电流损伤的特征性指标,并可为触电材料的推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意外电击死的法医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电对人体形成的损害和引起的死亡,在法医学鉴定中日渐增多。正确鉴定是否电击伤或电击死,以及鉴定是死前遭电击还是死后遭电击是法医学鉴定的重要课题。本文收集了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法医学系1992~2002年内检验的63例因意外电击致死的案例,分析探讨了有关电击致死的法医学鉴定问题。1材料1.1基本情况在收集63例电击死案例中,男性占61例,女性占2例。多分布于青壮年,以21~40岁为多,共47例(占74%)。其中,来沪民工44例。1.2电击死案件发生与季节关系收集的63例电击死多发生在4~9月份,其中4~6月份有11例,7~9月份有44例,这两个季度共55例,占8…  相似文献   

17.
远离电击部位电流通路上骨骼肌的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研究电损伤时骨骼肌中肌红蛋白(Mb)和纤维连接蛋白(Fn)的异常分布情况。采用大鼠模型和人体电击死标本,对电流通路上骨骼肌组织进行肌红蛋白、纤维连接蛋白免疫组化(LSAB)检测。结果显示:电流通路上肌细胞呈现深浅不同竹节样改变,免疫组化法见Mb脱失,Fn呈阳性,呈蟒蛇状纹理。电流通路上骨骼肌竹节样和蟒蛇纹理改变对无典型电流斑法医学鉴定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电击死大鼠皮肤超微结构,检测心肌细胞中缺氧诱导因子-2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2α,HIF-2α)和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 type-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H-FABP)的表达变化,为电击死的法医学鉴定提供依据.方法 建立大鼠电击模型,将...  相似文献   

19.
Liu D  Wang H  Li SX  Ma XT  Duan YJ  Zhou HY  Zhou YW 《法医学杂志》2010,26(6):421-424
目的利用环境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仪(environmental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and energydispersive X-ray microanalyser,ESEM-EDX)研究电流斑微观形态特征及元素构成,以期为电流斑及电击死的鉴定提供更准确、客观的依据。方法用ESEM-EDX检测5例电流斑的扫描电镜形态、金属颗粒的形态及其元素组成。结果电流斑及周围皮肤可见电穿孔、金属熔珠,熔珠主要由铁、铜、铝等常见金属元素和金、钛、钡等人体少见的金属元素构成。结论 ESEM-EDX检测可为电击死的鉴定提供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电流斑皮肤金属化的机理、检材提取处理和扫描电镜/能谱仪检验规范化方法,对检验结果进行分析和价值判断。方法用扫描电镜/能谱检验,采用低倍大窗口覆盖损伤区域采集平均元素能谱图,并在可能的金属元素富集区域寻找球形金属颗粒。结果扫描电镜下可观察到散在的孔穴、细胞碎屑、龟裂、裂隙等特征,有些电流斑可检出金属元素,其中部分电流斑可发现球形金属颗粒。结论采用规范化的检材提取、处理和检验方法可消除随意性方法造成错检的可能。电流斑皮肤上异常含量的金属附着可支持病理检验符合电流斑表现的结论,同时也为电击导体的推断和金属元素成分比对提供依据。球形金属颗粒的发现揭示存在电弧高温的可能性极大,可强力支持病理检验符合电流斑表现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