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吉林省磐石市人民法院一名法官在审理一起案件的过程中,当事人怀疑他接受另一方当事人的宴请,并拖延办案,遂以不信任为由向法院举报。法院立即启动不信任弹劾程序,对这名法官进行不信任质询。该法官“有幸”成为中国第一个因百姓不信任而遭弹劾的法官。此事很快在法律界、舆论界引起较大争议。反对者最主要的意见是,对法官的惩戒,从事由到程序都有严格的法律规定,而“弹劾法官”的做法,在《法官法》等法律中找不到任何依据,因此这是一种无视法官权利的违法制度,应当废除。赞成者则认为,法院适时启动对法官的不信任弹劾…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滨海县最近正在酝酿一项改革,消息称从今年开始,将实行民主弹劾制度,对工作不称职的干部进行弹劾。弹劾为中国大众所熟悉,我们还得感谢美国的前总统克林顿以及现任的韩国总统卢武铉,他们在各自舞台上的精彩表演,给中国普通大众上了一课。虽然此“弹劾”非彼“弹劾”,但是二者之间的根本性内容是一致的,都担当着监督的职能。况且,制度实施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多次博弈的过程,不能苛求某一项制度能够一步到位。  相似文献   

3.
王海给他指出两条路:要么卖掉房子走人,离开这个小区;要么通过法律程序,首先证明自身清白。而证明清白的过程,至少要两年时间。  相似文献   

4.
漫谈封建时代监察御史的“风闻弹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漫谈封建时代监察御史的“风闻弹人”袁刚封建时代专司监察的御史是皇帝亲任的耳目爪牙,对百官滥行弹劾纠举。所以一般大臣百官,对御史皆存有戒心。魏晋以后,允许御史"风闻言事",致使这种畏惧御史的心理剧增。所谓风闻者,即据传闻,而无须获真凭实据就可弹奏。御史...  相似文献   

5.
秦始皇“焚书坑儒”是尽人皆知的历史事件 ,一般都认为“坑儒”就是活埋儒生。不少当代的学者也认为“坑”是活埋 ①,尤其是很多中国法制史的书籍、教材将“坑”作为秦代的一种刑罚制度 ,认为是一种将人活埋的酷刑 ②。但是仔细检视史籍记载 ,可以发现“坑”并非秦朝所独有 ,也很难说是一种刑罚 ,而且并不一定是指活埋杀人。一、“坑”并非刑罚从史籍中有关“坑”的记载来看 ,很难说“坑”是一种刑罚手段。“坑”不见于任何一个朝代的法律条文。绝大多数“坑”的事件都不经过任何的审判程序 ,所针对的对象也几乎全都是战俘或无辜的百姓。作…  相似文献   

6.
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年律令》中有“爵戍”一词 ,是什么意思 ?本文为解决这个问题讨论了《二年律令》、《奏谳书》中的“爵减免赎”、“夺爵令戍”与“爵当”等语的含义 ,通过比较分析 ,从而得出在秦汉之际 ,爵级是可以用来减罪、免罪或赎罪的 ,爵戍就是用爵级来抵偿戍边惩处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监督一词的本源、含义及监督权作为独立的国家权力在我国的萌生、发展的历史的基础考证,独立的监督权从分到合再到分的历史发展过程得到揭示,其职能和特点得以明晰。通过对当前我国大陆和台湾的监督权现状的历史定位,发现目前大陆的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权,相比于自秦朝以来二千多年的监督权历史,正处于较弱的历史时期。上述考证,从某种角度回应了学术界诸如监督权是居高临下的权力、谁来监督监督者等命题和疑问。  相似文献   

8.
司法弹劾刍议池寒冰弹劾是国家专门机关对违法失职官吏采取揭发和追究法律责任的行为。弹劾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我国封建时代对官吏实行的面劾、奏劾、复劾、自劾等等。本文所谓司法弹劾,特指由国家专门的司法机关对职务犯罪的官吏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行为。司法弹劾较之其...  相似文献   

9.
刘卓立 《海峡法学》2012,14(1):115-120
弹劾规则是美国证据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主要作用是为了揭示证人是否可靠和证言是否客观准确.弹劾证据主要包括诚实品格证据、先前不一致陈述、偏见、感官或精神缺陷和具体矛盾.各种类型的弹劾证据有着各自的性质和特点,因而有不同的规则对相应的弹劾证据加以规制.解决我国立法和司法实践中证言可信性的审查、证人发生严重分离和系统的证人证言可信性审查规则等缺失的问题,对该规则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浅议弹劾制     
弹劾,指对官吏违法失职行为的检举、处分或追究法律责任。从历史上考察,弹劾最早出现于雅典的克里斯悌尼时期,当时曾设立贝壳弹劾制。即每年春季召集一次非常的公民大会,用口头表决是否有危害公民自由的人,是否要举行贝壳弹劾。如有必要,便再召集第二次公民大会,每个公民在牡蛎壳上写下他认为危害公民自由的人的名字。得票最多的人,便被放逐国外十年,期满后,可返回雅典,复得公民权和财产。当时雅典依这样的贝壳弹劾制,解决了不少政治上的纷争。  相似文献   

11.
庞朝骥 《政府法制》2010,(20):19-19
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了从法律上保障门阀士族特权,在东晋时期"士庶不婚"成为一种定制。当时,有个士族王源把女儿嫁给了庶族满璋之的儿子,引起轩然大波,被一个叫沈约的人上书弹劾。  相似文献   

12.
弹劾制度是西方民主政治与宪政的主要推动力量,对西方宪政的建立功不可没。弹劾制度在其漫长的历程中几度沉浮,此消彼长而最终被作为一种普遍的政治手段广为流传.通过对其历程简单梳理,使我们了解其历史现实和未来趋势,加深认识弹劾制度,避免误解。  相似文献   

13.
为加强队伍建设,推动人事制度改革,保证中层干警勤政廉洁、以身作则,激发干警积极性,沂南县法院最近推出一项新制度——弹劾不称职中层干部制度。  相似文献   

14.
<正> 现代法学界一般认为,“剥夺政治权利”这一附加刑,系近代资产阶级首创,源出于法国1791年《沙伯利厄法》。笔者认为,这个论断值得商榷。作为刑罚方法的剥夺政治权利,就是剥夺犯罪分子参加国家管理和政治活动的权利。主要指选举权、被选举权、担任公职和享受荣誉称号等权利。综观近代各国有关的规定,尽管提法不尽一致,其范围概皆如此,但它并非资产阶级首创,早在我国西周就已有据可考,只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腐败是个热门话题,但这么多年来,我最大的感觉就是副官很喜欢腐败,而一把手比较廉洁——平时媒体披露的腐败个案,给我留下了这样的印象。但印象只是一种很粗疏的东西,缺少统计数据和实证研究,万不可著文造次的。巧的是,8月10日,在一份新华社播发的《大贪官备忘录》中,汇集了近十多年来查处  相似文献   

16.
汉代“小说家”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有关典籍中出现的“小说家”一词并非指小说作家,“小说”二字亦非文体名。从《汉书·艺文志》使用“小说家”一词的语言环境和著录的“小说家”作品来看,将它理解为学说派别之称可能更符合当时人的原义。但是,汉代人关于“小说家”的解释对后代的小说文体观念仍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由汉至唐,“劫杀”有四种固定的用法。唐律中“劫杀”含义可概括为“劫财杀人”。唐律之“劫杀”不是独立的罪名,而是谋叛、劫囚、略人略卖人、强盗四种律文明确规定犯罪的加重情节。作为独立的犯罪形态,“劫杀”在主观方面、犯罪对象、犯罪行为、共同犯罪的形式上与其基本犯罪均有差异。“劫杀”在唐律中是一个完整的罪刑单位,但其不能绝对独立于基本犯罪。结合现存文献可知“劫杀”在唐代是一种普遍的犯罪,乱世尤甚。立法者对之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但精当的立法在司法实践中并未完全贯彻。  相似文献   

18.
"虽然疫情让很多餐饮企业措手不及,但与其抱怨,不如及早转变思路,度过这段特殊时期"——"目前账上现金流抗不过3个月,有两万多名员工在待业。"当西贝餐饮董事长贾国龙在网上的发声被很多人视为大企业在"哭穷"的时候,同为餐饮人的王翔明白,这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餐饮业乃至整个民营企业群体,是一场灾难。  相似文献   

19.
在色彩的认知上,古时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在古人眼里,绿色是一个“卑贱”的颜色。举几个例子:  相似文献   

20.
在《唐律疏议》的《户婚》篇中,曾有“婚书”的记载:“诸许嫁女,已报婚书,及有私约而辄悔者,杖六十。”疏议曰:许嫁女已报婚书者谓男家致书礼请,女氏答书许讫。私约,注云:谓先知夫身老幼疾残养庶之类。又云“虽无许婚之书,但受聘财亦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