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守法,就是法律的遵守,指的是组织和个人依照法律规定进行或不进行某一行为的活动。前者指作为的守法,后者指不作为的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5条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第5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这是根本大法对组织和个人守法的原则性规定。立法的目的,就是要使法律变成社会生活的现实。根据法治原则的要求,立法之后,法律必须付诸实施,否则,法律的权威性和尊严将荡然无存,立法的目的也无从实现。而在法律实施的诸环节中,守法是…  相似文献   

2.
<正> 法律效果是法律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而调整社会关系所产生的实际结果。各项法律对社会关系的调整通过立法、执法和守法三个环节来实现,法律效果从这三个环节以及各项法律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中表现出来。因而,法律效果是一个多因素的动态综合概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法律对社会关系的调整越来越广泛,影响立法、执法和守法这三个环节的因素越来越复杂,法律效果的实现越来越涉及更多的内  相似文献   

3.
陈明 《行政与法》2007,(4):115-118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关于交通事故处理的规定引起社会的强烈关注,其运行实效究竟如何?从法律运行实效的视角,运用法律社会学的法律实效理论的研究路径,根据法律实效评判的内在标准和外在标准,依托权威性的“社会事实”,兼采经验实证与逻辑推理的方法,揭示该七十六条的良好实效,展示该法律在实现社会控制中起到的积极作用,吁请人们树立正确的守法观念和守法意识,坚持依法办事,建构良好的法秩序。  相似文献   

4.
民事调解制度背离民诉规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提倡判决,还是提倡调解,实质上是对国家制定的大量实体法是否不折不扣地执行的根本性问题。民事调解制度是传统文化对公民权利与现代法律文化的漠视。民事判决的意义在于稳定民事法律关系,严格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是国家的权威性判定,能起到教育公民守法,预防纠纷的产生,减少民事纠纷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张先昌  魏辰 《法学》2014,(4):108-117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专制社会,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开明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们就如何治理国家提出许多方案,其中不乏具有持久生命力并可供现代借镜的理念与制度:如重视立法,强调法律是天下之大信,无论统治者还是平民百姓都要遵守法律规范;国家权力机关只有严格、公平执法,执法的公信力才能确立;统治集团成员只有做守法的表率,法律才能取信于民而具有权威性;要实现司法公正,保证执法的公信力,仅靠官员个人的自觉是不够的,制度保障才是关键。中国传统社会对执法公信力的追求是一贯的。  相似文献   

6.
论守法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写入我国根本大法当中。作为法治社会的真正确立,要求法律一经制定和生效,必须付诸实施。因此,对于任何社会的法治建设而言,法的遵守都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守法的普遍程度历来是检验“法治”水平最为重要的形式要件。①但长期以来,不管是司法实践中还是法学理论界,都比较注重立法、执法、司法等问题,对守法未予应有重视。由于法得不到普遍遵守,不仅使许多立法形同虚设,也大大地损害了法的权威性和尊严。这种状况应予改变。 一、守法的合义 守法,指在法律效力范围内受法律调整的一定社会关…  相似文献   

7.
陈洁 《法制与社会》2012,(28):41-42
主体的守法意识、守法的实际水平是制约法律实效的先决因素.执法检查在"了解真实情况,提出可行建议"方面作用的发挥,就主要受制于这一因素.下面,分别就执法检查制度涉及的三方面法律关系主体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立法、执法两者和守法之间存在着不合情理的矛盾,原因在于法律本身和道德的脱节,以及道德本身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道德一定程度上和西方自然法存在重叠,但是具有更为宽广的含义,对于守法的作用而言,其改变人们对于法律的认识;让法律细化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补充法律的漏洞。本文认为要使法律在道德的基础上得到良好的遵守,一方面需要让立法和执法与道德很好的结合;另一方面需要提高道德地位,给予道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刘同君 《河北法学》2007,25(2):65-69
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以法治社会为基础,如果不建设法治社会,就不可能形成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法治社会内涵的净化与提升,是法治社会高度发展与完善的一种成熟状态.公民的守法行为是实现法律秩序的基本要求,而守法主体精神的塑造则是形成和谐社会秩序的基本路径.公民守法的主体意识、理性意识及其对法律的信仰意识是守法主体精神的生成性要素;公民意识的培养、道德精神的塑造、法治理念的确立是守法主体精神的构建性环节.  相似文献   

10.
大众化与法治化:一个文化—哲学的解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众文化是90年代中国社会变迁的最引人注目的现象。本文从文化学和哲学的角度对此一现象的形成及其与中国的法治化之间相合相悖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文化大众化的进程,也是法律传统的更新转型、法律精神和法律原则的嬗变、新旧法律制度的更新过程。但另一方面,大众化与法治化又不完全是同质的关系,它们都有可能有不同的走向,并不存在相互承诺的保障。相反,大众文化的出现,将给中国的法治化带来一系列难以解决的问题,如法的合理性(正统性)危机、“守法———执法”的间离化,等等  相似文献   

11.
(一) 法律社会学是对法律现象形成和运行的机制和规律以及法律体系的社会功能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它是介于法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守法社会学则是法律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用社会学的理论、原则和方法,研究法律现象运行机制中的守法问题.即研究守法这个环节在法制建设中的地位、作用,守法的内容、特点,以及守法和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文化道德素质的关系,并探索不同社会群体(阶级、阶层)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区  相似文献   

12.
守法与道德存在必然联系,即守法需要具备一定的道德基础、道德限度,也就是说,社会主体守法的自觉性与道德水平直接相关。同时,还要进一步明确遵守法律的理论依据,这对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理论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法制研究不外两大方面:一是对静态的“法”的研究;二是对动态的“制”的研究。动态研究方面,依角度不同,有几种研究方法:一是从法律职能的角度,把法制看成社会关系的动态调整过程,对法律的立、改、废及其实现进行研究;二是从法律实施的角度,把法制看成是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的有机统一,对法律实施的各个环节进行研究;三是以法律的本位为角度把法律看成是社会的神经系统,对法律的控制机理进行研究。目前,第三种研究相对落后,尤其是近两年来,有人错误地把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和活跃学术研究对立起来,一度兴起的法律控制论消声匿迹。为了繁荣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研究,本文抛砖引玉,用上述第三种方法试探法制的机理。  相似文献   

14.
人民警察执法权益保障机制是指以法律形式赋予人民警察依法执行公务的权力,充分运用警察技术与警察战术改善执法环境,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保证人民警察生命安全、减少伤亡的执法措施。通过保障机制,可以为处置“暴力袭警”和阻碍人民警察执法事件赢得时间和空间,使用有效的警察技术与警察战术,平息暴力危机现场的紧张与对峙状态。当前实际部门在处置此类突发性危机事件时采取的处置方法存在较多的问题。保障机制是法律化的具体体现,保障机制的灵活性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15.
法律权威与司法创新:中国司法改革的合法性危机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我国司法机关违背现行法律规定推行的司法改革 ,是一种非法的司法改革 ,它直接损害了法律的至上权威 ,动摇了法治的根基 ,造成了我国目前司法改革的合法性危机。我们认为 ,司法机关守法具有绝对性 ,司法机关推行司法改革 ,不能突破现行法律的规定 ,这是法治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6.
罪刑法定原则注重国家法律的贯彻与实施,强调法律的权威性;而自由裁量注重法律的个别化,强调法律的实施效果。当二者必然共存时,便为彼此存在的合理性提供了充分的依据。因此,均衡法律的规范性效力与自由裁量的权力应该是检察机关  相似文献   

17.
范进学 《政法论坛》2012,(2):161-172
基于西方法律传统在现代社会出现的整体性危机,伯尔曼重新审视和考查了法律与宗教在西方法律传统形成与整个发展过程中的彼此紧张并相互渗透、赖存与影响的关系,以此重新唤起人们对法律的情感与忠诚,唤起对终极目的与生活意义的信仰,以寻找出解决危机之良策。为此,伯尔曼使用了最广义上的法律概念,在该意义上,从"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中无法推导出"法律信仰"之命题,如将其中的"法律"理解为国家制定法,将是对伯尔曼的极大误解,所以,"法律信仰"在我国是一个被过度误解的神话。我国的法律问题不同于西方,我国当下最要紧的是如何培养人们对法律的信任感和守法精神,如何克服社会转型时期政府及其人员的滥权问题,以及如何树立法律的权威和法律至上的观念,在我国须认真对待"法律信仰",并摈弃使用这一范畴。  相似文献   

18.
规范裂缝的判定与解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规范裂缝是指规则指示的结果与其背后的正当化理由所指示的结果不一致。它通常表现为原则与规则的冲突。规范裂缝的存在意味着在遵守规则与做正确之事之间存在着内在冲突,它是规范的不完善状态,应该予以消除。规范裂缝理论大致包括三个基本问题,即规范裂缝的判定、类型与解决原则。法律具有权威性、规则性和体系性等结构性特征,它们既造成法律规范裂缝的判定与解决的特殊困难,也提供了根本性和支配性的原则,即无论是规范裂缝的判定还是解决,都必须建立在既有的权威性理由之上,不得简单地诉诸个人慎思或道德权衡。法律推理的研究应该加强对法律性质的法哲学反思。  相似文献   

19.
浅析邓小平对法的基本原则的论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法律的权威性原则。这就是说,要使法律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要求一切组织(包括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和个人(包括一切党和国家领导人)都要守法,都要贯彻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和依法办事原则。邓小平在1979年12月中央工作会议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为了保障人民...  相似文献   

20.
公民的守法涉及“对人的尊重”、“守法效率”和“公民的不服从”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在法治国家中,公民守法的实质不在于规范获得了人们的贯彻,而是主体从良心出发对于法律的遵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